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说新语:800戍卒哗变导致大唐帝国的灭亡?

 昵称535749 2014-06-17
,   史林拍案 

699b144675cdac2f76a9_size41_w540_h304.jpg

史家有评论“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大唐王朝因为黄巢起义而灭亡,而黄巢农民起义的源头又是桂林戍卒起义,庞勋正是桂林戍卒的首领。

庞勋兵变,最初的缘由不过是一群边关戍卒渴望回归故乡,最后却变成波及大唐王朝整个东南地区的大灾难,无数的官兵、叛贼,以及普通百姓在这场变乱中死去。前后经历十七个月的庞勋兵变,大唐帝国东南赋税重地被打得稀烂,几乎天天都有血战,唐王朝的中央财政也由此走向崩溃的边缘,帝国残阳渐渐显。

庞勋兵变之前,唐朝藩镇的灾难只限北方,吐蕃的灾难只限西方,宦官朋党的灾难只限于中央政府。如果从徐州(江苏徐州)向丁陵(湖北江陵)划一条线,就可发现面积占全国一半的东南地区在九世纪初期,始终保持安定。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关中地区(陕西省中部),因灌溉系统被吐蕃兵团所破坏,已不能自给自足,一向仰赖东南的粮运。所以唐帝国东南的安定,是中央政府存在的保障。

57df8cc02e4feca7ee4c_size57_w653_h434.jpg

西方谚语有云:“丢一个螺丝钉就可以导致一个帝国灭亡”;唐代东南地区不可能长期地跟混乱隔离,犹如一个血癌患者,他的一半身体不可能单独健康。

九世纪五十年代后,东南各战区就一个接一个爆发兵变,而由800名戍卒拒绝执行继续驻扎战区而诱发的庞勋兵变,则成了唐末版的陈胜吴广起义——庞勋虽不是刘项,却给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惨淡“中兴”的唐王朝掘墓的第一人。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南诏王国因不能忍受唐政府边疆官员的骚扰而与中国决裂,曾两度攻陷交州(今越南河内),中央政府命全国各战区派兵赴援。唐政府召募徐泗兵3000人赴援,这戍卒中有一些穷的只能上山当强盗的百姓应募参军,其中就有庞勋兵变的骨干许佶、赵可立、姚周、张行实等人。本来,徐州节度使答应此次行动,为期三年,三年之后所有人就可以回到徐州,为民为兵,皆随志愿。

后因南诏少数民族基本平定,征调的徐州军抽出800人驻守在桂州(广西桂林),庞勋任桂州戍军的粮料判官。开始戍卒还有些高兴,不用上战场厮杀,可以保住一条性命。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就已经到了三年。归期已到,可是朝廷还没有派后继的部队到来。朝廷希望这些人再戍卫三年,之后一定可以回乡。到了咸通九年(868年)的七月,眼看着六年的期限已经接近,朝廷还没有任何消息。

279eb5d490b92f02764a_size53_w360_h278.jpg

800名戍卒已远戍六年,思归心切,当地观察使曾要求再留一年,此时戍卒怨愤,在桂州哗变,杀都头,推庞勋为首领,自行北归。此时的大唐王朝,早已从根底上腐烂了,国家由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早已疲惫不堪,根本无法对哗变北上的戍卒做出及时反映。

于是,小小的800人的队伍,以一个州县就可以平定的兵变,却犹如滚雪球一般,越积越多,越来越大,到了安徽,攻克了宿州之后,队伍发展到了6、7千人,距离起事不过三个月。庞勋率领戍卒由桂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回到徐州,广大农民纷起响应,由桂林戍卒单纯的军事变乱在唐朝各级官员的推诿或者捂盖子,终于衍化成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一时声势大震,占据淮口,威胁长安。

872c9156781982a92955_size61_w400_h462.jpg

政府征调大军讨伐,但无法取胜,最后靠蔚州(河北蔚县)州长(刺史)李国昌的沙陀骑兵围,才把庞勋击溃。叛变历时只有一年零五个月,并不算久,但在一年零五个月中,几乎每天都有血战,双方死伤,有十余万人。作为维系中央政府税赋的长江流域和黄河以南地区,大部分残破。庞勋以二千人主力部队敢向中央政府挑战,而且不断获胜,显示政府军在腐败的债帅统率下,已丧失了战斗能力,政府威信近一步下跌。

庞勋兵变在高压下平息,但唐王朝中央政府的胜利只是下一次更大失败的前奏。

93f8cebdb4d03a9358d0_size103_w499_h326.jpg

唐朝和南诏之间近10年的战斗使唐中央政府在几个方面都花了很大的代价。严重的经济压力和社会骚乱已使政府处于困境,对于人力和物资不断增加的要求在形势日趋恶化,民众越发疾苦,社会更加动荡不安,直接导致唐帝国灭亡的黄巢起义的已然酝酿渐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