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日报数字报刊

 老韦专用图书料 2014-06-18

    本报记者 谢彩文

    “我们山区土地少,之前东一块西一块,干活累收入差,种都懒得种了。现在全村土地并成一整块租出去,做工有钱得,不做工也有钱得!”日前,在马山县乔利乡乔利村连片火龙果套种指天椒的新田园里,合作社社员关元林说的“不做工也有钱得”,指的是土地股金或租金。

    乔利村第三村民小组有84户人家,全都把承包耕地交给村里新组建的合作社,平掉田埂整合成片发展现代农业。关元林连同家里人,现在既当股东又当雇工,说话那天上午,他妻子帮合作社采收指天椒,半天摘了55公斤,当场拿到66元计件工钱。

    种不种地

    去年5月前,这个地处典型石山区的村民小组总共有102亩耕地,零零碎碎分为185块,最大的不过1.2亩,最小的仅0.2亩,既怕旱又怕涝,收成很不稳定。村中青壮劳力大都外出打工,田地近半撂荒。

    现在,数百条田埂全部推平,合并成一大块建成火龙果基地,总面积反而比原来多了18亩,变成120亩。

    “这么一‘并’,可见钱呢!”村民王帮珍家只有亩把地,以出租方式转让给合作社。这点地过去种玉米什么的,辛辛苦苦一年忙两造,除去种子、化肥、人工,全年有五六百元纯收入就不错了。现在稳稳当当拿租金都超过这个数,加上三天两头打打日工,一年下来攒四五千元没问题。

    眼下,采收指天椒成了村民的抢手活,邻村劳动力也争着干。光是套种指天椒,这片果园产值和利润都相当于原来“望天田”数倍乃至10倍之多。这不,多年外出打工的村民中,已经陆续有人返乡务农了。

    谁来种地

    2013年初,经商有成的蒙有胜返乡时看到,留守村民老老少少,近半耕地无人耕种,心生痛惜。他与梁学锋、苏金明、梁启高等同村伙伴合计,要把整个村民小组的土地全部以租用或入股方式“拿”下来,统一种植火龙果搞产业化经营。

    这一想法反映到乡、县政府,得到大力支持。不过,田埂全去掉,“小块并大块”,各家各户承包地界线不清了,如何确定地权?对此,群众最关心,社会很关注,干部很犯难。

    县里多次派员下村进户,与群众共同商讨,一起谋划;又组织相关单位调查论证,统筹协调,最终找到了破解难题、皆大欢喜的好办法:从国土部门找来卫星地图,对农户原有承包地一一描绘标识,多方一起现场丈量,之后张榜公示每家每户的实际面积。出现异议,则再度核准,协商调整,直到村民百分百满意才算通过。

    去年7月,蒙有胜等人牵头成立生态种植合作社,农户既可出租土地给合作社,也可用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双方在合同上签字并按下手印,租地户立即可以拿到第一年地租,入股户立即可以得到股权确认。所有手续都上报村委、乡镇政府备案,确保“并地”在法律法规框架下进行,使农户权益得到相应保护。

    这套规范程序完成,耕地由185块并成了一整片大果园,“种田人”由84户农家变成了一家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起来,“谁来种地”的问题迎刃而解。

    对农户原有土地描绘标识过的卫星地图,现在珍藏在合作社,成了入股、租地农户的“定心丸”——这张图让农户对自家的地原先在哪里、面积有多大一目了然,将来合同期满如果需要分回土地,就可以按照事先约定的“原地就近”原则,“按图索地”要回。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地怎么种

    合同上约定,合作社整合土地首期经营15年,租地户前10年每亩租金700元,后5年每年每亩递增50元;入股户则将土地租金折算成相应股金,还可以增加现金投入扩大股份。这个村民小组84户农家中,已有20多户以土地入股,其中10多户还追加现金参股,这些股东看好合作社发展前景,博的是更大更长远的“红利”。

    合作社首期投资200多万元,把耕地整合成片,整体规划修建起水渠、道路,埋立钢筋混凝土果桩,“望天田”转眼间成了旱能灌、涝能排、可机耕、有桩柱的“设施田”;一年前这玉米那甘蔗、或者种植速丰桉、甚至丢荒长满草的“拼盘地”,一下子变成了百亩连片火龙果示范园。

    平田埂、并土地第一年,这个自然村不仅没有一寸耕地丢荒,反而全都搞套种,实现一地多用、集约经营。

    6月上旬记者采访期间,当地连降暴雨,河水奔涌,出现从未见过的高水位,在以往这片耕地至少一半被淹;由于合作社冬春修好了河堤,120亩果园安然无恙。

    如今,村民们作为股东或“地主”,平时给合作社打日工,当天就能领到工钱。

    这样一来,在乔利村第三村民小组,仅第一年土地租金一项,比起之前自己种地,人均就增收135元。农户在家门口打日工,一天少的有70元收入,多的从100多元到200元都有,按最保守数目计算,全年人均工薪收入至少增加840元。

    租地要花钱,雇工要花钱,修路要花钱,修水利要花钱,种植作物也要花钱,林林总总算起来,初始亩投入多达2.2万元。合作社撑得住吗?

    合作社领办人蒙有胜毫不担心,他们“以短养长”,在火龙果地里全部套种指天椒,长得比单一种植指天椒还要好,至6月上旬已经采收3批,预计单造卖椒收入每亩(套种两亩折算一亩)平均有8000元,亩均纯利润约4000元。收完椒后,合作社还要再种一造马铃薯之类的作物。

    “地怎么种?”短短一年间,这片土地已然走出传统农业,起步迈向现代农业。

    蒙有胜对合作社的未来胸有成竹:火龙果通常第3年采果,当年可收回一半投资;第4年开始丰产,亩产值预计有两至四万元,届时可回收全部投资并产生利润;此后果园无需追加新投资,只需进行日常管理,“坐享其成”摘果卖,收入几乎直接就是利润啦!

    种些什么

    第三村民小组“并地”后立竿见影的好处,引发了其他村民小组的效仿。

    合作社趁势扩大规模,接踵与同村第二、第四村民小组及六达屯农户签订协议,使合作社连片租用土地规模迅速达到1100亩。目前,逾千亩土地正在整合连片,分区种植葡萄、杨梅、柑橘、桑果、草莓、金银花等,也都科学实施间套种。他们还打算专门辟出200亩土地,分别种植百亩水稻和百亩玉米,探索一条全程机械化种粮新路子。

    下一步,合作社还要在山上建一座万头养猪场,利用农家肥打造有机农业。待到千亩果园万紫千红、四季飘香,山清水秀的乔利村观光农业也将成熟。届时,一个集种植、养殖、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村,有望成为这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引以为荣的综合示范基地。

    马山县委常委、副县长黄子江介绍,类似乔利村这样的“并地”,已经在全县迅速展开:古零镇乔老村小都白屯流转土地800多亩,连片种植生态蔬菜;林圩镇黄番村巴界屯整合土地700多亩,分区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据统计,马山至今“并地”7.2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