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语文课堂要重新开启生活的源头活水
2014-06-17 | 阅:  转:  |  分享 
  
语文课堂要重新开启生活的源头活水

铜山县大彭镇中心中学韩圣兴

“劳动创造了人,同时创造了人用来交际的语言”。语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发展、完善的,生活是语言赖于传承的大课堂。但是,用来专门传承语文知识和技能的“现代语文课堂”却越来越脱离社会生活,严重影响了课堂效果,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苍白无力,进而阻滞了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让生活重新走进语文课堂。

教学环境融入生活因素。和谐平等的的师生关系,朴实大众化的教室布局,浓厚的现实生活氛围,对学生都有极大的影响。“亲其师而信其道”、“师徒如父子”的教育观念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只有平等才能达到内心的勾通,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的相处,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徐某,上课情结低落,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有时直接点其名,她也保持缄默,我百思不得其解。就找一个时间跟她谈话,她说,你那么严肃,我怕回答错了你会批评我,这使我意识到我的教态过于严肃,学生对我有一种畏惧感,以致影响了学生探索质疑的积极性。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改变了自己僵硬的教态,以生活中的“我”出现,跟学生们平等交流,于是大家都敢大胆发言,一学期后徐某还当上了学校广播站的广播员。把学生当朋友对待,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其更加投入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产生质的转变,学生的创造潜力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孟母三迁”是为了选择环境,可见环境的重要。教室是学生学习的环境,它是学生洋溢着生活气息的具体的“家”,布置教室时跟学生集思广益,图书角的设置、标语的悬挂都根据学生的喜好和特点,再模仿家庭摆放几盆花草等,学生坐到教室里感到亲切和谐,学习时感到舒适自然。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写“我心中最美丽的―――”为题的作文,一个学生就在横线上填了“一盆花”,而这正是教室里的“一盆花”,因为每天都观察它,所以写的相当细致优美,在班上作了范文。生活化的环境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到积极的作用。

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氛围,能帮助学生对教材理解。其一,立足课本,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以教师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为前提,以掌握学情为条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巧设悬念。《社戏》写了润土和一群农村儿童划船去看“社戏”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为,表现了农村孩子的天真朴实善良的品质。在学习新课时我我用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课文中写了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他们做的事情不知你们做过没有?读完课文后你能说出文中的孩子与你周围的孩子谁相似吗?”学生的精力都凝聚在书本上,都想最先找出答案,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其二、从社会的热点、焦点创设情境。教学前教师应针对课文内容运用幽默风趣而富有启发性的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我先让学生说出现在酒店柜台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体会孔乙己生活时代柜台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把生活与课文内容融为一体,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须看课文分解的心理状态,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内容中融入生活因素。现实生活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学资源,教师可以结合地方特点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把那些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充满时代感的、趣味性强的、具有人文价值的文章选编在一起,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徐州地区“文化底蕴”丰厚,周围有很多文化古迹,为此我查阅了有关书籍,选编了《霸王的传说》《刘邦回沛》《千佛洞的由来》《唐槐》《乾隆下江南》等二十多篇文章让学生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把课文中的生活因素和和现实生活相链接。《统筹方法》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有生活的因素,但如果不去亲自实践,就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前,模仿课文内容拟出几件事:起床,洗脸、刷牙、读书、做饭等让学生自己安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看谁安排的环节最合理,看谁用的时间最少,做完后,跟课文介绍一对比,就发现了自己的环节安排有失误,因而多用了时间!教师在传授知识与训练能力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联系生活实际,课内外相结合,使语文教学与现代生活接轨,真正打开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利用媒体再现生活。《孔乙己》有这样一段话:“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由于时代已经很远,虽然作者已经介绍的很清楚,但在学生的心目中却难以形成直观的画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用视听觉媒体立体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学生直观的理解了孔乙己的生活环境,加深了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理解。

教学方式上融入生活因素。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少,经验不足,即使方法再先进,学生的感悟也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上,因此课堂的生活必须以体验活动作为主体途径。《端午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写了“龙舟兗渡”和“追鸭子”两个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一种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点,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根据课文说明相互结合表演,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既了解了一种民俗,又体验到了集体合作的重要,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活动是学生的一种整体投入,它不仅能增长学生的智慧,而且能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教师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充分享受研究与发展的乐趣。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处处有学问,因此,教师应当善于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可从二个方面谈。第一,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课堂,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和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第二,联系校园生活学习语文。例如,班干部竞选,可以组织同学搞策划,让同学写自荐书或上台演讲,,可以竞选学校广播室的主持人,可以做书法画展的解说员等等。第三,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对各种张贴广告进行评价,对社会发生的人和事进行评论等等。

想象是让学生再现生活,是学生学好语文,运用语文的一种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想象,帮助学生把握想象的基点,开拓学生的思维范围,思维路径,让学生的想象具有合理性。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先让学生了解天上街市的美丽,然后让学生想象作家生活时代的现实社会的生活情景,(可能有想象好的,也有想象坏的)在学生想象的同时教师指出当时社会的黑暗,通过对比,理解作者对美好社会的追求。

生活是知识,生活是能力,生活是创造,生活是源泉,语文教学只有使课堂教学融入生活的因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才能丰富和加强。























5









献花(0)
+1
(本文系寒墨书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