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传奇曹颖甫9

 johnney908 2014-06-17

婢女的病好了后,曹颖甫自己也生了一次病。什么病?也是咳嗽,一阵阵剧烈的咳嗽,咳的时候撕心裂肺、痛连胸肋,然后吐出来粘稠的浊痰。吐出痰后,感觉虚的直喘。

 曹颖甫知道,这个病和以前母亲的病很相似,也应该用皂荚丸来治。

曹颖甫让人找了四枚大点的皂荚,用火烤成末,盛到碗里。接下来应该再用大枣使劲煮,煮出枣膏,合上皂荚末一起喝。但是曹颖甫想想熬枣膏太费时间,改了主意,让家人用红糖冲水,调上皂荚末来喝。曹颖甫知道皂荚末的药性剧烈,为了稳妥起见,不让药力伤到身体,他采取了一个缓服的方式,间隔一天服一次,连服四次。

服药后,药效立马显现,开始拉肚子,每天都要跑到厕所蹲上两三次。曹颖甫不仅是患者,还是医生,他很注意观察所下的是什么东西。结果发现,痰涎和粪俱下,有时竟然全部是痰液。

连服四次之后,曹颖甫的咳嗽就好了,但是曹颖甫感觉身体大亏。他对皂荚丸药性之猛烈有了切身的体会,并且明白了枣膏的重要作用不是红糖水所能替代的。

说到这里,我们还是跟着曹颖甫继续学习中医吧。

上文讲到了曹颖甫用过的两个药方,一个是皂荚丸,一个是甘草粉蜜汤。这两个药方有一个共同之处。

疾病有各种各样,药方也要因地制宜,因情制宜。有的病是虚症,对应的药方就应该是滋补的方子,就像一个公司缺钱了,转不动了,只要给它一笔钱,它又可以运转了。有的病是身体里有不好的东西了,需要用一个药方来排除它,这就象敌双方对阵,要消灭敌人的阵地,这个靠撒钱恐怕不管用,要用到飞机大炮这些凶猛的家伙。

皂荚丸和甘草粉蜜汤的共同之处就是,这两个药方都是飞机大炮类型的。

先来看看皂荚丸。

我小时候会想:古代的人没有肥皂和洗衣服,那他们用什么洗衣服呢?后来知道了,古代的人是用皂角洗衣服。皂角就是皂荚,可见这个东西在古代是个很常用的东东,不像现在这样觉得陌生。为什么用皂角洗衣服?因为古人发现,有些脏东西,特别是些粘稠的东西光用水很难洗下来,用上皂角就很容易洗,真是一物克一物。由此可见,皂角善于除掉粘稠的东西。我们古代的医生早就利用了皂角的这一特性,当身体里存在着黏痰,用别的药难以化开的时候,就用上皂荚,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皂荚这个药伤身体也很厉害,就像曹颖甫试过的那样,会使身体大亏。为了避免药力伤到自身,古代的医生给这个药配了一个搭档,就是大枣。大枣这个长的圆圆的精灵可以有效的保护人肠胃中的津液,用十个大枣熬成枣膏,服后就相当于给肠胃穿上了金钟罩,不会受到皂荚药力的攻击。

如果说皂荚丸这个药方的搭配像是李逵和宋江搭档,该砍的有李逵去砍,不该砍的有宋江护着,那么甘草粉蜜汤这个方子就像是玩潜伏,使阴招。

甘草粉蜜汤是治蛔虫病的。古代卫生条件不行,寄生虫病比较多,所以古人也积累了丰富的对付寄生虫的经验。

同样是蛔虫病,情况也不一样。这个病是一个棘手的病,这次医生要对付的蛔虫与其他的不同,它们是一群狡猾的家伙。为什么说它们狡猾?因为一般的驱虫药治不了它们。病人吃进饭去,立马成了它们的腹中餐;病人吃进药去,它们才不吃呢,一通折腾,病人立刻腹痛如绞,把药吐的精光。所以往往医生拿这帮蛔虫一点办法都没有。

 于是,有伟大的医生(可能是张仲景吧)构思出了甘草粉蜜汤这一个闪耀着兵法智慧的药方。这个药方只有三味药:甘草、铅粉和蜂蜜。蜂蜜是蛔虫的美味,铅粉是蛔虫杀手,把铅粉与蜂蜜混合在一起,让蛔虫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不知不觉吃下毒药,最后铅中毒,死翘翘。真是厉害。

有人要问,为什么要用铅粉?用别的毒药行不行?不行,铅无嗅无味,最易于伪装,就像余则成,长的就像国民党。

当然,医生还有考虑到保护病人,所以再配上甘草,以防止病人中毒。

这两个药方用的都是猛药,甚至是毒药。在皂荚丸中,中医通过给皂荚搭班子,既发挥出了它的效力,又制约了它危害,让它乖乖的给人治病。在甘草粉蜜汤中,中医通过给铅粉伪装和配伍,使它作用于蛔虫而不伤害病人。通过这两个药方,我们可以一窥中医配方的妙处。

第八节 辛亥革命来了

如果你认为曹颖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仲景书,那你就错了。你别忘了,曹颖甫有一个绰号叫“曹戆”,他还会做出你想不到的事。

1911年,辛亥革命的浪潮涌到了江阴,江阴和华夏大地其他地方一样有了一项新时尚,就是剪掉大辫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下了一个命令:“……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命令一下,一股剪辫子的热潮在全国兴起,人们纷纷剪掉大辫子,朋友在街上见面打招呼,不再问:你吃了吗?而是问:你剪了吗?

剪辫子热潮带动了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最忙的是街头的剃头匠,剪头发的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剃头匠忙的连吃饭的空都没有了。洋货店忽然发现来买洋帽的人越来越多,洋帽很快脱销,后来连草帽、卫生冒、毡帽的生意都红火起来,只要是帽子就好卖。

当然也有守旧的人不愿意剪辫子。这个不要紧,全国各地大街小巷上都活跃着剪辫队,手持剪刀,见了大辫子就剪。

曹颖甫也不想剪辫子,街上就站着剪辫队,要上街怎么办呢?他想了个办法,他把儒巾找出来,把辫子盘在头上,用儒巾把头包起来。呵呵,我们的曹颖甫真是挺可爱。可是他的小把戏很快就被人发现了,有人盯上了他头上的儒巾,曹颖甫只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了。

估计一般人躲在家里就没事了,但像曹颖甫这样中了举人的,在小小的江阴城也是名人啊,躲在家里人家剪辫队也会找上门来。一天剪辫队计划要专门到曹举人家里给他剪辫子,这个架势有点像现在的计生干部上门抓孕妇。可是这个行动没有提前保密,被曹颖甫知道了,为了保住大辫子,他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像超生游击队一样,乘着夜色偷偷跑了,跑到了上海,一直待到风声过去了才回来。

你可能会认为,曹颖甫这个人太守旧了,可是我觉得他其实很单纯,仅仅是想留住辫子,没有对旧时代的恋恋不舍。

但是有人虽然剪掉了辫子,却依然对旧时代恋恋不舍,谁?袁世凯。

1914年,袁世凯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称帝的闹剧。称帝前,袁世凯先搞了一通为自己立牌坊的把戏,花钱在各地各县找士绅作为地方代表联名上书劝进。江阴县有一位士绅,接收了袁世凯政府的贿赂,做了江阴县的代表。

这个士绅曹颖甫很熟,他是曹颖甫的亲戚,确切的说是曹颖甫老婆的叔叔,不仅如此,他还是曹颖甫的老师。

曹颖甫是个尊重老师的人,可这次他没有给老师一点面子。

曹颖甫听说这个事后,来到了这个士绅家里。士绅一看是侄子兼学生曹颖甫来了,连忙打招呼,并让佣人上茶。

令他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曹颖甫对自己的招呼毫不理会,反而铁青着脸,指着自己的鼻子质问道: 叔竟受袁氏之贿,而作此无耻之事耶?我江阴人之颜面,为汝剥尽矣!

这个士绅没想到平日里憨厚老实的曹颖甫竟然对他如此不留情面,大惊失色,简直想找个地缝钻下去,急忙说:无此事,无此事

我想,如果是换做别人遇到老师有这种事,会怎么做?

个别的会跑到老师那里同流合污,分一杯羹;有的人会义愤,但是见了老师的面还是要装出亲热的样子;有的人会义愤,见了老师会远远的避开,不屑于交往。但是象曹颖甫这样不仅义愤,而且要登门斥责一番的,恐怕也不会有旁人了。

我渐渐感觉曹颖甫和梅花很相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