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逐草迁徙:哈萨克人的转场

 听海风的声音 2014-06-19

逐草迁徙:哈萨克人的转场

文字/张新民


小时候,每当转场的哈萨克人骑着马和骆驼从家门口经过,好奇的我们就会一路追着看,这时高大的骆驼会紧张地发出鸣叫。据说被激怒的骆驼会吐人一脸牧草和唾液,哪个小子沾上了它,以后满脸都会长麻子。

如今的每年秋季,在牧区的转场传统牧道上,依然可以看到浩浩荡荡的转场驼队经过。这种游牧生活看似自由浪漫,更被在路上自驾和徒步的城里人心生羡慕。在他们眼里,这更像是一场心灵和身体的放逐。

而对于哈萨克人来说,逐水草而居是千百年来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举家漂泊在茫茫草原上,转场承载着他们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转场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牲畜的体质,却难以抵御恶劣的自然灾害。一场暴雪之后,交通不便的偏远冬牧场难以得到牧草补充,牛羊会被活活饿死。人口增加、过度放牧、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使得能利用的草地大量减少。草场退化严重的地区,能够养活的牲畜也越来越少。游牧生活更让哈萨克牧民的医疗、教育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走近转场的牧人,还会发现其中更多不为人知的辛苦。路途上承受无休止的辛劳,还要应对山区无常的天气。长途奔袭的羊群筋疲力尽,在漫天尘土中不断地咳嗽。牧人蓬头污面,老人、妇女辛苦异常,婴儿则被装在木制的摇篮中驮着走。家庭之间距离遥远,通讯不便,平日也难以见面。10年前,伊犁草原上的一家牧民借用我的手机联系到自己兄弟,哈萨克妇人悲喜交加,泣不成声,让人动容。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疆就开始扶持和鼓励哈萨克族牧民定居。完全依赖草地资源的地区会转为定居,有些则是部分人员从事种植业,部分人员从事游牧。牲畜圈棚、饲草饲料地,定居房屋、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已经使得哈萨克人的生活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我碰到过一个骑着马到处周游的哈萨克老人,他说孩子上大学了,马群和牛羊已经“承包”出去,只要付托管费就行。传统草场的打草通过雇工来解决,也可以购买别处的牧草过冬。他的日常生活已经不是到处操心,而是一种旅行。只是目的地不是热门的旅游区,而是大山和牧场,这里到处有哈萨克人的毡房,和浓浓的奶茶。

我父亲年轻时期曾在塔城地区的山区放牧,一直保持着游牧人的习惯。他在夏秋季节会辛辛苦苦的搜集草料和过冬的柴火。我家那垛合抱不拢的梭梭,一直到家搬走都没有动用过,据说它烧起来比煤还耐用。晚年时,在冬天,父亲已经不需要照料牲畜,但他仍喜欢穿着一双柔软锃亮的皮质长靴,带一顶挺括暖和的皮帽,穿着粗呢大衣,带着一副石头研磨出的平光镜片,他像一个真正的哈萨克人一样罗圈着腿,走在咯吱咯吱的雪地上。因为他一生喜食羊肉,很少吃菜,一碗羊肉汤,就着有嚼劲的面饼,是他中意的早餐美味儿。

其实,定居已经使得哈萨克人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变化,相应的心理意识、饮食,都已经发生改变。单纯的肉乳饮食结构,已经发展为肉、乳、面食和蔬菜搭配的饮食结构了。人们总是会回忆起少时钟情的美味。虽然移居城镇,但对草原的不舍和怀想,依然在每一个哈萨克人的心中时刻缠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