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象山教育的“还权”行动

 wwm5837 2014-06-19

  当家长把教育孩子的权利让渡给学校,当教师把创新教学的权利让渡给校长,当校长把改革的主动权让渡给教育局,当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习惯于让渡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时,教育便走向了末路。

  然而,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教育局在推动区域课改过程中,通过充分赋权于基层学校和教师,让课改呈现出了自下而上的集体繁荣。本期关注象山课改。

  “把办学的自主权还给学校,让学校发展释放活力;把教学的创新权还给教师,让教育更显智慧;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成为精神的乐园。”浙江省象山县教育局局长范良江用4个“还给”总结该县课改转型的创新之处。正是在这样的基调下,象山县的每一所学校,都成了课改的现场,都开启了一条指向“人本”的发展之路。

  转型的核心在课堂

  转型,是这个时代的命题,同样也是教育绕不过去的现实。尽管人们期待的这种转型,可能要历经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象山教育人理解的教育转型的核心指向课堂转型。范良江认为,教育的落后突出表现在教育发展方式的落后,而发展方式的落后则体现在制度设计的落后和教学方式的落后。“我们锁定教育转型就是通过课改转变教育的发展方式,进而逐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当然,这种现代化不仅是硬件环境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制度的现代化、理念的现代化”。

  这种转型还基于当地的一个微观背景。象山县教育局几年前就提出,从“教育公平”转向“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将最好的学校办在象山人民的家门口。

  “实际上,课堂转型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完整成长。所以,教育转型的落脚点是课堂转型,通过改进教和学的方式,提高分数的含金量,让分数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副产品。”负责教学业务的象山县教育局副局长奚际曹说。

  此前,奚际曹在象山文峰学校当校长时就极力推动课改,谈到一路的经历,他感触颇多,“今天回过头来看,课堂转型中最大的转型是教师从多讲到少讲的转型。”奚际曹说,“教师固然要讲,但是若把教师的本事仅局限于‘讲’,甚至把‘讲’与‘教’等同起来,绝对是错误的”。

  因此,象山教育人选择了课改。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象山县教育局所做的就是方向引领,鼓励基层学校大胆创新,然后不断发现经验、总结经验、交流经验。

  客观地说,象山区域课改的整体启动并不早,但他们的步子迈得很坚实。

  2011年10月,爵溪学校、文峰学校、林海学校3所学校被教育局命名为全县首批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校。

  2012年5月,象山县教育局举办了首届中小学“高效课堂节”。这一活动在象山课改转型的旅程中有着重要的转折意义。活动中,各学校共享课改领跑学校的成果,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进程。

  2013月10月,八大课改联盟正式成立。从此前的“小组合作”和“学问小班”两大课改联盟,发展到“团队研教”、“课堂教学结构优化”、“当堂过关”、“高效作业和有效辅导”、“小组合作”、“小班化教学”、“校本课程建设”和“教学常规精化”等八大课改联盟,标志着象山区域课改呈现出集体繁荣,也预示着象山区域课改开始走向深水区。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说,学校是教育的现场,学校改革的一切答案在现场。当我们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教的创造权还给教师,课改的现场必然充盈丰富的成果和更多的感动。

  创新成果的繁荣

  5月12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的全国高效课堂创新成果交流研讨会上,象山港书院初中部的教师王葵红,上了一节历史学科的“整理课”,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整理不止是一种课型,更是一种思想,我们正在把整理思想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让学习整理走向生活整理、走向情绪整理、走向成长整理,让整理成为学校的核心文化。”周成道说。

  像这样,在课堂的某个环节或某一课型等方面进行创新的学校有很多。象山县的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成果。

  爵溪学校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先行者。该校的各项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小组承载了很多功能。这里的小组已经从原来的学习小组发展成为集学习小组、生活小组、自主管理小组和精神小组的统一体。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爵溪学校的教师开始退居二线。“课改让我们拥有了尊严。几年来,学校接待了不少兄弟学校同行前来观摩学习。以前爵溪学校是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代名词,现在则是课改学校的代名词。”校长翁宗元说。

  与爵溪学校的做法一样,象山县丹城二中围绕小班化教育,采用“‘学对’+小组”的合作学习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按照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学校将6人小组分为3对,两人结成一对,每对一强一弱。强的叫作“学友1”,相当于小老师,负责指导和监督“学友2”的学习。学对的座位一般都是前后或左右,每个学对都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亦师亦友,最终实现双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这所学校的校长在短时间内连续换了3任,但学校的课改始终没有间断。校长张宗余说:“在传统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个性得不到张扬,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光客’。我们的探索就是要让学生从课堂‘观光客’转变为课堂公民,以‘相信潜力、分层教育、人人发展’为宗旨,开展适宜教育。”

  象山县涂茨小学是一所农村薄弱学校。该校对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针对问题,他们提出了“‘30+10’当堂过关教学”,即学生在前30分钟由教师适时点拨,充分展开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后10分钟则由教师对学习效果进行当堂检测、面批和反馈,以确保师生双方都能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涂茨小学的课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跃升至全县前五名。

  为推广先进教改经验,象山县教科研中心,邀请该校的课题负责人设计了面向全县教师的菜单培训项目——小学数学知识当堂过关培训班。培训班招收了来自全县的60位学员,采用观点报告、课例剖析、学员提问、操作演示、疑难问答等方式进行深入讨论、学习。目前,涂茨小学的当堂过关教学法已在东陈小学、实验小学、新港小学、番头小学等校推广。

  撰写学习日记是象山县丹城第三小学的特色成果,校长王琰奎介绍说,学习日记就是通过日记的方式,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自己的情感、态度,以及困难之处或兴趣点。刚开始写学习日记,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形式的写作十分困难,教师便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是如何解决某个问题的。

  林海学校初一数学教师汤永东的班级则在探索数学作文方面小有成就:学生可以写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认为好的题目,在班内交流分享,并通过课外写数学小文章弥补尚未展示的内容。

  贤庠学校的“师编生选”作业探索也效果显著,实现了“我的作业我做主”,学校建设了优题库,选好母题和骨干题,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

  被唤醒的一线教师

  课改,不仅能唤醒学生,更能唤醒教师。因此,在象山,关于教师的课改故事有很多。

  邢永红,爵溪学校一位有故事的课改人。她是一线教师被课改唤醒的一个典型。如果说爵溪学校是象山课改的策源地,那么,邢永红则是爵溪学校课改的领跑者。

  邢永红说,课改让她找到教学的第二个春天。虽然已接近退休年龄,但她的课改热情感染了很多年轻教师,也感动了校长翁宗元。“学校推进课改过程中的很多技术成果都出自邢老师之手。课改之初,小组建设是一大难题,邢老师在自己的班级里边探索边研究,形成了几千字的小组建设成果。”翁宗元说,“课改即唤醒,当教师的激情和专业发展意识被唤醒,课改必然指向成功。”

  “课改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动,来自学生的变化。”邢永红向记者列举了很多学生成长变化的案例。一位说话有些口吃的学生,急切地想表达自己的观点,邢永红便决定延迟下课时间,等待这位学生表达完整。这次等待等出了精彩,也等出了这位学生自信心的生长。一位喜欢拆装机械、在别人眼中极具破坏力、属于“多动症”的学生,在邢永红眼中却是可充分开发的资源。邢永红对他“委以重任”——做科学课的课代表和6人合作小组组长。渐渐地,这个学生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成绩也开始上升。“这位学生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天能拿着自己的发明创造回到家乡创业,带领家乡人致富。”邢永红说,“课改最大的变化,就是师生关系融洽了。这些年毕业的学生跟我的联系比往届学生紧密得多,他们在新的学校取得了什么成绩,都会第一时间与我分享。”

  爵溪学校数学教师安必智刚开始并不完全认可高效课堂。他说:“在课改过程中,我是被学生改变的。刚开始我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课堂的价值,但是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渐渐地,我发现,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展示给别人。”

  林海学校语文教师张振苗是来到林海学校才接触到课改的,最初,她很抵触这样的课堂。“主要是不太相信学生,所以不敢放手,但是真正放手了以后,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精彩。”张振苗说,“以前人们常说,‘轰轰烈烈搞教改、扎扎实实搞应试’,课改只是图热闹,应试才是硬道理。课改真的只是为了迎合上级部门的需要瞎折腾吗?两年来的课改实践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课改的初衷已被许多实践所证明,并不是‘乌托邦’,也并非人们所说的‘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我一思考,上帝就不再发笑。因为我们进行的是不断接近真相的思索和探寻。”象山文峰学校的一位教师在自己的随笔中这样写道。

  让文化反哺课堂

  课改的重点是改课,但不能止于改课。所以,象山县的很多学校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开始建设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涂茨小学是一所有味道的学校。校园面积不大,但每一处微型景观都触动人心。校门口一幅“百善图”,由教师和学生写的100个“善”字构成,这是校园里最美的风景之一。“这一个个不同的善字,就是一个个善的责任,时时刻刻提醒每个人要心存善念、与人为善,日行一善、善行一生。”校长孙培光说。

  2013年9月,涂茨小学提出“善”的教育理念,要求每位学生做到“日行一善”,就像生活德育是一个大圆,日行一善就是这个圆的圆心,是生活德育的核心理念。善不仅要求在学生身上有所体现,而且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身上更要体现出善的思想、善的行为、善的文化。学校对学生的善提出4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不做坏事;二是做好该做的事;三是经常做善事;四是制止别人做坏事,帮助其改正。同时,对教师提出“善点”,对家长提出“善导”,对学生还提出学习上的“善学”,对每个人提出“善孝、善待、善行”的教育理念。

  不久前,涂茨小学的学生又多了一个小本子,他们每天在本子上记录自己当天做的一件善事,每天晨会课大家相互交流、翻阅。这个本子不过手掌般大小,蓝色封面上写着“善行本”3个字。翻开小本,是一页表格,横列写着“请用一句话说明”。许多学生用稚嫩的笔迹在表格上写着“我帮妈妈扫地”、“我捡起地上的纸片”等日常小事。

  善文化的建设使学生渐渐发生了变化。孙培光曾经在学校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午餐后,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个橘子。“以前每次饭后有水果的时候,总能在路上看到水果皮。没吃午饭的教师一看校园,就知道今天饭后水果是什么。但那次,我在校园转了一大圈,竟连一片橘子皮也没发现。”说到这里他欣慰地笑道,“这说明,我们最初提出的德育知行合一基本上做到了。”

  爵溪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该校每一个班级都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每个班级都有一个文化主题,班内的每个小组则围绕班级文化的主题进行个性建设。比如,“海蓝二班”的名字来源于这样一个构思:象山临海,我们都是大海的孩子,蓝色的大海孕育着我们,我们就像一块块汲取海水之精华的海蓝宝石。以“海蓝二班”为名,是因为班级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汲取海水之精华的海蓝宝石。还有“秀美龙江班”,因为班主任是黑龙江人,学生就围绕班主任的家乡进行文化建设。此外,还有“山水江西班”,因为班里大部分学生来自江西,所以学生就把江西的风土人情、地理文化搬进了教室。于是,在爵溪学校,每个班都成了一个班级主题文化馆。

  与爵溪学校一样,象山外国语学校和文峰学校都在建设温馨教室方面做出了特色。在最整洁的教室、最美丽的教室、最个性的教室等评选中,教室不仅是一个学习场,更是一个文化场、精神场。“课改改到深处是文化。”文峰学校校长童益松说,他希望温馨教室不只是建设一种温馨的环境,它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温馨教室的核心是经营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象山教育的转型才刚刚开始,但是他们在课改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今天,一线学校所呈现的课改态势已经让象山人触摸到了所期待的“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