分享

警惕城镇化进程中的消极心理

 高山大学 2014-06-17

警惕城镇化进程中的消极心理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_ 李素玲

我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过程,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又是持续推进的动力。但是,城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会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负面影响会更加深刻和广泛。目前我国一方面成就着GDP和国民收入稳步增长的神话;另一方面,与城镇化进程呈正相关的犯罪率、自杀率不断攀升,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城镇化对人们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城镇化带来心灵冷漠。城镇化通过扩大城市面积和增加人群密度形成大都市。根据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的理论,大范围的群体需要通过规则制度和机构来保障其合理运营。大都市居民主要依靠理性和合法的组织调解矛盾,而非依赖情感和直觉。因此,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多地被没有感情的、类似机器的机构和规则控制着、主导着。人们聚集在充满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大都市,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思想意识、价值观和性格都将由于对都市新环境的被动适应而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城镇化进程中的消极影响,比如人文关怀的缺乏、孤独感的上升、个人主义至上等,必然带来一些负面心理影响,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从城镇化带来的恐慌和压力中保护自己,人们对陌生人紧锁心房,变得越来越冷漠。2011年,广东的一个案例震惊世界。在广东省佛山市,一辆货车在经过一条小马路时撞倒了一个正在路边玩耍的2岁小女孩。监控录像拍摄到,在货车司机逃逸后的7分钟内,小女孩身边经过了18位路人,竟没有一人上前救助。这种对生命的漠视揭示出:冷漠这一心理问题已经不是特例,已成为一种心理疾病。
  城镇化带来孤独寂寞。在一个大型的人群中,人们花费巨大心力和忍受各种压力处理日常事务,每个人都忙于料理自己的工作生活,用于交流的时间通常和国家发展的加速度成负相关。个体之间的联系常常是文明而疏远的,缺少深度的、真诚的交流。为了能让他人接受,人们往往隐藏自己的内心感受。还有许多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造成很多家庭分离,出现越来越多的孤寡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有的留守儿童因为心态失常、缺乏教育,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而在城市工作的,也因为空间上的分割,缺乏亲密关系人群的支持和慰藉,增加了孤独感,出现抑郁、恐慌甚至更严重的精神疾病。在农村,男人们更多地进入大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而他们的妻子则分工留在故乡照顾老人孩子和其他事务。离婚率的增长与夫妻间长时间的分离密切相关。抑郁患者的增多,与婚姻关系不和谐和缺少社会关怀支持成正比例关系。
  城镇化带来心理压力。农民工和新市民缺乏城市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和培训,缺少城市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储备和工作经验,在白热化竞争中,他们常常要面对失业和低工资,加上城市生活的高成本,无法直接与城市生活接轨。为了谋得一席之地,他们不得不更加勤奋努力,更加紧绷精神,内心总是处于紧张状态甚至慌乱、骚动之中。与此同时,由于城乡割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在求职、教育、医疗等公共福利、公共设施待遇方面是不平等的。尽管他们辛苦地劳作,但是依然无法完全获取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条件,农民工承受着资源匮乏、条件窘迫和生活的重负,相对较差的卫生环境,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不耐用的房屋和没有保障的居住权,导致他们生活在城市边缘,而且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还会延续到他们的后代。因为他们不得不把后代送去学费较低、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上学。而新来人口尽管不安于自己的未来,但是又怀疑自己的能力。加上缺乏应有的引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去融入城市。很多新居民只视城市为工作的地方,而不是家。但是在城镇化大潮下,他们长期脱离农村,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的生活工作,他们无法再回到从前。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距带给新居民极大的失望。他们带着积累财富的梦想来到都市,可是现实却是在城市中遇到的种种阻碍。
  城镇化带来对立与仇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不可避免的导致社会资源和设施的短缺、危机。日渐增长的对于资源的竞争,使城市中的主流群体和新生群体之间的矛盾逐步形成和加深。一方担忧资源被分化和夺取;一方因为无力占有同等的机会和资源而不满,两个群体相互对立,甚至仇视。城镇化导致迁移人口的角色从乡村的主人转换为城市的客人,他们没有归属感,对于成功的期望和所面对的现实常常有着巨大的鸿沟,这也容易引起迁移人口心理的恐慌和缺乏安全感。而对于旧有的城市居民来说,快速的城镇化导致对有限资源的激烈竞争,也导致了他们对新加入群体的排挤。同时,由于农村与城市间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迁移人口在口音、穿着、行为或习俗上与本地人口也很容易产生冲突。迁移人口在乡村,可以主观地决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然而在大都市,他们必须遵循规则法律,服从劳动分工,为城市居民服务,他们需要抛弃原来的习惯和传统适应新的环境。这个同化过程也会使他们感到不适,有的还会引起一些本地人口的歧视,这更容易引发他们心中的不满,甚至出现仇恨心理。在城市,一旦创业失败,有些人就会自暴自弃,甚至走向堕落。
  城镇化带来金钱崇拜。大都市是金融贸易中心,金钱的重要性往往被城镇化夸大,金钱的作用和功能被最大化,甚至出现金钱万能,引发拜金主义。金钱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追求金钱被一些人视为终极目标。人的价值常常等同于金钱的价值。商家的服务态度取决于顾客拥有的汽车的品牌、衣着的品牌,取决于他们所购买商品的价格。昂贵的品牌和商品会搭配更有质量的服务。人们变得审慎、算计,一些人为了得到利润和获得经济成功,甚至不择手段。交流也变成了经营人脉关系,充斥着功利和伪善。
  以上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管理体制和社会环境等原因,也有人们适应城镇化进程、自身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各界包括公众自身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重视人的发展。尊重、支持、帮助新市民融入城市,享受真正的市民待遇,就要完善顶层设计,改革现有政策体系,实施有利于改善新市民境遇的政策措施,及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解决好新市民就业、子女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问题,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加强对新市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吸引更多的专业教育机构、社会培训机构和民间资本参与,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出资、各类相关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专门化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体系,为新市民创造更多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也要针对人们观念、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大众传媒等的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教育。
  科学分析并有效消除伴随城镇化进程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将有利于城镇化朝着统筹、集约、宜居、和谐发展的方向迈进。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学院研究生办主任)(责任编辑 史小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