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赊店镇

 nygf 2014-06-18
 
   社旗网讯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赊店镇原名赊旗店,由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地赊酒旗起兵而得名,民间俗称赊店。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赊店古镇千年传,三河四水围中间。七十二街有规划,三十六行行占先。”较形象地概括了赊店镇的历史、地理与商业发展状况。
    赊店镇的商业萌芽可上溯至远古原始社会。境内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谭岗、茅草寺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出土大量的富含南北文化交流信息的陶器及石器与骨器,可知当时已是人类祖先的聚居地。夏代仪狄造酒的传说,汉代刘秀赊酒旗起兵的传说,宋代史籍中有关赊店酒课均较周围县份为重的记载,都说明此地酿酒业历来较盛。
   赊店镇的商业兴盛期当属明万历年间至清末民初,300余年长盛不衰,尢属清乾、嘉年间达到鼎盛。其成因有三:其一:明末清初战乱,赊店镇及其周围非主战区,社会相对稳定,加之地处南阳盆地东北沿,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其二:潘、赵、沙三河于此交汇唐河入汉水达长江,可谓“三河四水相围”,使之成为水陆交通要道,商业通衢;其三:明初大移民,赊店镇及其周边之南阳、唐河、方城均为重点移民区,迁移而来之山西人历有经商之习,得此地利,渐次聚居,开埠立市;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相谐,成就了赊店商业重镇之地位。
    据原嵌于赊店赵河南岸白衣观音阁之石碣碑文载:“山西平阳府安邑县人段国祯,室人练氏,见在南阳府东本镇居住,既合社人等,起建白衣观音宝阁,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五月二十八日起工修建。”由此可知,山西人至此经商至少起于四百余年前之明朝万历年间,当时其镇已具相当规模。清康熙年间天下太平。赊旗店得益于水陆交通之便利,客商渐多,自然形成了占地约一平方公里之码头集市。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裕州(今方城)知州董学礼以州府之名在此正式起“集”(时属裕州管辖)。 在立于大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之《公议戥秤定规概》碑记中,其首句即为“赊旗店,四方客商集货兴贩之墟”。可知当时斯镇商业已相当繁荣。
    清雍正年间,轻徭薄赋,加之赊旗店地处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四方客货云集,商业发展迅速,街道规模随之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七十二条商业街、三十六条胡同的框架。由建成于清康熙年间之大关帝庙、老庙及兴建于雍正二年之火神庙的规模可知,赊旗店斯时已呈现繁盛之象,至清乾隆年间更达到鼎盛,后历经数帝而不衰,成为与汉口齐名的商业重镇,民间称为“金汉口,银赊店”。据清乾隆四十七年《创建春秋楼碑记》云:“地濒赭水,北走汴洛,斯镇居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洵称胜地。”《南阳府志》、《南阳县志》、《河南地理志》载:“淯水以东,唐泌之间,赊旗店亦豫南巨镇也”,“晋人固善贾,县又通水陆,乾嘉时城厢及赊旗镇号为繁富”,“南来舟楫,从襄阳至唐河、赊旗、方城、或从赊旗复陆行方城至开封、洛阳,是南北九省商品集散地。”“乾隆嘉庆时设置巡检司、设营汛,咸丰兴榷关,其市岁税常巨万。”“赊旗镇人烟繁密,有街七十二,清代商业繁盛,南船北马,幅辏于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招致十多个省的精明商贾来此投资经商,镇内人口达十三万之多。城东、南设多处码头,船只来往,千帆竞扬,桅杆如林,卸货分类,再由马帮、驼队转发各地,通霄达旦,熙攘鼎沸,可谓是:白天千帆过,夜晚万盏灯。镇内七十二道街分行划市,如山货街专营山货,铜器街专营铜器,还有一条街专业经营小食品麻花,就名之为“麻花街”。犹如现在的专业市场,行业特色十分明显。所营商品多为药材、白酒、茶叶、生漆、桐油、竹木、粮食、丝绸、布匹、食盐等。据传,单药材月销售量达5万余斤;白酒月征税达五十课(其它相邻县份仅三课),六家山货行日成交木材1000余立方米,竹杆5万余斤;八大粮行日成交粮食10万余斤;九家染行,最大一家日染青蓝布300余匹(一匹为12丈);四十八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山西榆次常家、祁县乔家之大德玉、大通玉等大茶行均设于此;与丝绸之路相媲美之万里茶路——由福建武夷山到江西河口上船,经汉口,至赊店转陆路,过山西、张家口、内蒙,至中俄口岸恰克图,赊店镇是其重要的水陆中转站。咸丰七年(公元1857提),捻军为筹军资攻陷赊店,火烧山陕会馆春秋楼,赊店商业遭到重创。但旋即于咸丰八年,由全镇商民集资建起了环城16里、高达3丈有余的砖砌城墙;同年,河南巡抚奉旨在赊店镇设立署理南阳、桐柏、唐河、方城、泌阳五县的厘金(税金)总局,知署厘金局的官员更为三品道台街,“其市岁税常巨万”,足见其地位之重要与商业之繁盛。山西平遥“日昇昌”、“蔚盛长”票号在河南设立的第一家分号就设于赊店。民谚称:“拉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极言其繁富无比。至今镇东南两河沿岸尚有码头遗址多处,镇内街道名称及铺面形象部分仍保留原貌,从采自民间的赊店古镇略图中,可以看出当年繁荣火爆的景象。
  在赊店镇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南九北七十六个省的商人云集此地经商,各地商人为了同乡联谊,互通商情,合力发财,在赊店镇内建立的同乡会馆就有:山陕会馆、湖北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广东会馆、直隶会馆、湖南会馆、安徽会馆等十余座,其中尤以最早寓居此地的山陕商贾集资兴建的“山陕会馆”最为雄伟壮观。此外尚有行业会馆性质的老庙(戏剧)、火神庙(鞭炮行)、马神庙(马车行)、大王庙(船运行)等大中型庙宇十余座。
清光绪末年,平汉铁路通车,交通要道东移,水运渐次萧条,赊店镇贸易中心地位失去,但又代之以手工加工业的勃兴。酿酒业、“三粉”(粉条、粉皮、粉面)业、化妆品业、铁器锻造业、铜器制造业、银器打造业、剌绣业、皮革业、泥屐业、食品业、制笔业、纸业,以及后来的卷烟业等,其产品不乏当时的名牌,均曾行销多省。
民国中后期,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日军轰炸,造成赊店古镇商业的凋零。英国学者贝思飞在《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成译,1962年1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书中写道:“豫西南的赊旗镇曾是通过唐河和白河运往汉口的货物集散地。从蒙古和西北来的商队也在那里逗留,将带来的货物装上船,那些从南方来的满载货物的船只,在返回之前也要卸货。总之,赊旗镇一直是全国最富有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直到铁路的兴建所给它带来的冲击,它被剥夺了所有的商业活动,除了麻油、白酒和其它一些产品外。到了(20世纪)20年代,它已经沦为满是尘土的小市镇了。”此文虽不无偏颇之处,但亦基本上反映了赊旗镇其时的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萧条古镇迅速复苏。1965年,鉴于赊旗镇悠久的商业发展史及明显的区位优势,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 159次会议一致通过设立赊旗县,将原南阳、唐河、方城、泌阳四县各一部划属建县,社旗县政府驻地赊旗镇。经主持会议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谐“赊旗”之音,寓社会主义旗帜之意,定名为社旗县。
 
“中州四大名镇”之一的赊店镇
 
赊店镇作为 “中州四大名镇”之一的赊店镇,明清之际繁华异常,民间有“金汉口,银赊店”及“天下店,数赊店”之称,它同样因河而兴,因河而败,现在已经成为社旗县县政府所在地,其繁华时代的历史遗存如现存的山陕会馆,还依稀可见当年的魅影。而社旗县正通过大规模的整修,欲恢复赊店辉煌时期的面貌。沧桑尘影,岁月已去,历史不会复活。 
 
75公斤秤砣背后的巨大交易额
 
出南阳东北40余公里,即为社旗县,赊店镇为其老城址,古称赊旗店、赊旗镇,民间谓之“赊店”。 
关于“赊旗”一名的来源,一个故事被赊店人津津乐道。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并派10万大兵追杀西汉王室后人刘秀。一日,刘秀逃至兴隆店,又渴又累,就进入一刘姓酒家,要了一壶龙泉老酒,忽然看到酒家门外挂着一面鲜亮的酒旗,上写“刘记”二字,遂心中一动:如果自己打着这面酒旗,人们一定会明白自己是汉室后人,这样就可以招兵买马了。于是他从老板那里赊来这面酒旗,一路上招募数万人马,建立东汉。称帝之后,刘秀御笔亲封“兴隆店”为“赊旗店”,封“龙泉老酒”为“赊店老酒”。
其实赊店镇最早开埠于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乾嘉年间达到鼎盛,成为“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豫南巨镇,镇上人口达到了13万之众。
赊店镇有潘河和赵河环绕而过,这两条河又是唐河的源头,而唐河是古代著名的“茶叶之路”上重要的“黄金水道”。明末清初,山西的茶商驰名中外,国内转运俄国的茶叶几乎由晋商垄断。据清人衷干《茶叶杂咏》一书记述:“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这里的“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就是指由江西河口(今江西省铅山县)运至河南赊店,再由此运往关外。这条商路贸易额巨大,曾经占到俄国进口贸易额的40%,赊店镇无疑收获颇丰。 
当然,除了茶叶之外,药材、白酒、生漆、桐油、竹木、粮食、棉花、煤炭、食盐等各种物资也在此扩散转运。据传,当时单药材月销售量就达5万余公斤,八大粮行日成交粮食10万余公斤。山陕会馆中至今还保存了5枚清代志石(相当于秤砣),皆在75公斤以上,可见当时的交易额之大。

36条胡同和72条街道 
 
赊店镇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几年前,我曾在那里上学,一条条陈旧的老街道,灰瓦店铺,落满灰尘,好像刚从几百年前的历史尘埃中翻拣出来。那时候,我并不了解它的历史,只听说它有36条胡同和72条街道,36和72这两个数字,让我想起《水浒传》里的天罡和地煞,这样的城镇布局,暗合了当时人们祈求平安的愿望。
现在回来,看到不少老街道已焕然一新,旧日踪影难寻,只有清代瓷器一条街还比较完整。这条街形成于清康熙初年。据说当时,中国六大窑系(指北方的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景德镇清白窑)的产品,都在此聚散。
在瓷器街北口,至今还保存着瓷器街繁华时代的见证——瓷器大坑,当年不合格或破损的瓷器,都集中扔在了这里。我们前往观看时,南阳市考古队的工作人员正在发掘,大坑一丈多深,两丈见方,考古人员不时抬出一袋一袋的瓷器碎片,堆积在地上成了小山。
考古人员说,现在只挖掘了一半,就拉走了几卡车的碎片和瓷器,可见当时规模之大。据说当年兴盛时期有60多家上规模的店铺,都是进二进三的深宅大院,瓦盖花脊,中置砖雕“吉星高照”,十分气派。如今我们还可以在街道上见到一些这样的店铺。 
瓷器街如今已经不再卖瓷器,更像是一条杂货街。这种经营格局其实在清乾隆二十一年就已经出现,因为其十分兴盛,吸引了大批商行,开药店的、销售官粉的、经营茶叶的都来了,最后福建会馆也在这里入驻,真正是“熙熙攘攘”了。 
 
天下第一店的商业规则 
 
瓷器街北口,就是号称“天下第一会馆”的山陕会馆,这也是赊店镇最让人难忘的地方。记者去过不少地方的山陕会馆,但都与赊店镇的山陕会馆不可同日而语。 
赊店镇的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朝代,耗时136年才建成。会馆坐北向南,采用了我国特有的中轴对称式的传统风格,主体建筑呈前窄后宽之势,占地面积7758.5平方米,三组建筑,三进院落,错落有致,气魄非凡。 
它既是山陕商人的同乡会馆,又是一座敬奉关帝爷的关帝庙,现在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前来上香拜祭的人不少,我们来的时候正赶上农历十五,只见香烟缭绕,人群熙攘,宛如集镇的庙会。来的人多为四邻的乡民,纯粹是为祈福和还愿而来,旅游者相对稀少。
山陕会馆的确有不少可看的地方。在全国现存的80余座会馆类古建筑群中,它的建筑规模最为宏伟,保存也最为完好,建筑装饰、木雕石刻艺术最为精湛:它的琉璃照壁南面为三个砖雕壁盒子,中为“五龙奉圣”,左右为“鸳鸯戏荷”与“凤戏牡丹”,十分清雅;北面由476块琉璃构件镶嵌而成,有“二龙戏珠”、“鲤鱼跃龙门”和“雄师斗麒麟”等复杂的图案,寓意复杂。它的装饰风格有“海漫式”(整幅壁面由龙和海水的图案组成)和“盒子式”(仅以砖雕或石雕装饰照壁组成),而中国大多数的照壁只有其中一种风格。会馆武庙前的铁旗杆高18米,重2.5万公斤,在同类中也是无出其右的。另外还有慈禧太后御书的“龙虎”二字也仅此一家。
最难得的是,在会馆里存有一些碑刻,记述了赊店镇当时制定的商业道德规则。在山陕会馆的马王殿前,有一块《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碑文中记述:“年来人烟愁多,开张卖载者二十余家,期间即有改换戥秤,大小不一,独网其利,内弊难除。是以,合行商贾,汇同集头等,齐集关帝庙,秤足十六两,戥依天平为则,公平无私,俱各遵依。”另一块立于乾隆五十年的《公议杂货行规碑》刻录的商业行规更是多达18项。这体现了一个城镇商业由乱到治的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那时的商业之道。 
 
天下第一店的复兴图谋 
 
我们在潘河河堤,还可以看到古城墙的痕迹,城墙已经深埋在河岸防洪大堤之下,但在河道的一个拐弯处,临水一侧露出了一段完整的城墙,斑驳的灰砖,显出年代的久远。但相对于9公里长的城墙,这10多米长的一段显得太微不足道了。而其9个城门以及广盛镖局、福建会馆等,早已不存在了。 
    按照恢复赊店镇的规划,到2011年,要恢复9公里长的城墙和9个城门,恢复古镇的72条街道,以及所有的主体建筑,使其面貌如200多年前最繁华时的模样。整个工程需要4亿元的资金支持。 
在最繁华的一条街道上,我们看到一座新建的城门已经完工,这座城门建在街道的正中央,两个城门门洞十分窄小,过往的行人车辆小心翼翼。
而位于瓷器街上的福建会馆和广盛镖局,也初具模样。其中广盛镖局的修复工程已基本结束,这座一进三的大院落,分设客厅、签押房、仓房、镖头居室、镖师居室、练武场等,房屋的布局基本没有改变,保留下来的古墙砖还可以看到。
广盛镖局原在石门街,为山西祁县人戴二闾所创。戴受山西同乡邀请到赊店为商行保镖,因在河北沧州打败三个有名的武师而名震一方。他的镖局也成为全国十大镖局之一,一个小镇就有这么大一个镖局,由此可以看出赊店镇的商业规模。某种程度上,它也是赊店镇兴盛的一个象征。
据了解,目前恢复赊店古镇工程已完成投入上亿元。投入这么多资金恢复古镇全貌,是否有必要?这成为人们争议的一个话题。赊店镇希望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县的经济发展,这种愿望能否实现,尚需时间考验。
 

河南古镇:赊出来的历史

            关键词:社旗,社旗特色,社旗景点   
 

    一座小小的河南古镇,却拥有九座城门;随处走走,便可发现原本应藏于皇宫内院的装饰———社旗,这个东汉刘秀曾赊酒,并借店旗起义的地方,清朝时便已发展成全国四大商业重镇之一。虽然这里早已归于平静,但曾经的辉煌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也早已渗透在小镇如今悠闲的慢生活中。步入其间,似饮一杯醇香老酒。
   
                   

 赊出来的历史,却孕育茶香


    古道、古树、古碑、古庙、古井……到处都烙有祖先留下的印记,这也让河南南阳的社旗县给人的第一印象原生态十足。也难怪,社旗是河南很早的居民居住地之一,小镇恬静悠然的生活稀释着现代的压力,古朴巍峨的建筑夹杂着历史的沧桑。
    社旗悠久而特殊的历史,让这份古朴沉淀得尤为凝重。初来乍到的人难免疑惑,一座小小的镇子,怎么会有九座城门?原来,在东汉建立之前,刘秀在这里赊账并借店家印有“刘记”字样的店旗起义。刘秀称帝后,想起了社旗,于是便将当时他赊账的兴隆店改名为赊旗店,简称赊店。赊旗?社旗?随着历史的沿革,或许社旗县的名字便被字变音不变地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其实在汉朝,社旗就已发展成中原有名的大镇,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经济更是达到鼎盛。清咸丰年间这里不仅修建了城墙,还模仿皇城的规制设立了九座城门。城池环城十六里、高三丈六,马道、烽火台等一应俱全。
    如今,走在这个恬静的小镇上,你能看到太多的雍容华丽,这不禁令人疑惑:那些本应该深藏皇宫内院的装饰,怎会出现在一个河南的小镇上?这个古镇过去的商业为何如此发达?
    “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这段《茶叶杂咏》中的记载,道出了社旗镇真正的历史渊源。当时,山西商人把福建、浙江等地的茶叶集中到江西,而通过水路北上运到内蒙直至俄罗斯。这条在清朝兴起的一条贯穿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路,正是我们今天所走的“茶叶之路”。社旗正是当时晋商“茶叶之路”上最著名的水路码头所在地,于是汇集了各路商人富豪,小镇便逐渐发展成“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著名商埠,甚至跻身全国四大商业重镇之一(其他为景德镇,佛山镇和朱仙镇)。商人们来来往往,热闹得不得了。据说数公里外就能听见这里的喧闹。
    不过,如今的社旗,曾经的辉煌早已沉淀在历史长河中。远离了喧嚣的社旗,大隐隐于市,“穷忙族”不妨移步这里,放逐于古香中,享受一段难得的慢生活。社旗那些古旧却依然滋润的老宅子,伸手便可触摸,跨出脚步便能融进它的气场。
    社旗的每一根梁,每一块砖,几乎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而当地人的生活起居基本都沿着巷面展开。青石板铺就的小桥、石板路上,人们悠然走过;院门口,大妈踏着缝纫机,像是在唱一首古老的歌;老大爷们悠闲地看报纸或下棋,小孩子们凑在一起做作业,或叽叽喳喳地嬉笑玩耍……时光仿佛倒流至上世纪80年代。
                  
天下第一会馆,比肩皇家戏楼
    繁华的商业自然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号称“天下第一会馆”的山陕会馆和“华中第一镖局”至今看起来仍华丽气派。山陕会馆造型非常奇特,木雕石刻,精妙绝伦,被国家文物保护专家单士元赞为“辉煌壮丽,天下第一”。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郑孝燮也曾对它发出了“高楼杰阁,巧夺天工,精雕细琢,锦绣装成,公输匠艺,壮哉斯馆”的赞叹。
    山陕会馆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到光绪十八年落成,共经六帝137年。站在会馆门前,你会感觉到异常大气———会馆有别于传统古建平房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中轴线上的建筑居然有八九层高。屋顶则分两层甚至三层重檐、曲线、直角巧妙结合。而建筑上琉璃瓦的装饰及各色图案,衬托出这里的雍容华贵。
    会馆内插在铁狮子背上的旗杆直耸云霄,高达17米多,用铁2.5万多公斤,堪称全国之最。北边名为悬鉴楼的三层古戏楼由24根巨柱撑起,高达30米,共分三层。仰头看,四根大方柱把楼的三层凌空擎起,很是壮观。据说这样的三层古戏楼,全国仅存三座,除北京故宫的畅音阁、颐和园的德和阁这两座皇家戏楼外,悬鉴楼就找不到对手了。
    跟北京故宫比肩的还有琉璃照壁,是用一千多块彩釉大方砖砌造起来的,仿九龙壁而造。壁的两面饰有精巧剔透的“二龙戏珠”、“龙虎争斗”,以及姿态各异的九条龙和福、禄、寿等图案。进到会馆,无意间居然发现了“龙”、“虎”的草书石碑,一打听才知这竟然是慈禧太后的笔墨。一个民间建筑能够得到慈禧老佛爷御笔镇殿,可见其当时的地位举足轻重。不禁想到周围百姓称之为“慈禧太后第九座行宫”之说,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正慈禧老佛爷眼中,这座山陕会馆绝对处于非同一般的位置。
    此外,从山陕会馆整体建筑看,可谓是集南北工匠之大成,这还要从山陕会馆的建造年代说起。据向导介绍,山陕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而在乾隆盛世时期,无论是建筑还是各项艺术均达到了高潮期,加之当时社旗镇的富甲们倾其财力邀请各地能工巧匠为其修建会馆,这样精巧绝伦的建筑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之所以富甲们愿意耗资修建这样的建筑,通过建筑中的一系列细节,便可猜出一二。
    首先,山陕会馆以敬奉关帝为主,众所周知关公除了是忠义的代表,更以武财神的一面成为更多商家追捧的大神。此外院中狮子脚下踩的串钱、仙人旁边摆放的算盘,无疑不渗透着曾经的主人,对于金钱的期盼。“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这或许正是山陕会馆文化的又一体现,其实整个社旗镇的文化,又何曾不渗透着一种由生活而出的艺术那?
                  
华中第一镖局,声名震江湖
    以山陕会馆为中心,秦晋商人生意越做越大,他们的财物游走四方,安全成为最主要的问题。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镖局中的广盛镖局,就在社旗赊店镇诞生了。这家镖局曾经威震江湖,是华中地区唯一的大镖局,被称为“华中第一镖局”。
    赊店广盛镖局就位于瓷器街北端路西。坐西面东,五间门头,中为高大门楼,门前竖一高高的旗杆,上悬镶有“广盛镖”字样的镖旗。内为一进三的大院落,分设会客厅、签押房、仓房、镖头居室、镖师居室、练武场等。如今已成为社旗最著名的景观。
    说起广盛镖局,还有一段颇有意思的小故事。镖局有个常识:“镖不喊沧州”,沧州是武术之乡,各地镖局在沧州地界不再喊镖以表示尊重。而广盛镖局的掌柜戴二闾名声大振却恰恰是因为无意间破坏了这个规矩。戴二闾的新伙计不懂江湖规矩在沧州喊了一嗓子,结果引发了一场武林纷争。沧州武界的尹玉文等三位武师不依不饶,但戴二闾的“形意拳”与他们过招时竟没有吃亏。从此,“戴家拳”和“广盛镖局”在江湖上更是声名显赫。
                  
千年“背阁”,乐活民间
    现在你依然可以在这个广盛镖局的前面跟着师傅们一起打“形意拳”。与乡亲们一起感受那段往事。而在社旗,你还可以参加一项很有当地文化色彩的集体活动———“背阁”。
    “背阁”是一种曲艺表演形式,2009年被列为“南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中、节庆日经常会看到身着戏装,化着脸谱的成年人,肩膀上扛着同样穿着戏装的小孩,他们或是坐在莲花座上或是手拿兵器,表情可爱却不失专业。
    据考证,“背阁”源于唐宋时期,在社旗吸取了喜剧、曲艺、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成为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以及独特魅力的特殊表演形式。这样的表演,并非仅仅出现在舞台上,而是真正活在百姓身边。如今“背阁”艺术表演已成为当地村民的最爱,许多村民自愿加入到背阁表演协会,上至80岁老翁,下至5岁孩童。没有资金,他们自筹资金4万余元,购买必要的演出道具。正是有了这种热爱,才使这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1、如何去?
    从北京到南阳的直达火车是十三个小时,火车站前面有条大道直通南阳汽车站,有客车直达社旗。想节省时间?可以去北京西站坐动车到郑州,汽车站有发往社旗的大巴车。
    2、有啥特色美食?
    除了曲艺,社旗的文化更活在当地人的餐桌上。河南的胡辣汤被称为鼻祖级,是所有胡辣汤的发源地,而社旗的胡辣汤则自成一派。社旗胡辣汤采用牛羊肉做老汤,以社旗特产的红薯粉皮、面筋、黄花菜、海带等为主要原料熬制而成。早点摊上、大集的小吃铺里,人们喝着胡辣汤,聊着家常,悠闲地开始新的一天。
    不知这胡辣汤在这里传承了多少代,也不知多少人喝着胡辣汤走出这个古镇,将社旗的文化传承得越来越广。扒猪脸也是名声在外的一道社旗特色美食,通常用来招待贵宾。这道菜做出的是粗犷,吃进的是气势,量大而美味,绕梁三日不绝。
    3、住在哪儿?
    到了社旗,住在山陕会馆和广盛镖局附近是最佳选择。推荐位于山陕会馆大门前北瓷器街上的同福客栈。建设路上的南阳九洲宾馆也是不错的选择。二楼有布置新颖的餐厅,还有卡拉OK厅、美发厅、棋牌房。在这里住宿,能够体验到宾至如归。建设路的宾馆很多,如社旗电业宾馆、社旗京港酒店等,住宿条件都还可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