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误打误撞哥伦布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14-06-18


 误打误撞哥伦布

       TAG标签: 哥伦布  时间: 2014-06-17  来源: 网络  作者:杨照 
   
      1492年8月,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行而去。

 “正统”的解答

      从历史课本里我们得知,哥伦布不受自己那个时代的迷信所拘束,坚持认定地球是圆的,他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现,所以能找到一条向西走却到达东方的航路,终于发现美洲大陆。

      不过,如果深入查考出土的原始史料,简单的“正统”解释,需要很多附注来说明。例如,哥伦布阅读《马可.波罗游记》,完全相信游记里所描述的那个华丽、富饶的东土,深深迷恋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与日本,立志要找到一条比较方便能够去远东的航路。

       哥伦布一生四度西航,每次都在今天的美洲大陆磴岸,可是,不管别的航海家、制图者如何说明,他始终坚信自己已经到了亚洲。

     他为什么如此“铁齿”?因为他实在不是个好的航海家,甚至不是一名合格的航海家。与“正统”的解释相反,15世纪末期,欧洲出现专业航海、制图圈,在这个圈子里的人,都确认地球是圆的,换句话说,大家早想到并同意由欧洲出海向西航行,是可以绕着地球到达东方的。理论上知其存在,却没有人起航去证实,理由是:这条航路太遥远,超过当时航海技术的能方范围。

  误打误撞的哥伦布

      哥伦布为什么敢去?因为他的地理计算太差了。当时一般欧洲地理相信:欧亚大陆横贯占据地球球面的180°事实上只有大约120°),如果要从欧洲最西边出发,向西到达亚洲的最东边,就要航行地球一半(180°)的距离。这个距离,不可能是当时只有80英尺长的远洋船所能负担的。

      哥伦布却不接受别人通行的看法。他主张:从《马可波罗游记》可以推断出日本在中国东方30°。再来,如果不从伊比利亚半岛出发,而是从加纳利群岛出发的话,航程又可以再减9°。他又自作主张认定原本对欧亚大陆面积估计太小,最后算出来,只要航行60°,地球圆周的六分之一,就能够从欧洲去到日本。然后,他还混淆了英里和海里的长度,东算西算,认为只需航行2700英里就够了。今天我们确切量出来的距离,从加纳利到日本最东缘,是13000英里。

   抱持着错误的信心,哥伦布才敢出发,也才争取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航程很远,哥伦布船上船员很恐慌,一直看不到陆地让他们心生恐惧,甚至开始怀疑船会不会航行到世界的尽头,“咻”地就跌入无底深渊里去。

      哥伦布为了安慰其他船员,特别搞了两本航海日志,一本放在外面,大家都可以去翻,另外一本私藏在船长室里,只有他能看。外面那本日志上,哥伦布刻意写“假”的航程距离,大概只有写在私密日志上“真”的距离的一半,这样船员们就不会觉得:怎么走了那么远,都没看到一片陆地呢?陆地在哪里?

   用这种方式欺骗船员蛮聪明的,只是后世计算发现,其实哥伦布误以为的“假”的航程距离,远比私藏的“真”的航程距离接近事实。“假”才是“真”,“真”反而是“假”啊!会搞这种乌龙,因为哥伦布根本无法正确使用当时最先进的仪器,他连在陆地上都测不准自己的所在位置。例如说,他去到古巴时,测出来的纬度是北纬四十二度,拜托,北纬四十二度已经比纽约还北了。

   老实说,哥伦布的成就,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误打误撞”。他绝不是像“正统”解释那样天纵英明、走在时代前端发现真理。当大部分航海家和地理学家都相信地球是圆形时,哥伦布在航程中,竟然还自以为发现了“地球的乳房”。在今天的委内瑞拉附近,他觉得海水隆起,北极星看起来偏离了位置。他相信航行到“乳房”顶点后,船会接着滑下来朝地球的肚脐眼去,而那里,应该就是想象中“天堂”藏着的地方。

   那个时代的欧洲航海家、地理学家,以为北半球就只有一块欧亚大陆,没人想象到欧亚大陆的背面,还有美洲大陆。哥伦布真正的贡献,是发现了美洲大陆,矫正了错误的观念。可惜的是,哥伦布却从来没被自己的发现说服,继续坚持自己已经到了东方,到了日本或中国或印度的东缘,他的发现改变了整个世界,偏偏就是没有改变他自己。

       这样一个人,抱持着多种错误的概念,懵懂地误撞出了历史的新页。几百年后,等他所制造出来的局面尘埃落定了,后人回头去书写他的事迹,却将他改写成了一个聪明、勇敢、冷静、执著的人。


本帖转自特别关注在线>历史故事

     
本帖图片由 转发者转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