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华山——走近宗学法师(之二)

 乐学善研 2014-06-17
九华山——走近宗学法师(之二)
 
 
 
九华山——走近宗学法师(之二)
  (摄影云海)
 
     清晨,窗外雨声惊醒了我,借着微弱的堂光,我起身穿过走廊,循着清脆的声音,来到了大殿门口。原来上禅堂的早学开始了。我远远望去,只见宗学法师身着袈裟独自站立在左边,其他僧人一字排开全部站在右边。木鱼声伴随着念经声回荡在大殿,萦绕在九华山的清晨。一段结束,我的耳旁就会传来一声清脆的铃铛声。如此反复,反复如此,直到天明。九华山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了。
    回到客房,我轻轻地推开床前的窗户。突然间,我仿佛陶醉在了刚刚苏醒的九华山的早晨。满山林立的寺宇若影若现,满山翠绿的树林连绵起伏。窗前,云烟缭绕、群峰相依,一团团云海从窗前漫过,从容不迫。
    简单的早餐结束。宗学师付就走过来告诉我们,他今天有重要事务要处理,不能作陪,于是,他特意叫来他的弟子觉悟,交代说一定陪好我们。就这样,我们在觉悟的引领下,开始了我们的寻访。
    与其它地方的建筑不同,九华山大大小小的寺庙,是随地势起伏而建。一改传统的坐南朝北、庄严稳重的手法,依峰、石、溪、泉、竹、林就势,门前门后,动静相柔,看似凌乱却能于不规则中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其中,九华山最大的寺庙——地藏寺就是所有朝圣者心中的一座圣殿。据载九华山历代高僧辈出,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樽肉身,现有5樽可供观瞻,其中,明代无瑕和尚肉身被崇祯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1999年1月发现的仁义师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肉身不腐”成为生命科学之谜,更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分庄严神秘的色彩。我久久地站在已被全金覆盖的仁义师太肉身像前凝望着。心中像是空空如也。
    一天的拜访结束了。从九华街回来,已是黄昏。沿着石阶往上走,在寺门前正好遇上宗学法师。他正在与一位当地女子在交谈,我不好打扰,只好在一旁静静等候。一会儿,他漫步走到我跟前,略带几分歉意地笑笑,我却十分感激地向他示意谢谢!
   他总是话语不多,却句句精道。长长的石阶默默不语,却每天承载着无数人虔诚的脚步。黄昏的九华山被淡淡的晓雾笼罩。话题还是说“静”。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纷繁万物回归根本就是静,只有静才能回归生命。我想起了老子的这番话。他很赞同。他说,关键是如何理解“静”的含义。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真正的“静”,不是没有思想,也不是睡眠。要放松身心,达到内心宁静那个程度。所以一般人,即使静下来,也会觉得思想很乱,那不是真静,是假静。坐禅是为了修禅定,是静修的深入。行住坐卧都可以修禅定。打坐是学静态的最好的一个根本方法。
    溪水在山涧流淌,云海顺脚下飘过,上禅堂的夜,宁静安祥。晚八点,寺门关闭,钟声响起。与宗学法师道别,交谈结束,新的一天又在等待来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