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姓部落图腾、豢龙氏与龙的变化

 荷香月暖 2014-06-19

董姓部落图腾、豢龙氏与龙的变化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我们现在董氏使用的图腾,其实并不是最早使用的图腾。从现在使用的图腾来看,明显属于篆体字董字的演化,那就是证明,该图腾的来源不会早于秦始皇时期。

董字的甲骨文难以找到了,在早期金文:却是一个左边是“童”或“重”字加右边“邑”字的组合字。“重”是意义大,“邑”属于城镇,“董”字表示意义不凡的边邑重镇。那为何右边为邑字?邑又不是什么呢?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于是,表示最早的部落产生!这不是有一个证明董姓部落最早管理火的部落属于最早的部落吗?!

  1、对董姓来源的误解与错误考证

然到董字的金文大篆体,开始董字用“草”代替金文的“邑”。如此一来,人们对董姓管理火的这一部落,因为文字的演变而对管理火的伟大贡献而遗忘;更为离奇的是,后来的小篆,固定了“千里草”,人们对董姓部落来源更加迷惑不解?

  对于董姓来源人们依据有关《史记》等错误记载,于是有了以下几种代表性的看法:董Dǒng姓错误源流看法有:

1.1、      错误的源流考证一

认为源于己姓,舜帝赐姓?以此作为出自帝舜赐予颛顼后裔飂之子的姓氏。依据是: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史书上亦称廖叔安。飂叔安有个裔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侯(今山东定陶),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董氏正宗。董氏族人大多尊奉董父为得姓始祖。

黄帝有二十五子,是说有二十五宗或二十五人入赘加盟到黄帝氏族。有十二子得姓,是说黄帝册命了十二各部落首领,后为十四个。十二姓中,只有姬姓是黄帝本姓。其他为酉、、滕、葳、任、荀、僖、嬉、环、衣。是部落的称呼。《通鉴外纪》:黄帝设置的官员有六相二史。六相是:风后、太常、苍龙、祝融、大封、后土。二史是:左史仓颉,右史沮诵。凡是顺从的族国留在原居地成为属族,不服从的,东西南北分流,远徙他方。又使降者的首领为命官去统治原来的属民。

黄帝不是仅仅一个黄帝,而二十五子或十二子得姓,也不是从黄帝才开始有姓。这子只是表示黄帝管理下的得力部落,安排酉、、滕、葳、任、荀、僖、嬉、环、衣部落作为首领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儿子称呼,此其一。

其二,然由于黄帝部落的衰退失败,各部落有纷纷恢复原有部落。而少昊,己姓,一说嬴姓,名挚,号金天氏,又号青阳氏,如祝融原列入首领管,后又脱离出来。而孔子也好,司马迁也罢,为了突出黄帝一统天下,有意忽略:黄帝后期,东部少昊与西部少昊日益强大并联合起来向中原会聚,重振族威,东夷少昊集团的大酋长清喾(代用字),率本部二十五族,联合祝融、九黎三苗族即重黎大部落,大举进攻黄帝政权,迫使其让出帝位,少昊代黄帝登临帝位,重建三苗九黎国,都兖州曲阜穹桑。
   
而经历颛顼氏族在迁徙途中与共工氏发生剧烈冲突。昌仆颛顼氏继续东迁,到达兖州,昌仆氏定居于济宁独山湖,居濮城。与祝融后裔祝融部落首领老童结盟,老童入赘颛顼氏为胥。得到祝融部落的大力支持与结盟,颛顼得到祝融军力的协助。《国语·楚语下》说:“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认为以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就会进入循环的漩涡之中。首先,从女娲时期出现祝融,就否定了祝融首次出现在颛顼,只是颛顼时期,祝融部落为颛顼中坚力量。

第三:《史记.楚世家》载:重黎(祝融的另外称呼)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也就是帝喾高辛氏也在分化祝融、九黎也就是重黎部落,经历了重黎、吴回、陆终的记载。最后,祝融八姓,祝融的昆吾氏又分出己姓,其实就是被己姓作为首领管理。才出现己姓后裔中有个人叫飂叔安,史书上亦称廖叔安。飂叔安有个裔子叫董父

第四:可见,祝融八姓的己姓,飂叔安源于己姓,董父源于己姓等等,都是因为《录释·帝尧碑》云庆都与赤龙合婚而生伊尧;继承了《水经注》南岳峋嵝,丹水涌其左。这伊姓、巳姓,属于炎帝母系支系。然炎帝早还是祝融早呢?伏羲女娲时期就记载有祝融部落,也就是祝融比炎帝还早,要说来源与母系支系的姓,也要追溯到伏羲女娲之前。

1.2、错误源流考证二

认为源于姬姓,春秋时期,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官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一个叫董狐的,时为晋侯史官,其后代则世代为侯氏。

真的出自以官为氏吗?姓出自母系氏族部落,《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生子曰玄嚣,降处江水,是为青阳青阳也为长沙古名;《国语》说青阳,已姓,从母得姓 闻一多《伏羲考》说颛顼高阳氏与其妻家女禄高娲氏连姓,从母得姓;可见,姓出于母系氏族部落。而辛有入赘董姓部落,后裔当然为董姓,不是辛姓或男性官员的什么氏?

1.3、错误源流考证三

认为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国语。卷第十六》又记载: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侯伯,诸侯之伯。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一子,名樊,为己姓,封于昆吾,昆吾卫是也。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矣。传曰:“孔甲不能食龙而未获豢龙氏,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可见,祝融八姓的己姓,飂叔安源于己姓,董父源于己姓等等,都是因为《录释·帝尧碑》云庆都与赤龙合婚而生伊尧;继承了《水经注》南岳峋嵝,丹水涌其左。这伊姓、巳姓,属于炎帝母系支系。

《氏族典》所记,炎帝器即榆罔之子,钜、伯陵、祝融及其子孙都成了炎、黄世代联盟政权中的重臣。吴回也好,陆终也罢,都是作为安排到祝融部落任职的首领。古时候,以封地、或安排某男性某人作为首领而后人称呼为姓。与错误源流一,都是错误的。

    而参胡也好、董父也好,都居住董邑,这邑是部落,部落是有姓的,何以在参胡、董父居住才有姓?

1.4、错误源流考证四

认为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董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董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湖泊的名称。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泽。”古籍中所指的“文喜邑”,就是汉朝时期的“河东闻喜”,即今山西省运城地区,因水中盛产“董蕖”因而称“董泽”。“董蕖”,就是古人对莲藕的一种称谓,在董泽周围生活的住民,很早就有以其居住地名为姓氏者,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参胡居住董邑,董父赐封董邑,这董邑上面论及属于董姓部落;是因董姓部落居住才称呼“董蕖”吗?这个时候,取火已经多样化,缘何还保留这草为取火?那就是因为董姓居住才如此称呼“董蕖”吧。

2、准确的董姓来源

火燃烧旺盛形容的“董、董”的声音与东相同,也就用于管理火的活动即“董督”、“董正”。或简称为“正”。 从事保管,收藏、管理、监督火种,“蕫”也就衍伸出监督、管理、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久远等含义。后来,人们崇拜火,祭祀火的活动,也成为“董”主持祭祀的一部分。祝融:“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蕫”表示火的意象,而祝融表示火的特征含义。

 

 
 

童、重、东古字通,而董、重、东、童也在甲骨文中本为一字。“蕫”出现在远古人类的语言中。古时候的“蕫、董、东、重、童、仲、中、章”都出于“蕫”( 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既然重最初含义可能就是扶桑树上“十日”的管理神,那也就是董姓部落属于扶桑树上“十日”的管理神。而“老、黎、离、雝通假,雝音“融”, “董、仲、中、钟、终、重、童”通假。老董(后称呼为耆童,老童)。“老童”也好,“老鐘”也罢,都没有管理的意思,重、黎本身字义也没有显示管理的本意,无法表达火正的含义,只有董姓的董明确表达管理的职能。

而陆终、吴回、禄、重、黎也一样无法突出火正的职能。《左传·昭光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火正称呼为祝融,可是火正不是部落名称,那么与火正有关的部落是什么呢?只有董姓部落才能完整表达,故当属于董姓部落为管理火的部落,也是最早的姓的部落。

重是管理东方或白天的火神、黎是管理西边或夜晚的火神,这些都是从“蕫”部落分化而出,是祝融部落内的部落,都是火神或为太阳神。由于董姓部落的婚姻与管理火种而结成的部落联盟,成为祝融部落联盟的称呼。因此,董姓是很早的部落,既然是管理火的部落,也就确定在湖南九嶷山的有巢氏形成之前,既然燧人氏是发明火,那当然属于最早的一位燧人氏在董姓部落之中的酋长。也就早于伏羲与女娲部落时期,更不用说早于炎帝、黄帝等等时期了,然而,董姓部落的祝融部落联盟一直繁衍扩大、保持很久的时间。

 

 
 

伏羲生有四子羲、和、重、黎。有的说是重,该、修、熙。《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应作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王逸注:“羲和,日御也。”洪兴祖补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那怎么会出现伏羲与帝喾的不同年代呢?因为,既然古代的事件以传说形式流传,何况是一个部落的称呼,难免会认为是同一个人,其实是部落。《书·吕刑》:乃命重、黎。《传》曰:重即羲,黎即和”。 19429月,长沙子弹库楚墓被盗掘,出土一件举世闻名的楚帛书,它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资料。 帛书说:…… 伏羲、女娲 结为夫妇,并生有4子。……这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完整形态的有关女娲的记录依据。 楚帛书1942年流入美国,现藏美国华盛顿塞克勒美术馆。帛书中也有楚人先祖女童的记载。如同上面论及,所谓称呼远古的子,其实是部落首领或部落而已。

远古早期,人类无法单独生存,需要群居, 从“董”的书写也验证是较早的部落。人们崇拜火,也崇拜与火一样燃烧的太阳。 “董”成为最早的部落,而管理火的首领称为“董老”或“老董”,也就是火神;专门管理火的部落也就出现在白天与黑夜由不同人群管理的初步分工:白天是年纪轻的人,夜晚是年纪大的人。董姓部落由老、童的初步分工,最后人们把在黑夜成为老,与黎通假。 “董”姓部落,由开始称呼“董”姓部落的首领“董老”,或称呼“老董”,且因为“董”姓部落的人的轮流分工“老、童”而慢慢称呼“老、童”或“童、老”两大分工。“老、童”不是表示部落的管理职责,而火管理活动为“董”,也就是“董”部落的职能。因此,部落对火的崇拜,对火的注重,赋予祭祀与管理的活动,就称呼为“董”, “董”才是最初部落的称呼,也就是部落最早的姓。“董”部落的分工,出现了“童、老”,“老、童”,而后来的“老童”,是把管理活动的董姓部落的人进行的称呼“老童”、“重、黎”也因此而从董姓部落的“董老”、“老董”演变而来。董姓部落!就这样诞生了。火神就是管理火的职责,火神就是管理火的职责,“火正”,董就是正,正也是“董”。而祝融是董姓部落的代称,祝融以火的形象特征作为描述火,作为“董”姓部落的首领,祝融早于女娲因在“祝融与共工之战”的补天时期。

 

 
 

  3、豢龙氏的变化

《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左传》:“蔡墨对魏献子曰:'昔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也就是说:董父是从飂姓部落到董姓部落而被舜帝改赐董姓。可知:舜帝赐姓不是说原来没有董姓部落,也不是原来没有董姓。

那么,从赐予男性官员为氏,特别是豢龙氏,就不是仅仅一个董父为豢龙氏了。为何呢?

董父赐予豢龙氏,是舜帝时期。而夏朝孔甲的刘累成为御龙氏,而夏朝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他们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发—夏桀,前后约四百七十一年。孔甲 (约前1704---1674)与舜帝 (?-2037):相距363年,董父是不可能活得那么久,也就是豢龙氏不仅仅一个,豢龙氏只是官名。

传曰:“孔甲不能食龙而未获豢龙氏,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道出不再赐封刘累为豢龙氏的原因。《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竹书纪年》云:“孔甲元年,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那么,很明显,董姓部落的首领成为豢龙氏,刘累原来也在董国,跟随豢龙氏学习豢龙。到了孔甲时期,才该豢龙氏官名为御龙氏。

也许有问,更豕韦之后,不是董姓啊?豕韦不是韦姓吗?可是,豢龙氏却是在董国呢?

《竹书纪年》云:“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刘累,曾向豢龙氏董父学豢龙之术。我认为这样说法明显不符合的,只能是豢龙氏,至于哪一个豢龙氏就不清楚了。约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时,天降龙于今河南省临颖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孔甲派刘累到此养龙,长达7年之久。因刘累养龙有功,孔甲封他为御龙氏贵族。后因一雌龙死,累把龙肉加工成美食,送给孔甲吃,孔甲享用后,感到味道鲜美,又向刘累求食,刘累怕死龙事发,孔甲追究问罪,刘累便于约公元前1873年,迁徙到河南省鲁山县。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路史·后纪》云:“豢龙氏后,有关龙氏,殆声转也。”《路史·后纪》:“尧有九子,其封于留者为留氏,字亦作镏。后有留累,累亦作絫。以豢龙事孔甲,赐之氏曰御龙,以更董之后,则知留累之前为豢龙氏,豢龙之后为关龙氏。刘絫既迁鲁县,之后,则不名为豢龙,而氏为御龙矣。”;《后纪》卷八又云:“ 有叔安异(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龙事舜,封于鬷川,别为 鬷邑,更为关龙,音豢龙。豢龙同关龙,龙逢其后也。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关龙逢——古史传说夏之贤臣。夏桀无道,为酒池糟丘。关龙逢极谏,桀囚而杀之。王符的《潜夫论》以为夏桀所杀之关龙逢即豢龙逢。故王屋山有龙逢祠,长安有龙逢居。惟韦城为古豕韦国, 董氏之豢龙实居于此。若临颍之长葛、汝之龙兴,则豢龙之后分封之地也。长垣之龙城、王屋之龙逢祠,则以有龙逢故居与祠墓也。灵宝之豢龙坟,则因关龙逢葬于龟头原而名也。

那么,可以说,在董国作为首领,被赐封为陶唐氏,豢龙氏、御龙氏、唐杜氏、关龙氏、豕韦氏……也验证了“同姓不一定同氏,同氏不一定同姓”的历史说法。

战国时, 宗法制度瓦解,“礼崩乐坏”,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但是无法让人辨析和区分,认为加大了区分的难度,也由于氏的增加,所谓别贵贱,也没有实际意义。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回归历史传统。战国以后,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 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

4、董父是赐姓还是赐氏

《后纪》卷八又云:“ 有叔安异(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龙事舜,封于鬷川,别为 鬷邑,更为关龙,音豢龙。豢龙同关龙,龙逢其后也。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以上两个记载,证明董父也好,参胡也罢,都是赐封与董姓部落。那么董姓部落妣董父早也就有了历史的记载。换句话说,董姓早于董父。董父只是历史记载冠以董姓的第一个男性官员。

豢龙,即养龙。传说中本为男性的氏名,亦借用为古官名。 晋王嘉的《拾遗记·炎帝神农》:“以降露成池,蓄龙为圃。及乎 代,世载绵绝,时有豢龙之官。” 清钱谦益 《仙坛倡和诗》之六:“生尝畏世谙谈虎,术不逢时学豢龙。”。既然是官名,就可以有多人。因此,董父不是赐姓,而是赐氏。

5、董国范围不是仅仅局限在鬷川

既然,不是一个豢龙氏,那么刘累不是跟随董父,而是跟随豢龙氏在董国豢龙。

5.1、豢龙地在董国

5.1.1鬷川:在今定陶县东北菏泽之滨。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左传》:“蔡墨对魏献子曰:'昔 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路史·后纪》卷十一:“当舜之时,人来效献(献也)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白豢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那么,鬷川(闻喜)只是董姓部落居住地之一而已。

5.1.2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

陶丘在定陶城西南:定陶县,山东省菏泽市下辖县之一,定陶古称陶,又名陶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全国性经济都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九州要纪》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

5.1.3、河南省滑县东南之韦城

《国名纪》丙卷:“董姓豢龙在滑之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又曰:“豢龙井在韦故城内,有古记云'左右直殳上日汩木下八十一口’。”

滑之韦城:城内有豢龙井” (今河南省滑县东南之韦城),滑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与濮阳、安阳、鹤壁、新乡接壤。

5.1.4、豫中长葛市

长葛市位于豫中平原腹地,南邻魏都许昌,北接省会郑州,东观汴京开封,西望古都洛阳;
《寰宇记》云:“今长葛西四十里,临颖县有豢龙城,豢龙氏邑也。而汝之龙兴东南五十里,又有豢龙城,长垣东南龙城,灵宝西南七里有豢龙坟。”
    5.1.5河南省颍川邵临颍县

河南省临颍县地处中原腹地,黄淮海平原南部,因濒临颍水而得名,秦时属颍川邵; 长垣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东隔黄河与山东省东明县相望,南与封丘县、兰考县毗连,北与滑县、濮阳县接壤,因县有防垣而得名;
    5.1.6
、河南省临汝县

历史上先后一共有三个临汝县,今已不复存在。东汉永元八年(96年),分南城县西北境域置。临汝县,属豫章郡,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窑址。位于河南省临汝县。

5.1.7、河南省龙兴县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隶属平顶山市,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设置武兴县,后改名中兴县、龙兴县。故城址即现在的宝丰县。

5.1.8、河南长垣县

长垣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东隔黄河与山东省东明县相望,南与封丘县、兰考县毗连,北与滑县、濮阳县接壤,因县有防垣而得名。
5.1.9
、河南灵宝市

灵宝市位于豫秦晋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西部,南依秦岭,北濒黄河。
5.1.10
、河南东北部范县

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中下游北岸,西望太行,东瞻岱岳。《昭公二十九年》《左传》又云:“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 醢以食夏后。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曲阜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古称鲁县),范氏其后也。”

5.1.11、山东观城县

观城镇在山东省菏泽县西北一百七十五里,位于山东省莘县西南部,距县城45千米,地处两省(山东、河南)四县(莘县、范县、清丰、南乐)交界处;曹南的《文献录》云:“范县南三十里龙王庄相传为刘累豢龙处。”盖因刘累迁鲁,其后封于也,故范县南二十里,亦有故豢龙城。又云:“观城县亦有豕韦城。”然韦乡古国,终以在滑县者为是,故豢龙氏初封之地,亦当在滑之古豕韦国。

5.2董过居住的其他地点

5.2.1、山东濮城

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国名纪》丙卷:“已姓,樊之国卫,是澶之濮阳,昆吾氏之虚也。”《史记·殷本纪》:“昆吾氏为乱《正义》注云:'帝喾时,陆终之长子封于昆吾。夏之昆吾,即其后也’。”《后汉书·郡国志》云:“濮阳,古昆吾国也。”《晋书·地理志》云:“濮阳古昆吾国。”《隋书·地理志》云:“开皇十六年,分濮阳,置昆吾县,属滑州。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复置昆吾县,属濮州。八年,仍省入濮阳。”唐《括地志》云:“濮阳县古昆吾国也,故城在濮州西八十六里,濮阳西三十里,昆吾台在县西百步,相传夏昆吾氏所筑。”

5.2.2祝融八姓居住地

5.2.2.1、山东莱芜

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所载,牟(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国为周时子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灭国,其后以国为氏。

5.2.2.2、其余略。可见,董国分布跨越在山西、河南、山东等地。

6、豢龙的龙

6.1、指养马

《梁书·张率传》:“风被之域,越险効珍,軨服乌号之骏,騊駼豢龙之名。”该龙为古代名马。《尚书故实》说:牛相公僧孺镇襄州日,以久旱祈祷无应,有处士不记名姓,众云豢龙者。公请致雨,处士曰:江汉间无龙,独一湫泊中有之,黑龙也。强駈逐,必虑为灾难制。公固命之,果有大雨,汉水泛涨,漂溺万户。处士惧罪,亦亡去。十年前,有人他处见犹在。

   6.2、指养猪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竹书纪年》云:“孔甲元年,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祝融部落是善于养殖的部落,当时能够有熟练的养殖技术,证明部落走在技术的前列。

6.3、指多种动物

中华龙是大自然及其生灵的容合神圣,继之众多生灵的不断容和,形成了中华之神龙。宋代学者郭若虚总结“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民间画龙有“九像说”,即“头像牛,身像鹿,眼像虾,嘴像驴,须像人胡,耳像狸猫,腹像蛇肚,足像凤趾,鳞像鱼”。还有如: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猴、羊、蚕、蛾、螺、虾、龟、蚯蚓、穿山甲、鸟类,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容合。

7、董氏图腾

从董姓现在使用的图腾来看,外围是一条蛇,表示巳,己与巳有关,己表示黄帝的得姓十四人,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

     而飂叔安属于昆吾己姓,昔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以此,把蛇图案围绕在董外围,又像龙,似乎董父驯龙?但是,里面的符号,甲骨文没有找到董字的象形文字,该符号却以中间是,加以,为了对称,而左右上下有,从文字来看,篆文董字用“草”代替金文的“邑”。那么现在使用草,那就不是原来的象形文字,也就是后来人创造出来的。却已经偏离了董字原有的含义。而今日以千里草,作为董,也与这样的文字演变有关,却一样无法准确反映原有董字的含义。

当今,采用是方向有花草的图腾,之间的图形不再与童、重相似?然而,从人类观测天文,知道人类认识并保管火,“董”也就产生。然漫长的岁月,“董”在草木中,“东”是日在木中,“董”早于“东”。从“董”到“东”的认识,到“重、墓”的认识,东西方位的认识,到观测重仪的使用,则金文“董”字属于以后重仪不断完善之后的书写变化,但是,“董”早于“重、童”,重仪就不会如“重、童”那样完善的有人在用眼睛观察的用来辨别方位的璇玑盘),并且再金文出现有人在重仪旁边观测,这属于后来的变化。真正的早期“董”字,应该是中间“东”,四周草木,观测天文之后;有了重仪,则是流行的董氏图腾。后四游表一般在重镇中,四游表成为“艹”或成为“口”,增加了人在居邑中,实则是人的观测。因此,“董”姓流行图腾,证明形成于最早的天文观测。二图案采用童钟鼎立,与董、童、重形象文与东相同,有树枝插过一捆可以燃烧的物质。现在的图腾没有显示,也就偏离了火的管理的象形。

    有蛇龙图腾缺陷至少有三:

 

 
 

一是误导把董父作为董姓的来源。从祝融八姓参胡居住在董邑,推导出董姓早于祝融部落联盟,祝融部落从女娲补天时期的祝融共工之战,推导了祝融部落早于伏羲女娲,再从董字的监督、管理、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久远,说明董姓是最早的部落。

二是该图腾,误导了董姓部落与重老童的关系。董字与东、童、重是一样通用的。炎帝、老童、重黎皆出自祝融部落。而该图腾无法从文字中看到其中的联系。

三是该图腾,以豢龙氏的龙作为始源,却没有从火的管理中,看到董姓的远久。

 

 
 

早期金文有邑部首,邑: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那也间接证明董姓部落很早存在。而董、童、重的甲骨文同时缺失,又见于古代董、童、重通假。那么可以证明,现在的图腾,不是原始董姓时期的图腾,属于出现篆字后人为的创造。其中,把与董姓无关的有关己姓加入了进来,且以豢龙氏进行董姓而不是豢龙氏的开端?

董父是现存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冠以董姓的官员,有史料指向董父却不是第一个董姓的人。

 

20146192:40荷香月暖(QQ3531599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