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过年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这个年就算过去了。深夜,独坐灯下,回顾这几天过年的滋味,似乎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地方。此时,不禁想起儿时过年的情形。 那时候,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过年仿佛就是三句话: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那个年代商品短缺、物资匮乏,无论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证。每当春节临近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跟着大人去商店买过年的东西了——几斤猪肉、几条鱼、几把粉丝,再加上一些屈指可数的大米、白面、花生米、青菜等等,这就是过春节的全部食品了。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祭灶”的日子。那时许多家里都供奉着灶王爷,据说这一天,他老人家要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汇报每个家庭一年来的表现,因此每家都会买来大块糖,意思是让灶王爷嘴巴甜一些,多多美言,其实那些糖块都被孩子们吃了。同时,这一天又是传统的打扫卫生的日子,家家户户都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春节了。 随着春节的日益临近,孩子们越发兴奋异常,男孩子期望得到一挂鞭炮,女孩子则渴望戴上一朵小红花,而大人们总是极力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在桌旁,品尝着美味佳肴,望着窗外飘飞的雪花,畅想着美好的未来,屋子里面充满了欢声笑语。 饭后,孩子们便急不可耐地跑到大街上,或燃放鞭炮,或打着自制的灯笼四处踏雪玩耍。那时候家家都有“守岁”的习惯,除夕之夜通宵达旦不睡觉,一家人一边吃着冻梨、冻柿子,一边磕着花生、瓜子,一边听大人讲那些美丽动听的故事。到了半夜,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其乐融融。 大年初一的早晨,孩子们很早就起来了,帮着大人们贴春联。人们把吉祥祝福的话语写在红红的春联上,也写进了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接着孩子们穿上新衣裳,跟随着大人们到各家各户去拜年,向那些亲友、邻居的长辈们鞠躬行礼、祝贺新春,接受大人们送给的压岁钱……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家春节的餐桌上也丰盛了。加上电视机的普及,过年的内容也极大地丰富多彩了——看“春晚”、到天南地北四处旅游、到户外郊游、打麻将、去歌厅、在电脑上玩网络游戏……然而,我总觉得仿佛缺少了什么。哦,没有了昔日春节的那种年味,缺少了邻里、亲友之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自己都不知道这个年应该怎么过了。 每当想到这些,我总是十分怀念那儿时过年的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