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秘境食材之三花五罗十八子(2)东方美食

 老吴428 2014-06-19

十八子在这里并不是说就是十八个,而是个概数。在传统文化中,两个最大的个位数“九”加在一起是十八,代表非常丰富非常多的意义,如十八罗汉,十八般武艺等等。

十八子就很复杂了。大小都有,小的可以是寸把两寸长,半两三钱重的小不点,像船丁子、柳根子,没法煎焖炖汆,只能做裹面酥炸或做鱼酱。大的,连鳇鱼都在这“子”里。

1岛子,又叫白鱼,学名翘嘴红鲌。

在南方,太湖白鱼是华东淡水鱼中的佼佼者。黑龙江的白鱼以兴凯湖白鱼最为有名。清蒸白鱼,是黑龙江人接待客人的当家菜。

2七里浮子,学名鲟鱼。


是国宝级的珍品。鲟鱼肉质柔韧,最有特色的是七里浮子的骨刺都是脆骨,连鱼头都能全部嚼食。四川麻辣火锅传到黑龙江,黑龙江人就把七里浮子往锅里放,不是麻辣火锅了,成了麻辣鲜火锅,连四川人吃了都叫绝。

3、胖头鱼


鳙鱼(Aristichthysnobilis)又叫花鲢、胖头鱼、包头鱼,大头鱼、黑鲢(还有的地方叫麻鲢)。外形似鲢。侧扁。是淡水鱼的一种。头部大而宽,头长约为体长的1/3。口亦宽大,稍上翘。眼位低。鳃孔较大,鳃盖膜很发达。鳞细而密。背部黑色,体侧深褐带有黑色或黄色花斑。腹部灰白。各鳍浅灰。从腹鳍基部至肛门之间具有角质腹棱。胸鳍较长,其后缘超过腹鳍基部。肠长为体长的5-7倍。

 可采用烧、炖、清蒸、油浸等烹调方法,尤以清蒸,油浸最能体现出胖头鱼清淡,鲜香的特点,鳙鱼头大且头含脂肪,胶质较多,故胖头鱼还可烹制砂锅鱼头



4牛尾巴鱼,学名青颡。

模样和嘎牙子鱼长得十分相似,体无鳞,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状,胸鳍硬刺比背鳍硬刺长,前后缘均呈锯齿状。只是它的身体呈浑圆形,腹部较突出,越往后越细(也是它叫牛尾巴名字的由来)。牛尾巴鱼的头部较嘎牙子要小一些,吻呈浑圆状,上口较突出,呈横裂状,唇厚,背鳍硬刺后也呈锯齿状,胸鳍硬刺比背鳍硬刺长。有短脂鳍,尾鳍后部呈圆形,身体呈灰黄色,或浅灰色,浑身没有任何斑纹。不过,牛尾巴鱼要比嘎牙子大得多,一般都在半尺长以上,体重在半斤左右。

除了上述两种三刺鱼以外,黑龙江下游还有长相介于嘎牙子和牛尾巴鱼之间的一种三刺鱼,当地人也叫它嘎牙子。这种嘎牙子鱼身上也有暗色斑纹,但颜色较淡,花纹的边缘绝对没有嘎牙子鱼那么清晰。除此以外,它的嘴和牛尾巴鱼有些相似,也是呈钝圆形。这种嘎牙子鱼长不大,一般都在十公分到十五公分之间。说完了以上三种三刺鱼,下面就该说说九刺鱼了。

5鲤拐子,就是鲤鱼。这是黑龙江人最常食的鱼,名堂也多。

鲤鱼原产于亚洲的温带湖泊或者水流缓慢的江河中,也是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鱼种之一。世界上鲤鱼的种类很多,大约近3000种。仅在黑龙江中下游就生活着罗锅鲤鱼、黑龙江鲤鱼、松花江鲤鱼、山鲤鱼和黑鲤鱼等多种地域性鲤鱼。

鲤鱼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而且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不同地区及不同季节的鲤鱼,吃起来品味也大不相同。这些鲤鱼不仅颜色有所区别,个头和形态更是大相径庭。仅以黑龙江中下游的鲤鱼为例,有浑身炭黑,只有腹部是白色的黑鲤鱼;有身体呈黄白色、红尾巴稍的松花江鲤鱼;还有长着小脑袋,有着粗壮身子的罗锅鲤鱼;长得最大的是黑龙江鲤鱼,一般能长到四五十斤,甚至可达到七八十斤重。记得在农场上中学的时候,一年学校食堂到江边去拉开江鱼,小的也有10多斤,大的足有四五十斤重。这么大的鲤鱼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的黑龙江下游实在不足为奇。不过,千万不要以为黑龙江里的鲤鱼都长得特别大,那里还出产一种叫山鲤子的鲤鱼,成鱼只有二三两重,能达到半斤重的,已属凤毛麟角了。其实,山鲤子并不是真正的鲤鱼,只不过形似鲤鱼罢了。

有一个品种叫三道鳞,我在别处没见过。鲤鱼能干炸,能红烧,能浇汁,能煎焖,能炖,能汆,能炒,能熘,深受家庭主妇的喜爱。

6、草根棒子,就是草鱼,学名鲩鱼。这东西在广东风光的很,但在黑龙江,人们不把它当个贵重玩意儿。排队,它得排到鲤拐子后面。

7、葫芦片子,学名黑龙江鳑鮍

体侧扁,轮廓略呈椭圆形。口小,端位。下颌略比上颌短,无须。背鳍及臀鳍均无硬刺,背鳍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侧线不完全。

  生活于水草茂盛的缓流或静水中,为草食性鱼类。雌、雄鱼外形有明显的区别,雄鱼个体小,吻较短,腹鳍较短,尾柄较高;生殖季节雄鱼眼球上方具鲜艳的红色斑,吻部和眼眶上缘具白色珠星。分布于欧洲及我国黑龙江水系。



8鲢子,大名鲢鱼,学名白鲢。

鲢子多刺,因而用来煨汤的多,有的人干脆只喝汤,不吃鱼,把汤炖的浓浓的,往里下豆腐,下白菜,反把鱼捞出来,扔了,有点忘恩负义的意思。

9嘎牙子,学名黄鱼桑。在黑龙江中下游称之为嘎牙子鱼。嘎牙子离水后,会把三根硬骨刺张开,上下来回振动,发出嘎吱嘎吱声,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的人根据它的这种奇怪发声,才称之为嘎牙子;九刺鱼和三刺鱼不同,它是一种小型鱼,身体细长窈窕,呈纺锤形,一般只有三四公分长,最大的也不过五公分左右,它的硬而尖的刺全部长在背鳍上,前腹鳍无硬刺。

在黑龙江,这嘎牙子可了不得,人人皆知,人人皆夸。黑龙江人,没有吃过嘎牙子的,说出来,让人笑掉大牙。嘎牙子好,可做法只有一种,酱焖。其它任何做法,都会破坏嘎牙子的形状,得到乱七八糟的结果。因为这嘎牙子的肉细嫩之极,即使酱焖,也得先将酱汤熬开,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入,收汤以后,也得小心翼翼地将鱼铲出。否则,就成了一锅鱼酱。在我吃过的所有的鱼中,嘎牙子是最嫩的一种。海鱼里有一种九兔,吃起来象豆腐,但那是软,不是嫩。与嘎牙子的鲜嫩比较起来,天壤之别。嘎牙子鱼的腹部平直,后部侧扁,头部较大,有4对短须,浑身无鳞。它的背鳍和前腹鳍均长有硬骨刺,后缘锯齿状,胸鳍硬刺比背鳍硬刺稍长,也呈锯齿状。有短脂鳍,尾鳍深叉形,侧线平直,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有宽而长,十分明显的黑色断纹,因此当地人也称之为虎皮嘎牙子(以区别于普通嘎牙子鱼)。

10 鲇鱼球子,学名鲇鱼。是黑龙江的又一个知名品牌。知名知在一句俗语上: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被拿到中央电视台去宣传,搞的全国人民都知道。这鲶鱼,在黑龙江最普通的做法,就是炖茄子。特别是农村。热炕头上盘腿一坐,炕桌上一大盆鲶鱼炖茄子。小酒盅一端,吱溜一口酒,吧嗒一口鱼,美的,不是老爷子也成了老爷子,给个县长也不换。

11柳根子

学名拉氏鳗。一种冷水鱼种,肉质细嫩鲜美,背呈黑色,口小,端位,上顿稍长于下顿头长较体高为大,尾柄细长。鳞细小,胸、腹部无鳞;侧线不完全。尾绍深分叉。小不点,干炸、炖汤、酱焖都可以,最好做鱼酱,配小米水饭一绝。

12船丁子

学名蛇鮈。大小和模样和柳根子相像,吃法也相像。

体延长,略呈圆筒形,背部稍隆起,腹部略平坦,尾柄稍侧扁。头较长,大于体高。吻突出,在鼻孔前下凹。口下位,马蹄形。唇发达,具有显著的乳突,下唇后缘游离。上下唇沟相通,上唇沟较深。口角须1对,其长度小于眼径。眼较大。背鳍无硬刺。侧线完整且平直。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中轴有一条浅黑色纵带,上有13-14个不明显的黑斑。背部中线隐约可见4-5个黑斑。胸鳍、腹鳍及鳃盖边缘为黄色;背鳍、臀鳍及尾鳍为灰白色。

船丁子产量大。大江大河里有,小溪小沟里也有,捕捞容易。在农村,农民拿它做成鱼酱,在没肉的情形下,它是农民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13斑鳟子

学名黑龙江鮰鱼。不仅像其它鱼样,含有丰富营养,而且肉质鲜美,为名贵的食用鱼类。此鱼锅类食用,绝美无比。

14青根棒子

青根鱼又名黑鲩、螺狮青、青根鱼、乌青鱼、黑鲲、青棒、钢青,其实就是青鱼。青根鱼略呈圆筒形,体型较大,头顶圆宽,腹部圆而无棱,尾部扁侧,上颌梢长于下颌,侧线弧形,体背大圆鳞,鳍齐全且典型,背部青黑色,腹部为白色,各鳍均为灰黑色。青鱼肉厚且嫩,味鲜美,富含脂肪,刺大而少,是淡水鱼中的上品。

15、黄姑子,学名银鲴,鲤科,地方名,黄鲴鱼、黄姑子、板黄等,是黑龙江里的一种小型鱼,体长一般在十五到二十厘米,体重在五十克至二百克之间;身体延长,侧扁;头短,吻钝;口小,侧线较平直,明显;鱼鳞细小;脊背青色,下部银白色。在鳃盖膜上有处较明显的橘黄色斑块。黄姑子的背鳍有硬骨刺,灰色,胸鳍橘黄色,尾鳍分叉,暗黄色。故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的人称之为黄姑子,或者板黄。

黄姑子鱼不仅产自北方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等诸多河流中,从辽河至珠江各主要水系中都有它们的身影,产季多在每年的五至六月份。南方不少地方已进行人工养殖,一般多在秋季捕捞。黄姑子鱼生长较快,在江河、湖泊中的天然产量很大,尤其是在江河的中、上游产量较多,是经济鱼类之一。但是,黑龙江中的黄姑子鱼个头较小,远不及生活在长江流域中的黄鲴鱼长得大。

黄姑子长得和白鲦儿(当地人称之为白漂子)极为相似,脊背同样为青色,下部银白,冷眼看去很难区别这两种鱼。它们不仅个头大小相仿,甚至连生活习性都颇为相同,同属于水上层鱼类,这和它们的捕食习惯有着直接关系。

16七星鱼

又名七星子,学名七星鳗,它的皮肤柔软而光滑,无鳞,背呈青绿色,腹部灰白色略带点淡黄,身体几近圆筒状,尾部侧扁,模样与泥鳅鱼、蛇、黄鳝等十分相似。因为它头两侧的眼后各有一行7个分离的鳃孔,当地人称其七星鱼。而那七个鳃孔与七星鱼的眼睛排成一行,共有8只像眼睛似的点,故也有人叫它八目鳗。

七星鱼和其它鱼类最大的不同之处,还是它的嘴。七星鱼的上下颌都是固定的,不能合上,总是呈“0”形张开着。这种呈“o”形的嘴,实际上是它的吸盘。在吸盘周围边缘的皱皮上,又有许多细软的乳状突起物,可以毫不费力气地吸附在别的鱼类身上。它的口四周有许多黄色角质齿,口内又有肉质呈活塞形的舌,舌上也有角质齿。这样便为它的奇特进食方法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

七星鱼的个体比较小,最长也只能长到五、六十公分,大拇指头粗细,而它的嘴更加小,无法把被捕食的其它鱼类吞噬到肚子里,只能吸附在别的鱼类身体上,吸食它们的血肉。再加上七星鱼长得细长,浑身光滑无鳞,像蛇一样,令人看一眼便觉得心有余悸。因此,它得到一个十分恐怖的绰号——“水中的吸血鬼

这种鱼不但刺少,而且身上全是软骨,味道特别鲜美,黑龙江中的任何一种鱼类的鲜美程度都无法和它相比。

17、鳇鱼

主产于黑龙江水域,身躯庞大,一般体重50100公斤,大者可达1000公斤以上,为大型食肉性鱼类。以其寿命长,身体大,食量多,力量强而著称,被誉为淡水鱼之王。鳇鱼全身是宝,肉厚刺少,味美而鲜,唇制鱼唇,骨制鱼骨,鳔制鱼肚,鳍制鱼翅,鱼料制酱,皆为水产珍品。

18、大马哈鱼

亦作大麻哈,学名鲑鱼,是黑龙江及乌苏里江出产的一种十分名贵的鱼。其实,鲑鱼的种类很多,在我们这个星球大约有上百种,北半球各大洲的河流中几乎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仅黑龙江及乌苏里江就有四种鲑鱼。除了大马哈鱼以外,还有哲罗、细鳞及雅巴沙等鲑鱼。这样看来,鲑鱼只是一种特别笼统的称呼,它的内涵特别大,并非是某一种鱼的专有名称。

大马哈鱼身体呈纺锤形,头部略带翠绿,头骨为软骨,背上有蓝灰色的斑点。进入淡水后,它的形体也是不固定的,随着季节的变化,它的身体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白露前后第一批进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身体肥大,矫健有力,一般的都在78斤重,大的个体可达到20多斤,个别的甚至还有超过30斤重的大马哈鱼;而秋分前后上来的大马哈鱼,则个体比较小,身体的颜色也由蓝灰色变成黄褐色。这时候的雄性大马哈鱼鼻端显得特别突出,呈鹰嘴状向下弯钩;过了寒露,大马哈鱼的身体越来越消瘦了,体色也逐渐变成黑色,雄鱼还会露出两颗尖利的大牙,显得有些狰狞而恐怖。

按其种群分,大马哈鱼基本可以分为两个种属:一种是以太平洋种属为代表的大马哈鱼,如中国、俄罗斯、日本以及朝鲜出产的大马哈鱼都属于这个种属;另一种是以大西洋种属为代表的大马哈鱼,如出产在北美的阿拉斯加、加拿大、美洲西南海岸及欧洲的冰岛、芬兰、挪威等地所产的均属此种属。从大马哈鱼的分布情况来看,除了热带以外,几乎整个北半球都能寻觅到大马哈鱼的踪迹。即使饭店里那些切成薄薄的鱼片装盘,下放冰镇上桌被称之为的三文鱼的鲑鱼,其实就是出产在北冰洋附近的一种大马哈鱼。

由于大马哈鱼肉味鲜美,肉泽鲜艳丰满,兼有江鱼和海鱼的味道,香而不腻。

19、狗鱼

也叫狗鱼棒子,冷水性鱼类,在我国共有两种:一种是新疆额尔齐斯河的白斑狗鱼,另外一种是黑龙江及其黑龙江流域出产的黑斑狗鱼。

这两种狗鱼只是身体的颜色不同,其它之处没有太大的区别。口裂都特别宽大,口角向后延长可达整个头长的一半,牙齿特别发达,上下颌、犁骨、筛骨和舌上均有大小不一致的锥形锐齿。它的牙齿与众也十分不同,上颚齿可以伸出来并有韧带连着,这种锋利的牙齿不仅使狗鱼增加了捕获食物的几率,只要碰到猎物很少会从它的嘴边溜掉之外,甚至还可以把吃不完的食物挂在牙齿上,以备不时所需。

狗鱼的鱼鳞特别细小,身体两边的侧线不很明显。背鳍的位置长的比较靠后,几乎接近尾鳍,与臀鳍相对,胸鳍和腹鳍也比较小。背部和体侧灰绿色或绿褐色,散布着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腹部呈浅灰白色,背鳍、臀鳍、尾鳍也有许多小黑斑点,其余部分为白色,或灰白色。狗鱼身体细长,稍侧扁,尾较短。尖头,吻部长而扁平,似鸭子嘴,因此也有人叫它鸭鱼。

狗鱼的肉质细嫩洁白,当地人冬天多喜欢用狗鱼削冻鱼片儿,或者包狗鱼肉馅饺子和汆狗鱼丸子。

20、细鳞鱼

因其鱼鳞细小而得名,属鲑形目,鲑科,细鳞鱼属。俗称:山细鳞鱼、江细鳞鱼等。细鳞鱼体长,侧扁,头稍尖,吻钝。口小,横裂,亚下位;上颌骨明显、游离,向后伸延达眼中央下方。上下颌、犁骨、腭骨、舌上均有向内倾斜的齿。眼大,鳞细小,腹鳍小;背部黑褐色。它们的体侧红褐色,身体的侧面及脊背上分布着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长得很像鳟鱼。细鳞鱼曾经是黑龙江下游流域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肉味儿肥美,成年鱼的体重一般在一公斤左右,最大个体可达到八公斤以上。如今黑龙江中下游的细鳞鱼已经十分罕见了,好多人只听说细鳞鱼这种鱼类,其实并没有亲眼见过细鳞鱼。

21、鳡条(鳡)

鳡鱼,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鳡属的唯一种。又称竿鱼、大口鳡、虎鱼、鳡条。大型凶猛性鱼类。体长,其形如梭。头锥形。分布很广,全国各大江河、湖泊、大型水库等大水面均产。为上等食用鱼。肉细刺少,肉味鲜美香肥,富有营养,每百克肉含蛋白 20.8克、脂肪5.4克。

鳡鱼在秋阳下晾晒成干鱼,可以留到冬天用炭火烤着吃,或是加上葱花、花椒等佐料蒸着吃,还可以用盐腌渍后炸着吃,或者剁成肉泥汆鱼丸子,味道都特别好。

22、山鲶鱼、花鲶鱼(江鳕)


江鳕,淡水鳕鱼,也叫花鲶鱼,或者山鲶鱼,主要生活于北纬四十五度以北的淡水水域中,即使在黑龙江的春、夏、秋三个季节中,黑龙江里也很难得见到它们的身影。江鳕是一种典型的冷水性淡水鱼类,仅有一个种属,三个亚种,分布于亚欧北部,东至黑龙江流域。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额尔齐斯河、黑龙江及鸭绿江等水系,也是生活在我国境内唯一的洄游性江鳕。江鳕长相十分丑陋,头部较大,稍平扁,吻稍圆钝,口前位,下颌突出,稍长于上颌,呈兜齿状,习惯于捕食上水小型鱼类。它的眼睛特别小,鼻前有一对小须,鳃孔较大,鳃盖膜分离,不与颊部相连。身上基本无鳞。它的侧线前部较高,后部侧中位,且常不完整。长有背鳍两个,第一背鳍短小,第二背鳍与臀鳍很长,并相对。胸鳍与腹鳍均小,腹鳍生长在喉位,第一至二鳍条略延长呈丝状,尾鳍椭圆形,体色随着季节有较大的变化,通常背侧为暗褐色或灰褐色,秋季为灰绿色,腹侧较淡,体侧和鳍上常有许多不规则的黑斑与黄斑,鳍边缘黑色。因为这种鱼浑身无鳞,有不规则的斑纹,长相酷似鲶鱼,故黑龙江中下游的人们叫它花鲶鱼。其实,江鳕跟鲶鱼家族没有任何一点血缘关系,当然也不能归属于鲶鱼种属,只是外形长得有些像鲶鱼而已。

江鳕的肉质并不鲜美,过去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的人们一直不吃江鳕,捕捞到的花鲶鱼都拿回家喂猪,或者直接扔在冰上。但是,花鲶鱼的肝脏特别大,占其体重的69%,一条二三斤重的江鳕,可以掏出来一大碗鱼肝。江鳕的肝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味道极其鲜美,不仅是欧洲人特别喜欢的美味儿,也是可来制造鱼肝油的唯一淡水鱼。随着江里的野生鱼类越来越稀少了,如今生活在黑龙江下游的人们也开始吃江鳕了。由于江鳕是一种只有在冬季才能捕捞到的冷水鱼,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有吃削冻鱼片的习俗,人们捕捞到江鳕后,多是留着吃削冻鱼片。别看把江鳕烹饪熟后食用,味道特别腥,但生食冻鱼片儿却一点也品尝不出腥味儿,确实不失为一种独特的美味。

23、兔子鱼

又名雅巴沙、大眼白,学名乌苏里白鲑,身体呈椭圆形,略侧扁;头较小。吻短;口端位,口裂小;上下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无齿;各鳍均较小,背鳍、脂鳍和尾鳍稍带浅黄色,胸鳍、腹鳍和臀鳍呈灰黄色;尾鳍分叉较深;体鳞较大,侧线平直,尾柄短;体背部灰绿色,体侧和腹部呈银白色,鲑形目,鲑科,白鲑属。乌苏里白鲑的眼睛特别大,鳞白,当地人称之为:雅巴沙、兔子鱼、大眼白、白鱼等。雅巴沙的肉质细嫩,脂肪含量高达7-16%,是不可多得的美味,生活在黑龙江下游的人们多用来削冻鱼片,也可以清炖、红烧等;乌苏里白鲑的鱼子呈球形,比小米粒稍大,浅黄色,尤为名贵,每公斤售价在500-600元之间,也可以用来加工成鱼子酱,营养特别丰富。

24 、沙姑鲈子

又叫老头鱼、山胖头。学名,鲈塘,属鲈形目,虎鱼亚目,塘科,鲈塘属,是一种生活在水塘和泡泽中的小型鱼。主要分布在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图们江、辽河等水系。由于它的头特别大,而且上面布满了许多道浅沟,总横交错,很像饱经沧桑老人的脸,俗称之为“老头鱼”。老头鱼身体浑圆,略呈纺锤形,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吻尖而平扁,吻背中间有一大的骨质隆起,眼间区宽而稍凹。口大,上位,斜裂。下颌稍突出,后延至眼球下方。上下颌及犁骨上具有绒毛状的锐齿带。舌宽而长,前缘呈圆形。眼中等大,侧上位,非常凸出,上缘为眼睑所遮盖,上眶骨凸起,鼻孔两对,前鼻孔微呈管状;鳃盖后缘无刺。鳞中等大小,头和鳃部均覆盖有鳞片,无侧线。背鳍两个,不连接;胸鳍发达,后缘圆;腹鳍小,彼此分离;尾鳍后缘呈圆形。背部和体侧黑褐色或绿褐色,腹部颜色较淡。体侧有褐色不规则横条纹;第一背鳍有二行、第二背鳍有六行浅黄绿色斑点;臀鳍有四行、尾鳍有六至七行浅绿褐色斑点;眼后缘及其下方向后有三条褐色条纹。到了生殖期,雄鱼体上开始出现孔雀绿的美丽婚装,背鳍出现白色斑点,十分鲜艳好看。

25、红尾巴梢子

学名拟赤梢鱼,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拟赤梢鱼属。俗称:红尾巴梢,尖嘴,分布于黑龙江的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中。就黑龙江省全省而言,总产量并不高;因其外形和颜色略与蒙古鲌相似,在渔获物处理时混同一类。在黑龙江中、上游和嫩江上游,每当开江和封江季节,数量则相当多,为产地一种重要经济鱼类。此鱼肉瘦少脂肪,一般制成咸鱼供食用。

  拟赤梢鱼体细长侧扁,背部隆起;头细长且尖,眼后头部侧扁。口小,稍上位,下颌角上颌突起,下颌前端有一小瘤状突起。尾柄较高。鳞细小,侧线完全。背鳍起点略偏后,各鳍均小,尾鳍分叉浅。腹腔膜灰白色,带有小黑点。生活时背部灰绿色,体侧银白色,腹部白色。背鳍和尾鳍的上叶灰绿色,腹鳍、臀鳍和尾鳍的下叶鲜红色,胸鳍灰黄色。

 拟赤梢鱼,头尖体窄,脊背略黑,身体白色,而尾部呈红色,故称之为红尾。拟赤梢鱼喜欢成群结队在碧若蓝天的湖水中游来飘去,拟赤梢鱼在湖中数量较多,肉质银白细嫩,为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据说当年渤海郡王曾把拟赤梢鱼和湖鲫作为贡品,日夜兼程用专车送长安唐玄宗爱妃杨贵妃品尝了拟赤梢鱼,欣喜异常,贡使曾得到唐锦缎的赏赐。

26、红眼瞪子,学名赤眼鳟

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属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地方称红眼鱼、参鱼,体呈长筒形、腹圆、后部较侧扁,体色银白、背部略呈深灰、眼的上缘有一显著红斑,故名红眼。是优质的经济鱼类,全国各水系均产,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食性杂、商品售价高等优点。

体长筒形,后部较扁,头锥形,吻钝。须两对细小,体银白,背部灰 赤眼鳟黑,体侧各鳞片基部有一黑斑,形成纵列条纹。鳞大,侧线平直后延至尾柄中央。尾鳍深叉形、深灰具黑色边缘。眼上缘有一红斑故名赤眼、红眼鱼。

27、山鲤子,学名东北鳈

体侧扁稍高,头后背部隆起。头短小,吻圆钝,口小,口下位。呈马蹄形。唇丰厚,下颌前缘具有锐利的角质边缘。口角须一对短小,鳃耙不发达。下咽齿内行侧扁略弯。胸腹部披鳞。背鳍末根基部变粗硬。胸鳍和腹鳍呈圆形,尾鳍上、下叶端圆状。肛门近于臀鳍。腹腔膜灰白色。鳔二室,较肥大,后室长为前室的二点五倍左右。幼体浅黄色,体侧有四条宽的横带纹。成鱼体灰黑色,带有浅红的色彩,横带纹暗淡不明显。各鳍灰黑色,鳍边缘明显灰白或灰黄。

28、重唇鱼(小名重重)


体稍侧扁,腹部圆,体长约25厘米。头长而粗壮,吻长,尖出。眼大,侧上位,在眼的后上部和前鳃盖骨边缘有一排粘液腔。口下位,呈弧形,上颌较长。唇厚,肉质,上唇与吻褶间形成一深沟,下唇前面中断,分成左右2叶。颌须1对,稍短于眼径。下咽齿3行。鳞中等大,背部微黑色,腹部白色。幼鱼体侧有许多黑色的斑点,成鱼则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