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ED的秘密:分享价值的艺术

 真友书屋 2014-06-19

《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这个书名,如果不了解TED,听起来挺像那种神棍式的成功学,其实真正体现这本书价值的,是文中的一句话:要做一个会演讲的专家,而不是专业演讲家。前者意味着专业领域价值建立基础上的分享,后者仅仅意味着口才,而TED创造的18分钟演讲模式目的就是分享价值,而一切分享的前提,是要有价值。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神棍演说家的进场。

所以,当你看到西蒙·斯涅克在TED上讲《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你会被他兴奋的、乐于分享的热情吸引,又在被平和的分享过程中没有任何姿态上的压力,他通过莱特兄弟、苹果公司和马丁·路德·金的例子总结了“黄金圈”——伟大的成功者在事业过程中注重的“我们为什么这样做”,令人信服。这也是我看的第一个TED视频,当时还觉得这大哥完全可以更光芒四射牛逼闪闪一些,完全可以制造窥见真理万人景仰的感觉,但TED舞台上,他是分享者,而不是神棍。西蒙·斯涅克本身是一个作家,乐于和大家分享他的发现,他不是成功学演讲家。

所以,这本书的理想受众是想把自己独特的思想与经验分享给大家的人,而不是想成为专业演讲家的人。

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其传播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科技的发展让文明传播的方式逐渐趋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非圣人对众生的传道与布道,在这个去圣的过程中,分享成了传播的主流。我记得王小波评价孔子的时候有一种说法很有趣,他说孔子的思想没什么伟大之处,但他讲学时俱乐部气氛让他很向往。这般说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历代的鸿儒们离孔圣人当年的俱乐部精神渐行渐远了,我们经常在中国诗文典籍中看到对大人物进行神化时耸人听闻的说法:“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圣人出,黄河清”,《世说新语》里有名士评价顾恺之的话最牛逼的说法是“自苍生以来所无”。

在这样的基础上,期待出现一种让知识精英用十来分钟分享学问与思想的方式,难度相当大。即便当今,中国的文化圈、科技圈很多个人演讲或脱口秀,都依然难以摆脱的教主情结与神棍烙印,很多在各自领域有建树者,当他想对公众讲解自我的研究成果的时候,一般都避免不了“拔高——包装——神化——布道”的模式,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成了一种存在方式,这些人在古代就自认为圣人再世,在当今他最在乎的身份是“名人”。这种现象在中国,是伪精英、媒体与民众联动的结果,可能还会持续,但每一个个体“拔高——包装——神化——布道”这个流程走完之后,泡沫很快就会破灭了,比如《罗辑思维》,《罗辑思维》在谈一些主题的时候,比如“科技会不会造成人类失业”,与TED上同主题的演讲对比,高下立见。有一种愚蠢是所知有限又自以为是,作真理拥有者的姿态。

而演讲时的优越感和居高临下的姿态,是《TED演讲的秘密》这本书里重点指出要极力避免的,作者杰瑞米·多诺万一再强调TED的核心精神是“分享”,演讲者与观众的关系是平等的,而让观众对你的演讲感兴趣,让观众信服你的观点,你要用故事技巧和明晰的逻辑。

西方社会也分精英与大众,但俱乐部精神一直存在,而且近现代西方社会一直致力于将精英占据的文明成果向大众普及,TED在这种背景下诞生,随后的互联网浪潮又将这种分享精神推向了高潮。杰瑞米多诺万在书中强调要上TED的舞台,必须分享你感兴趣和投入的课题,因为你对分享内容的经年不减的专注与投入,你对分享这个行为就会有足够的热情。

如果说神棍演讲家是在用有限的认知和世界观想要达到无限的输出(布道),TED即便面对个体无比浩瀚的学术研究知识积累,也只给你有限的一次表达,18分钟,不管你是霍金还是乔布斯,你要在18分钟内,把你的认知与观念用最直观的方式与大家分享。而18分钟是足够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你不能言简意赅地解释某种理论,那就说明你自己都还没有理解透彻。

当然,登上TED的舞台的不仅仅是那些各个领域有知名度的人士,这也是TED最伟大之处,只要你有思想和价值值得分享。

正是基于此,这本书所谓的“18分钟改变世界”看似是一个方法论,但作为TED的方法论,必须在TED的前提下,价值,然后是分享。因此谈到演讲的方法,书中首先就提出:专注于传播一个“值得分享”的观点。同时,你又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别人明白,不管你是讲自己研究的高精尖的量子物理、生物学,还是要分享你对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看法,还是你要通过自己的流浪生涯讲一个关于希望的道理,要完成18分钟内的分享,你都得基于你核心的观点,来构思讲稿,明确“观点、论点与论据”。

TED演讲之所以吸引人,书中提出的一个演讲方法,其实也是TED成功的关键,就是一种最基础的故事模式:英雄之旅。从叙事学上来说,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英雄”,特洛伊战争中的阿喀琉斯是英雄,对自由从未忘怀的安迪(《肖申克的救赎》)是英雄,重拾生活信心的迈尔斯(《杯酒人生》)也是英雄。TED演讲中,演讲者可以用经典的故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用切身体验来演绎自己的主题。

当然这个也不新鲜,归纳和演绎嘛,但TED之所以能在西方兴起然后全球瞩目,与欧美在讲故事艺术和叙事逻辑上的传统也有紧密联系。比如我们身边不乏口才好的人,夸夸其谈口若悬河,但大多数是以天生伶牙俐齿、人格魅力和气势取胜,仔细分析其言谈,难免充满细节繁复、逻辑混乱,而很多成功者登台演讲,要征服自己的观众基本要动用说书人的手段和自己的成功果实。而本书作者杰瑞米·多诺万在书中总结的“英雄之旅”的演讲方式时,将TED演讲,与西方文学中经典的故事技巧,结合皮克斯动画片的故事模式仔细对比分析,你会发现TED上受欢迎的演讲,讲故事的方式与好莱坞电影异曲同工:西方戏剧中的三幕结构,精致地布置每一个情节点和情绪点,用最引人入胜的方式带观众进入自己的世界,那么到了高潮时引到自己的观点自然水到渠成而且效果极佳。

而中国的文学传统,向来注重感觉而轻视叙事逻辑,明清以来形成了小说的繁荣,但章回体和评书路线在故事张力和格局营造上都不如西方古典文学,中国电影因此总在叙事上出问题,故事结构是当代中国文艺创作者需要集体补课的内容。这也是很多人觉得18分钟不够的原因。如果看了本书作者对TED演讲叙事方式的解读,应该会有所帮助。

关于演讲与口才的书很多,但大多数都是速成教材工具书,但《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不是一个单纯教你怎么锻炼口才的工具书,书中的一切看似技术的东西都是有前提的,因为TED区别于所有的演讲,TED是一种伟大的分享价值的方式,参与TED的过程其实是对自身价值重新梳理与定位的过程,或许你根本没有参加TED或者各种演讲的愿望,但这本书依然有用,因为对自身价值的重新梳理,本身就是一次重要的提升,而梳理之后如果敢于去分享,那就到了更高境界的升华了。因为,有价值,并乐于分享,是让这个时代变得更美好最好的渠道之一。

(本文由湛卢文化倾情提供)

作者:【美】杰瑞米·多诺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