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技与医学

 johnney908 2014-06-18
          论及中医学,有些人时常将医卜星象并列,以“方技”称之,这其实并非“方技”一词的本意。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中,当时的图书被分为六类: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医学书籍被归于方技类,而卜星象的知识实际上属于“数术略”,该部分图书包括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其中并不包括医学。当然,这并不是说医学中没有吸收、借鉴其他门类的知识,但在汉代人的眼中,它们确实分属不同的门类。
      虽然方技本意与术数并无关系,但也并非就与医学完全画上等号。从《方技略》中的内容来看,也并非全然是医学书籍,而是包括了四方面的内容: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其中医经七家216卷,经方十一家274卷,房中八家186卷,神仙十家205卷,从种类和数量上来看,四方面可谓不分轩轾。在每部分之后,都有一段总纲性的文字,对于理解其内容至关重要:
      医经主要是有关医学理论的内容,《黄帝内经》便名列其中。该部分主要探求人体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生理特征,阐明各种疾病的根源,揣度治疗原则,并选取针刺、砭石、汤药、艾灸等施治方法。为了阐述医理的奥秘,《汉书·艺文志》中还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医理运用得当,药剂调配适宜,便如磁石吸铁一样,可谓药到病除。而技术拙劣的医生如果违背医理,则会把轻病治成重病,把本来能救活的病人致死。
      经方主要内容与方剂有关,强调配伍时要多方考虑,如药性寒温、疾病的深浅、气候是否适宜、脏腑是否适用等,然后制成药剂来疏通郁闭,解除郁结,使身体恢复正常。如果判断不准,治疗失当,甚至用热药加重热证,用寒药加重寒证,不但无法治疗,还会导致身体受到戕害,正如俗言语所谓“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房中主要是有关房中术的内容,《汉书·艺文志》中将房中称为“情性之极,至道之际”,对其极为重视,但重点在强调节制的重要性,甚至举例说明,认为古代的一些音乐便是为调节情欲而创设。如果能够有所节制,就会气血平和,寿命长久,而如果一味沉迷声色,不重视房中知识的话,轻则生病,重则会丧失性命。
      神仙的意思则一望而知,是以追求长生为旨归,“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人们以此来净化志意,平定心境,平静地看待死生,从而内心不会有恐惧之感。但是有些人专门以此为业,大谈各类怪异迂曲的内容,则并非先圣教化本意。
      从上述各部分的总括中,可以看出方技中所包含的内容确实与常规所理解的医学有所不同。医经和经方当然属于医学范围,但是房中和神仙则内容驳杂,其中当然有涉及医学的内容,像神仙类中的《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黄帝杂子芝菌》便能推测当与导引、按摩、服食有关,但如果要将其完全划入医学,恐怕并不妥当,用清代大学者章学诚的话,此二者“事兼道术,非复方技之正宗”。
      这样的归类并非偶然为之,因为根据记载来看,方技类图书是由汉成帝时的太医李柱国来进行整理的。虽然李柱国其余的生平事迹并不清楚,但从其侍医的身份,以及被任命来整理方技类图书来看,应该是一个精通医术,知识渊博的人,他将方技类划分为四部分当然不会是随意的举动。
      那么,这四部分为何能够同归于“方技”之下呢?李柱国的依据又是什么呢?按照《汉书·艺文志》的解释,所谓方技,是“生生之具”,意谓方技是使生命生存不息的工具。虽然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历代都有歧义,但揣测其意,房中、神仙是人在常态下的保健与呵护,而医经与经方主要是人在非常态下的扶偏与纠正。综合来看,则方技的主旨便是强调与人的生命有关,可以说是一门事关生命的学问。所以从《方技略》对于房中、神仙的介绍可以看出,其与后世的想象有很大不同:房中的目的不是为了游戏,也并非为了纵欲,神仙也不是一味地要服食金丹、长生不死,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借助于各种方式来平衡内心,消除人对死亡的恐惧。
      虽然《方技略》中所记载的书籍除了《内经》之外,都已散佚不存,但如果结合近些年的出土涉医文献来看,这样的分类确实符合汉代的实际情况。比如医经类有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张家山汉简《脉法》;经方类有《五十二病方》、武威汉简《治百病方》,敦煌汉简医方;房中类有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彭祖》,马王堆帛书《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马王堆汉简《十问》、《合阴阳方》、《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神仙类有马王堆帛书《却谷食气》、《导引图》,阜阳双古堆汉简《万物》、《行气》,张家山汉简《引书》等。自然,由于时代、知识的限制,这样的认识是否正确自当另论,但的确反映了汉代人对于“方技”的理解与认知。
      对于方技的分类,后世不少观点都认为存在不足之处。其焦点多在于房中与神仙是否应该收入,如章学诚就认为方技应该分为医经、经方、脉书、药书四类,“经阐其道,脉运其术,方致其功,药辨其性”。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分类可能确实更为规范合理,可是,方技的内涵也就此大大缩小了,也就失去了其“生生之具”的本意。
                                                                                                                                          (晨露选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