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的天下第一姓氏 (3)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17
《爱新觉罗宗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就空间范围而言,在中国古代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中,除蒙古的孛儿只斤氏以外,只有满洲的爱新觉罗氏曾经建立过统一的全国性政权。而在此过程中,爱新觉罗家族所起到的领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特殊的历史地位,在这个家族中造就了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以及诗人、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就时间范围而言,爱新觉罗家族的历史命运跨越了古代和近现代,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因此,对它的研究已超出了一般的家族研究范畴,对清史、满族史、中国近代史,乃至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已往,民族学家所关注的大都是家族组织的早期形态,而缺少对家族结构的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沿革演变的宏观研究;在社会史的研究中,家族的历史也是一个薄弱环节。这种状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料的畸零和匮乏。爱新觉罗的血缘组织经历了由近支宗室而远支宗室,由宗室而觉罗的分衍,在不同阶层的族人中,还进行着深刻的贫富分化。这种并行不悖的变迁过程,为研究封建社会家族(宗族)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个案[1]

    由于爱新觉罗家族的历史长久,内部头绪纷繁,这就需要研究者务必深入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去,才能从大量的历史现象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爱新觉罗宗谱》就是这样一种“第一手资料”。

    对于历史人口学的研究,《爱新觉罗宗谱》同样是一个宝贵的个案。

    这个家族起自白山黑水之间,在极为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以农牧狩猎为生。经历了长期血与火的战争洗礼,才奠定了一统江山。此后,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一族”。对于这个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在不同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人口变化,如出生、死亡、平均寿命、婚姻、生育,以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爱新觉罗宗谱》中都作了厘毫不爽的客观记录。

    古代妇幼保健水平较低,草莽时代的婴儿成活率固然不高,到了锦衣玉食的皇室时代,婴儿夭亡的现象仍屡见不鲜。清代亲王中年龄最小的,是顺治帝第4子荣亲王。这位亲王于顺治 14年10月初4日出生,15年正月24日夭亡。按中国旧式算法,算是享年两岁,实际上只存活了3个月零17天,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命名,当然王位也是追封的。纯亲王隆禧是顺治帝第七子,享年仅20岁。当他去世的时候,其子富尔祜伦尚未出生。康熙18年11月28日,这个婴儿一出生,便承袭了纯亲王的爵位。但第二年3月,这位小亲王就夭折了,实际年龄差两天才够一岁。

    关于多胎生育,仅《宗谱》甲册便记有7对双胞胎,其中的5对都是康熙位下皇子的后裔。

    按常理,物质条件越丰厚,平均寿命也就越高。在《宗谱》甲册清太宗和清世祖位下皇子的后裔之中,享年60岁以上的大致有三、四百位,然而80岁以上的却很有限。相反,在闲散宗室和远支宗室中,八、九十岁以上的倒不少见。

    《宗谱》丁册的末尾称为“玉牒之末”,专门用来记载获罪宗室极其后裔的情况。在这些政治上倍受歧视的人们当中,居然不乏享年八、九十岁的老人。这些长寿的皇族,大都生活于康雍乾嘉盛世,他们虽然在政治上受到歧视,无爵、无职、无权,但却并无衣食之虑,再加上一定的劳作,反而身心健康。其间居然还出了一些享年百岁以上的人瑞。

    《宗谱》中还反映了清代由北京向关外迁徙人口的现象。

    比较常见的是获罪宗室发往黑龙江、吉林、盛京(今沈阳),罕见有发往伊犁的。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主要表现为政府为减轻首都的人口压力而进行的移民。为解决八旗生齿日繁,宗室生计维艰的问题,自乾隆44年至嘉庆20年,先后移居宗室觉罗120余户。对于移居宗室觉罗,清廷给予妥善安置,基本没有发生向北京倒流的现象。

(待续)





[1] 爱新觉罗家族全书·家族全史  刘小萌 著  李治亭 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