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身皇族的草编艺人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17

草编工艺品是以棕榈叶、马莲、蒲草、玉米皮等植物为原料,经过编、粘、插等多道工序制成的艺术品,题材以昆虫、花鸟、龙、蛇、龟、蟹为主。传统的北京草编主要采用本地习见的马莲和蒲草,所以草编艺人也被称为编马莲的,技法主要有席编、十字编、蒲篓编等。早年的的艺人走街串巷,沿街叫卖,日子过得很艰难。

 

出身皇族的草编艺人



    裕庸是当代北京著名的草编艺人,生于1939年,满洲正黄旗人,爱新觉罗氏。他的爱新觉罗姓氏给他的草编技艺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裕庸的爱新觉罗血统不假,也确实出生在北京的皇城根儿下,但他出生的时候,早已没有了八旗世袭的“铁杆儿庄稼”。儿时的裕庸,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天桥看杂耍,去庙会看糖人、面人和蹦蹦跳跳的盘中戏。但他最喜欢的却是去抓小昆虫,小时候逮蜻蜓、捉蚂蚱,长大一点就去逮蝈蝈、逗蛐蛐。七岁那年,他看到有人能用野地里随处可见的马莲叶编织出各种昆虫来,从此,用草编织各种小动物就成了他儿时最喜欢的游戏。裕庸自幼喜爱美术,七八岁时,随全家搬到北京西山脚下的礼王坟附近,见到那里的各种石雕和琉璃制品,往往看得入神不愿离去。喜欢绘画的姐姐使幼小的裕庸受到了熏陶,年轻时也曾在美术学校学习。由于家境困难,画不起油画、国画,只好去学习素描,有时也搞点泥塑。

    20世纪60年代,裕庸先后拜北京的齐玉山和湖南的易正文为师学习草编。两位师傅的传授,使裕庸得以融合南北草编技艺之长,独创一路。1964年,裕庸进入北京玉器四厂工作,得以拜禹从仁为师。经过40余年对草编艺术和玉石雕刻技法的学习继承与追求探索,裕庸创造出大量的草编和玉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备受欢迎。尤其是他的草编创作,不再像传统的草编艺人一样,使用潮湿的新鲜材料,而是用特殊干燥加工过的材料,编织出的蛐蛐、松鼠、龙、蛇、蝉、蜜蜂、螳螂等作品,精巧繁复,惟妙惟肖,气韵生动,栩栩如生,曾分别被中国美术馆和首都博物馆收藏。

 

出身皇族的草编艺人


草编:螳螂 作者:爱新觉罗·裕庸
1986年作者赠


出身皇族的草编艺人


出身皇族的草编艺人

草编:蜻蜓 作者:爱新觉罗·裕庸
1986年作者赠

 

出身皇族的草编艺人




出身皇族的草编艺人

草编:龙虾 作者:爱新觉罗·裕庸
1986年作者赠


    裕庸善于利用天然材料的韧性和材质美,任意造型,创造出各种优美的草编形象。那些小动物的头部用玉米叶包,身体用棕榈叶或菖蒲叶编,绒毛用菖蒲绒粘,并以北方的草豆和南方的红豆(相思豆)来镶嵌动物和昆虫的眼珠。所有的部件按料取材、按部位取材,包括颜色、亮度都很有讲究。最精致的要算蟋蟀了,虽说只有指甲盖大小,但身体的每个细微部位、结构都极为精致,欣欣然呼之欲动,仿佛一阵风来那小东西就会一蹬腿蹦走似的,看得人爱不释手。80年代时,那些涉外饭店20块钱一对从裕庸手上收购,柜台上卖给外国人却要400多块!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80年代以后,裕庸又以单件作品拼组画面,开发出带有铁画及挂屏效果的大型作品,如《二龙戏珠》、《螳螂斗长虫》、《龙凤呈祥》、《哪吒闹海》等。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