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解

 迎高考学习资料 2014-06-20

-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


小学数学中把含有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或文字叙述出来,这样所形成的题目叫做应用题。任何一道应用题都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已知条件(简称条件),第二部分是所求问题(简称问题)。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组成了应用题的结构。

应用题可分为一般应用题与典型应用题。

没有特定的解答规律的两步以上运算的应用题,叫做一般应用题。

题目中有特殊的数量关系,可以用特定的步骤和方法来解答的应用题,叫做典型应用题。这本资料主要研究以下30类典型应用题:

1、归一问题

2、归总问题

3、和差问题

4、和倍问题

5、差倍问题

6、倍比问题

7、相遇问题

8、追及问题

9、植树问题

10、年龄问题

11、行船问题

12、列车问题

13、时钟问题

14、盈亏问题

15、工程问题

16、正反比例问题

17、按比例分配

18、百分数问题

19、“牛吃草”问题

20、鸡兔同笼问题

21、方阵问题

22、商品利润问题

23、存款利率问题

24、溶液浓度问题

25、构图布数问题

26、幻方问题

27、抽屉原则问题

28、公约公倍问题

29、最值问题

30、列方程问题


1 归一问题

【含义】 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归一,指的是解题思路。归一应用题的特点是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归一应用题有正归一应用题和反归一应用题。在求出一份是多少的基础上,再求出几份是多产,这类应用题叫做正归一应用题;在求出一份是多少的基础上,再求出有这样的几份,这类应用题叫做反归一应用题。根据求一份是多少的步骤的多少,归一应用题也可分为一次归一应用题,用一步就能求出一份是多少的归一应用题;两次归一应用题,用两步到处才能求出一份是多少的归一应用题。
     
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求出一份的数量,

【数量关系】 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1 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1)买1支铅笔多少钱? 0.6÷50.12(元)

2)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

列成综合算式 0.6÷5×160.12×161.92(元)

答:需要1.92元。

2 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 天耕地多少公顷?

11台拖拉机1天耕地多少公顷? 90÷3÷310(公顷)

2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 10×5×6300(公顷)

列成综合算式 90÷3÷3×5×610×30300(公顷)

答:5台拖拉机6 天耕地300公顷。

3 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11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 100÷5÷45(吨)

27辆汽车1次能运多少吨钢材? 5×735(吨)

3105吨钢材7辆汽车需要运几次? 105÷353(次)

列成综合算式 105÷(100÷5÷4×7)=3(次)

答:需要运3次。

4 24辆卡车一次能运货物192吨,现在增加同样的卡车6辆,一次能运货物多少吨?
     
解:先求1辆卡车一次能运货物多少吨,再求增加6辆后,能运货物多少吨。
     
这是一道正归一应用题。192÷24×(24+6)=240

5 张师傅计划加工552个零件。前5天加工零件345个,照这样计算,这批零件还要几天加工完?(这是一道反归一应用题。)

6 3台磨粉机4小时可以加工小麦2184千克。照这样计算,5台磨粉机6小时可加工小麦多少千克?(这是一道两次正归一应用题。)

7 一个机械厂和4台机床4.5小时可以生产零件720个。照这样计算,再增加4台同样的机床生产1600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这是两次反归一应用题。)

解:要先求一台机床一小时可以生产零件多少个,再求需要多少小时。
      1600÷
720÷4÷4.5×(4+4)=5小时

8 一个修路队计划修路126米,原计划安排7个工人6天修完。后来又增加了54米的任务,并要求在6天完工。如果每个工人每天工作量一定,需要增加多少工人才如期完工?
     
解:先求每人每天的工作量,再求现在要修路多少米,然后求要5天完工需要工人多少人,最后求要增加多少人。
      (126+54)÷(126÷7÷6×5)–7=5

9、用两台水泵抽水。先用小水泵抽6小时,后用大水泵抽8小时,共抽水624立方米。已知小水泵5小时的抽水量等于大水泵2小时的抽水量。求大小水泵每小时各抽水多少立方米?
 
解法一:
     
根据小水泵5小时的抽水量等于大水泵2小时的抽水量,可以求出大水泵1小时的抽水量相当于小水泵几小时的抽水量。把不同的工作效率转化成某一种水泵的工作效率。
     
大水泵1小时的抽水量相当于小水泵几小时的抽水量?5÷2=2.5小时
     
大水泵8小时的抽水量相当于小水泵几小时的抽水量2.5×8=20小时
     
小水泵1小时能抽水多少立方米?642÷(6+20)=24立方米
     
大水泵1小时能抽水多少立方米?24×2.5=60立方米
  
解法二:
     
小水泵1小时的抽水量相当于大水泵几小时的抽水量2÷5=0.4小时
     
小水泵6小时的抽水量相当于大水泵几小时的抽水量04×6=2.4小时
     
大水泵1小时能抽水多少立方米?624÷(8+2.4)=60立方米
     
小水泵1小时能抽水多少立方米?60×0.4=24立方米

10 东方小学买了一批粉笔,原计划29个班可用40天,实际用了10天后,有10个班外出,剩下的粉笔,够有校的班级用多少天?
     
解:先求这批粉笔够一个班用多少天,剩下的粉笔够一个班用多少天,然后求够在校班用多少天。
     
这批粉笔够一个班用多少天40×20=800
     
剩下的粉笔够一个班用多少天800–10×20=600
     
剩下几个班20–10=10
     
剩下的粉笔够10个班用多少天600÷10=60
     
列综合算式:(40×20–10×20) ÷(20–10) =60

11 甲乙两个工人加工一批零件,甲4.5小时可加工18个,乙1.6小时可加工8个,两个人同时工作了27小时,只完成任务的一半,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解:先分别求甲乙各加工一个零件所需的时间,再求出工作了27小时,甲乙两工人各加工了零件多少个,然后求出一半任务的零件个数,最后求出这批零件的个数。
     
27÷(4.5÷18)+27÷(1.6÷8)×2=486

 

2 归总问题

【含义】 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1 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1)这批布总共有多少米? 3.2×7912531.2(米)

2)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2531.2÷2.8904(套)

列成综合算式 3.2×791÷2.8904(套)

答:现在可以做904套。

2 小华每天读24页书,12天读完了《红岩》一书。小明每天读36页书,几天可以读完《红岩》?

1)《红岩》这本书总共多少页? 24×12288(页)

2)小明几天可以读完《红岩》? 288÷368(天)

列成综合算式 24×12÷368(天)

答:小明8天可以读完《红岩》。

3 食堂运来一批蔬菜,原计划每天吃50千克,30天慢慢消费完这批蔬菜。后来根据大家的意见,每天比原计划多吃10千克,这批蔬菜可以吃多少天?

解 (1)这批蔬菜共有多少千克? 50×301500(千克)

2)这批蔬菜可以吃多少天? 1500÷(5010)=25(天)

列成综合算式 50×30÷(5010)=1500÷6025(天)

答:这批蔬菜可以吃25天。

1、 一个工程队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450米。80天完成。现在要求提前20天完成,平均每天应修多少米?

450×80÷(80–20)=600

2、 家具厂生产一批小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120件,28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多生产了20件,可以几天完成任务?

要求可以提前几天,先要求出实际生产了多少天。要求实际生产了多少天,要先求这批小农具一共有多少件。

28–120×28÷(120+20)=4

3、 装运一批粮食,原计划用每辆装24袋的汽车9辆,15次可以运完;现在改用每辆可装30袋的汽车6辆来运,几次可以运完?

24×9×15÷30÷6=18
   
4、 修整一条水渠,原计划由8人修,每天工作7.5小时,6天完成任务,由于急需灌水,增加了2人,要求4天完成,每天要工作几小时?一个工人一小时的工作量,叫做一个工时

要求每天要工作几小时,先要求修整条水渠的工时总量。
   
修整条水渠的总工时=7.5×8×6=360工时
   
参加修整条水渠的有8+2=10
   
要求 4天完成,每天要工作 360÷4÷10=9小时
   
列综合算式:7.5×8×6÷4÷(8+2) =9小时

5、 一项工程,预计3015天可以完成任务。后来工作的天后,又增加3人。每人工作效率相同,这样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一个工人工作一天,叫做一个工作日

要求可以提前几天完成,先要求得这项工程的总工作量,即总工作日。

这项工程的总工作量是15×30=450工作日
4
天完成了4×30=120工作日
剩下多少个工作日450–120=330工作日
剩下的要工作多少天?330÷(30+3)=10
可以提前几天完成?15–(4+10)=1
综合15–(15×30–4×30)÷(30+3)+4=1

6、 一个农场计划28天完成收割任务,由于每天多收割7公顷,结果18天就完成 了任务。实际每天收割多少公顷?

要求实际每天收割多少公顷,要先求原计划每天收割多少公顷。要求原计划每天收割多少公顷,要先求18天多收割了多少公顷。18天多收割的就是原计划(28–18)天的收割任务。
    18
天多收割了多少公顷:7×18=126公顷
   
原计划每天收割126÷(28–18)=12.6公顷
   
实际每天收割多少公顷6+7=19.6公顷
   
综合算式:7×18÷(28–18) +7=19.6公顷

7、 休养准备了12030天的粮食。5天后又新来30人。余下的粮食还够用多少天?

先要求出准备的粮食1人能吃多少天,再求5天后还余下多少粮食,最后求还够用多少天。
准备的粮食1人能吃300×120=3600
5
天后还余下的粮食够1人吃3600–5×120=3000
现在有多少人120+30=150
还够用多少天3000÷150=20
(300×120–5×120) ÷(120+30) =20

8、 一项工程原计划8个人,每天工作6小时,10天可以完成。现在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增加22人,每天工作时间增加2小时,这样,可以提前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要求可以几天完成,要先求现在完成这项工程多少天。要求现在完成这项工程多少天,要先求这项工程的总工时数是多少。
10–6×10×8÷(8+22)÷(6+2)=8

 

3 和差问题

【含义】 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 大数=(和+差)÷ 2

小数=(和-差)÷ 2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1 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解 甲班人数=(986)÷252(人)

乙班人数=(986)÷246(人)

答:甲班有52人,乙班有46人。

2 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和为18厘米,长比宽多2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解 长=(182)÷210(厘米)

宽=(182)÷28(厘米)

长方形的面积 =10×880(平方厘米)

答:长方形的面积为80平方厘米。

3 有甲乙丙三袋化肥,甲乙两袋共重32千克,乙丙两袋共重30千克,甲丙两袋共重22千克,求三袋化肥各重多少千克。

解 甲乙两袋、乙丙两袋都含有乙,从中可以看出甲比丙多(3230)=2千克,且甲是大数,丙是小数。由此可知

甲袋化肥重量=(222)÷212(千克)

丙袋化肥重量=(222)÷210(千克)

乙袋化肥重量=321220(千克)

答:甲袋化肥重12千克,乙袋化肥重20千克,丙袋化肥重10千克。

4 甲乙两车原来共装苹果97筐,从甲车取下14筐放到乙车上,结果甲车比乙车还多3筐,两车原来各装苹果多少筐?

解 “从甲车取下14筐放到乙车上,结果甲车比乙车还多3筐”,这说明甲车是大数,乙车是小数,甲与乙的差是(14×23),甲与乙的和是97,因此甲车筐数=(9714×23)÷264(筐)

乙车筐数=976433(筐)

答:甲车原来装苹果64筐,乙车原来装苹果33筐。

 

4 和倍问题

【含义】 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 总和 ÷(几倍+1)=较小的数

总和 - 较小的数 = 较大的数

较小的数 ×几倍 = 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1 果园里有杏树和桃树共248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解 (1)杏树有多少棵? 248÷(31)=62(棵)

2)桃树有多少棵? 62×3186(棵)

答:杏树有62棵,桃树有186棵。

2 东西两个仓库共存粮480吨,东库存粮数是西库存粮数的1.4倍,求两库各存粮多少吨?

解 (1)西库存粮数=480÷(1.41)=200(吨)

2)东库存粮数=480200280(吨)

答:东库存粮280吨,西库存粮200吨。

3 甲站原有车52辆,乙站原有车32辆,若每天从甲站开往乙站28辆,从乙站开往甲站24辆,几天后乙站车辆数是甲站的2倍?

解 每天从甲站开往乙站28辆,从乙站开往甲站24辆,相当于每天从甲站开往乙站(2824)辆。把几天以后甲站的车辆数当作1倍量,这时乙站的车辆数就是2倍量,两站的车辆总数(5232)就相当于(21)倍,

那么,几天以后甲站的车辆数减少为

5232)÷(21)=28(辆)

所求天数为 (5228)÷(2824)=6(天)

答:6天以后乙站车辆数是甲站的2倍。

4 甲乙丙三数之和是170,乙比甲的2倍少4,丙比甲的3倍多6,求三数各是多少?

解 乙丙两数都与甲数有直接关系,因此把甲数作为1倍量。

因为乙比甲的2倍少4,所以给乙加上4,乙数就变成甲数的2倍;

又因为丙比甲的3倍多6,所以丙数减去6就变为甲数的3倍;

这时(17046)就相当于(123)倍。那么,

甲数=(17046)÷(123)=28

乙数=28×2452

丙数=28×3690

答:甲数是28,乙数是52,丙数是90

 

5 差倍问题

【含义】 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

【数量关系】 两个数的差÷(几倍-1)=较小的数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1 果园里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而且桃树比杏树多124棵。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解 (1)杏树有多少棵? 124÷(31)=62(棵)

2)桃树有多少棵? 62×3186(棵)

答:果园里杏树是62棵,桃树是186棵。

2 爸爸比儿子大27岁,今年,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求父子二人今年各是多少岁?

解 (1)儿子年龄=27÷(41)=9(岁)

2)爸爸年龄=9×436(岁)

答:父子二人今年的年龄分别是36岁和9岁。

3 商场改革经营管理办法后,本月盈利比上月盈利的2倍还多12万元,又知本月盈利比上月盈利多30万元,求这两个月盈利各是多少万元?

解 如果把上月盈利作为1倍量,则(3012)万元就相当于上月盈利的(21)倍,因此

上月盈利=(3012)÷(21)=18(万元)

本月盈利=183048(万元)

答:上月盈利是18万元,本月盈利是48万元。

4 粮库有94吨小麦和138吨玉米,如果每天运出小麦和玉米各是9吨,问几天后剩下的玉米是小麦的3倍?

解 由于每天运出的小麦和玉米的数量相等,所以剩下的数量差等于原来的数量差(13894)。把几天后剩下的小麦看作1倍量,则几天后剩下的玉米就是3倍量,那么,(13894)就相当于(31)倍,因此

剩下的小麦数量=(13894)÷(31)=22(吨)

运出的小麦数量=942272(吨)

运粮的天数=72÷98(天)

答:8天以后剩下的玉米是小麦的3倍。

 

6 倍比问题

【含义】 有两个已知的同类量,其中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若干倍,解题时先求出这个倍数,再用倍比的方法算出要求的数,这类应用题叫做倍比问题。

【数量关系】 总量÷一个数量=倍数

另一个数量×倍数=另一总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倍数,再用倍比关系求出要求的数。

 

1 100千克油菜籽可以榨油40千克,现在有油菜籽3700千克,可以榨油多少?

解 (13700千克是100千克的多少倍? 3700÷10037(倍)

2)可以榨油多少千克? 40×371480(千克)

列成综合算式 40×(3700÷100)=1480(千克)

答:可以榨油1480千克。

2 今年植树节这天,某小学300名师生共植树400棵,照这样计算,全县48000名师生共植树多少棵?

解 (148000名是300名的多少倍? 48000÷300160(倍)

2)共植树多少棵? 400×16064000(棵)

列成综合算式 400×(48000÷300)=64000(棵)

答:全县48000名师生共植树64000棵。

3 凤翔县今年苹果大丰收,田家庄一户人家4亩果园收入11111元,照这样计算,全乡800亩果园共收入多少元?全县16000亩果园共收入多少元?

解 (1800亩是4亩的几倍? 800÷4200(倍)

2800亩收入多少元? 11111×2002222200(元)

316000亩是800亩的几倍? 16000÷80020(倍)

416000亩收入多少元? 2222200×2044444000(元)

答:全乡800亩果园共收入2222200元,

全县16000亩果园共收入44444000元。

 

7 相遇问题

【含义】 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 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

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1 南京到上海的水路长392千米,同时从两港各开出一艘轮船相对而行,从南京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8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船相遇?

392÷(2821)=8(小时)

答:经过8小时两船相遇。

2 小李和小刘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李每秒钟跑5米,小刘每秒钟跑3米,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跑,那么,二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多长时间?

解 “第二次相遇”可以理解为二人跑了两圈。

因此总路程为400×2

相遇时间=(400×2)÷(53)=100(秒)

答:二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需100秒时间。

3 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骑自行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5千米,乙每小时行13千米,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求两地的距离。

解 “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是正确理解本题题意的关键。从题中可知甲骑得快,乙骑得慢,甲过了中点3千米,乙距中点3千米,就是说甲比乙多走的路程是(3×2)千米,因此,

相遇时间=(3×2)÷(1513)=3(小时)

两地距离=(1513)×384(千米)

答:两地距离是84千米。

 

8 追及问题

【含义】 两个运动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较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

【数量关系】 追及时间=追及路程÷(快速-慢速)

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1 好马每天走120千米,劣马每天走75千米,劣马先走12天,好马几天能追上劣马?

解 (1)劣马先走12天能走多少千米? 75×12900(千米)

2)好马几天追上劣马? 900÷(12075)=20(天)

列成综合算式 75×12÷(12075)=900÷4520(天)

答:好马20天能追上劣马。

2 小明和小亮在200米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明跑一圈用40秒,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跑。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时跑了500米,求小亮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

解 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时比小亮多跑一圈,即200米,此时小亮跑了(500200)米,要知小亮的速度,须知追及时间,即小明跑500米所用的时间。又知小明跑200米用40秒,则跑500米用[40×(500÷200)]秒,所以小亮的速度是

500200)÷[40×(500÷200)]

300÷1003(米)

答:小亮的速度是每秒3米。

3 我人民解放军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敌人在下午16点开始从甲地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逃跑,解放军在晚上22点接到命令,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开始从乙地追击。已知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问解放军几个小时可以追上敌人?

解 敌人逃跑时间与解放军追击时间的时差是(2216)小时,这段时间敌人逃跑的路程是[10×(226)]千米,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由此推知

追及时间=[10×(226)+60]÷(3010

220÷2011(小时)

答:解放军在11小时后可以追上敌人。

4 一辆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48千米;一辆货车同时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40千米,两车在距两站中点16千米处相遇,求甲乙两站的距离。

解 这道题可以由相遇问题转化为追及问题来解决。从题中可知客车落后于货车(16×2)千米,客车追上货车的时间就是前面所说的相遇时间,

这个时间为 16×2÷(4840)=4(小时)

所以两站间的距离为 (4840)×4352(千米)

列成综合算式 (4840)×[16×2÷(4840)]

88×4

352(千米)

答:甲乙两站的距离是352千米。

5 兄妹二人同时由家上学,哥哥每分钟走90米,妹妹每分钟走60米。哥哥到校门口时发现忘记带课本,立即沿原路回家去取,行至离校180米处和妹妹相遇。问他们家离学校有多远?

解 要求距离,速度已知,所以关键是求出相遇时间。从题中可知,在相同时间(从出发到相遇)内哥哥比妹妹多走(180×2)米,这是因为哥哥比妹妹每分钟多走(9060)米,

那么,二人从家出走到相遇所用时间为

180×2÷(9060)=12(分钟)

家离学校的距离为 90×12180900(米)

答:家离学校有900米远。

6 孙亮打算上课前5分钟到学校,他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从家步行去学校,当他走了1千米时,发现手表慢了10分钟,因此立即跑步前进,到学校恰好准时上课。后来算了一下,如果孙亮从家一开始就跑步,可比原来步行早9分钟到学校。求孙亮跑步的速度。

解 手表慢了10分钟,就等于晚出发10分钟,如果按原速走下去,就要迟到(105)分钟,后段路程跑步恰准时到学校,说明后段路程跑比走少用了(105)分钟。如果从家一开始就跑步,可比步行少9分钟,由此可知,行1千米,跑步比步行少用[9-(105)]分钟。

所以

步行1千米所用时间为 1÷[9-(105)]

0.25(小时)

15(分钟)

跑步1千米所用时间为 15-[9-(105)]=11(分钟)

跑步速度为每小时 1÷11605.5(千米)

答:孙亮跑步速度为每小时 5.5千米。

 

9 植树问题

【含义】 按相等的距离植树,在距离、棵距、棵数这三个量之间,已知其中的两个量,要求第三个量,这类应用题叫做植树问题。

【数量关系】 线形植树 棵数=距离÷棵距+1

环形植树 棵数=距离÷棵距

方形植树 棵数=距离÷棵距-4

三角形植树 棵数=距离÷棵距-3

面积植树 棵数=面积÷(棵距×行距)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弄清楚植树问题的类型,然后可以利用公式。

 

1 一条河堤136米,每隔2米栽一棵垂柳,头尾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垂柳?

136÷2168169(棵)

答:一共要栽69棵垂柳。

2 一个圆形池塘周长为400米,在岸边每隔4米栽一棵白杨树,一共能栽多少棵白杨树?

400÷4100(棵)

答:一共能栽100棵白杨树。

3 一个正方形的运动场,每边长220米,每隔8米安装一个照明灯,一共可以安装多少个照明灯?

220×4÷841104106(个)

答:一共可以安装106个照明灯。

4 给一个面积为96平方米的住宅铺设地板砖,所用地板砖的长和宽分别是60厘米和40厘米,问至少需要多少块地板砖?

96÷(0.6×0.4)=96÷0.24400(块)

答:至少需要400块地板砖。

5 一座大桥长500米,给桥两边的电杆上安装路灯,若每隔50米有一个电杆,每个电杆上安装2盏路灯,一共可以安装多少盏路灯?

解 (1)桥的一边有多少个电杆? 500÷50111(个)

2)桥的两边有多少个电杆? 11×222(个)

3)大桥两边可安装多少盏路灯?22×244(盏)

答:大桥两边一共可以安装44盏路灯。

 

10 年龄问题

【含义】 这类问题是根据题目的内容而得名,它的主要特点是两人的年龄差不变,但是,两人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发生变化。

【数量关系】年龄问题往往与和差、和倍、差倍问题有着密切联系,尤其与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要紧紧抓住“年龄差不变”这个特点。

【解题思路和方法】 可以利用“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1 爸爸今年35岁,亮亮今年5岁,今年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几倍?明年呢?

35÷57(倍)

35+1)÷(5+1)=6(倍)

答:今年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7倍,

明年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6倍。

2 母亲今年37岁,女儿今年7岁,几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

解 (1)母亲比女儿的年龄大多少岁? 37730(岁)

2)几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30÷(41)-73(年)

列成综合算式 (377)÷(41)-73(年)

答:3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

3 3年前父子的年龄和是49岁,今年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父子今年各多少岁?

解 今年父子的年龄和应该比3年前增加(3×2)岁,

今年二人的年龄和为 493×255(岁)

把今年儿子年龄作为1倍量,则今年父子年龄和相当于(41)倍,因此,今年儿子年龄为 55÷(41)=11(岁)

今年父亲年龄为 11×444(岁)

答:今年父亲年龄是44岁,儿子年龄是11岁。

4 甲对乙说:“当我的岁数曾经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才4岁”。乙对甲说:“当我的岁数将来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将61岁”。求甲乙现在的岁数各是多少?

这里涉及到三个年份:过去某一年、今年、将来某一年。列表分析:

 

 

过去某一年

今 年

将来某一年

61

4

 

表中两个“□”表示同一个数,两个“△”表示同一个数。

因为两个人的年龄差总相等:□-4=△-□=61-△,也就是4,□,△,61成等差数列,所以,61应该比43个年龄差,

因此二人年龄差为 (614)÷319(岁)

甲今年的岁数为 △=611942(岁)

乙今年的岁数为 □=421923(岁)

答:甲今年的岁数是42岁,乙今年的岁数是23岁。

 

11 行船问题

【含义】 行船问题也就是与航行有关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要弄清船速与水速,船速是船只本身航行的速度,也就是船只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水速是水流的速度,船只顺水航行的速度是船速与水速之和;船只逆水航行的速度是船速与水速之差。

【数量关系】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顺水速=船速×2-逆水速=逆水速+水速×2

逆水速=船速×2-顺水速=顺水速-水速×2

【解题思路和方法】 大多数情况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的公式。

 

1 一只船顺水行320千米需用8小时,水流速度为每小时15千米,这只船逆水行这段路程需用几小时?

解 由条件知,顺水速=船速+水速=320÷8,而水速为每小时15千米,所以,船速为每小时 320÷81525(千米)

船的逆水速为 251510(千米)

船逆水行这段路程的时间为 320÷1032(小时)

答:这只船逆水行这段路程需用32小时。

2 甲船逆水行360千米需18小时,返回原地需10小时;乙船逆水行同样一段距离需15小时,返回原地需多少时间?

解由题意得 甲船速+水速=360÷1036

甲船速-水速=360÷1820

可见 (3620)相当于水速的2倍,

所以, 水速为每小时 (3620)÷28(千米)

又因为, 乙船速-水速=360÷15

所以, 乙船速为 360÷15832(千米)

乙船顺水速为 32840(千米)

所以, 乙船顺水航行360千米需要

360÷409(小时)

答:乙船返回原地需要9小时。

3 一架飞机飞行在两个城市之间,飞机的速度是每小时576千米,风速为每小时24千米,飞机逆风飞行3小时到达,顺风飞回需要几小时?

解 这道题可以按照流水问题来解答。

1)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57624)×31656(千米)

2)顺风飞回需要多少小时?

1656÷(57624)=2.76(小时)

列成综合算式

[(57624)×3]÷(57624

2.76(小时)

答:飞机顺风飞回需要2.76小时。

 

12 列车问题

【含义】 这是与列车行驶有关的一些问题,解答时要注意列车车身的长度。

【数量关系】 火车过桥:过桥时间=(车长+桥长)÷车速

火车追及: 追及时间=(甲车长+乙车长+距离)

÷(甲车速-乙车速)

火车相遇: 相遇时间=(甲车长+乙车长+距离)

÷(甲车速+乙车速)

【解题思路和方法】 大多数情况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的公式。

 

1 一座大桥长2400米,一列火车以每分钟900米的速度通过大桥,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要3分钟。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解 火车3分钟所行的路程,就是桥长与火车车身长度的和。

1)火车3分钟行多少米? 900×32700(米)

2)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27002400300(米)

列成综合算式 900×32400300(米)

答:这列火车长300米。

2 一列长200米的火车以每秒8米的速度通过一座大桥,用了25秒钟时间,求大桥的长度是多少米?

解 火车过桥所用的时间是25秒=125秒,所走的路程是(8×125)米,这段路程就是(200米+桥长),所以,桥长为

8×125200800(米)

答:大桥的长度是800米。

3 一列长225米的慢车以每秒17米的速度行驶,一列长140米的快车以每秒22米的速度在后面追赶,求快车从追上到追过慢车需要多长时间?

解 从追上到追过,快车比慢车要多行(225140)米,而快车比慢车每秒多行(2217)米,因此,所求的时间为

225140)÷(2217)=73(秒)

答:需要73秒。

4 一列长150米的列车以每秒22米的速度行驶,有一个扳道工人以每秒3米的速度迎面走来,那么,火车从工人身旁驶过需要多少时间?

解 如果把人看作一列长度为零的火车,原题就相当于火车相遇问题。

150÷(223)=6(秒)

答:火车从工人身旁驶过需要6秒钟。

5 一列火车穿越一条长2000米的隧道用了88秒,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条长1250米的大桥用了58秒。求这列火车的车速和车身长度各是多少?

解 车速和车长都没有变,但通过隧道和大桥所用的时间不同,是因为隧道比大桥长。可知火车在(8858)秒的时间内行驶了(20001250)米的路程,因此,火车的车速为每秒

20001250)÷(8858)=25(米)

进而可知,车长和桥长的和为(25×58)米,

因此,车长为 25×581250200(米)

答:这列火车的车速是每秒25米,车身长200米。

 

13 时钟问题

【含义】 就是研究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关系的问题,如两针重合、两针垂直、两针成一线、两针夹角为60度等。时钟问题可与追及问题相类比。

【数量关系】 分针的速度是时针的12倍,

二者的速度差为11/12

通常按追及问题来对待,也可以按差倍问题来计算。

【解题思路和方法】 变通为“追及问题”后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1 从时针指向4点开始,再经过多少分钟时针正好与分针重合?

解 钟面的一周分为60格,分针每分钟走一格,每小时走60格;时针每小时走5格,每分钟走5/601/12格。每分钟分针比时针多走(11/12)=11/12格。4点整,时针在前,分针在后,两针相距20格。所以

分针追上时针的时间为 20÷(11/12)≈ 22(分)

答:再经过22分钟时针正好与分针重合。

2 四点和五点之间,时针和分针在什么时候成直角?

解 钟面上有60格,它的1/415格,因而两针成直角的时候相差15格(包括分针在时针的前或后15格两种情况)。四点整的时候,分针在时针后(5×4)格,如果分针在时针后与它成直角,那么分针就要比时针多走 (5×415)格,如果分针在时针前与它成直角,那么分针就要比时针多走(5×415)格。再根据1分钟分针比时针多走(11/12)格就可以求出二针成直角的时间。

5×415)÷(11/12)≈ 6(分)

5×415)÷(11/12)≈ 38(分)

答:406分及438分时两针成直角。

3 六点与七点之间什么时候时针与分针重合?

解 六点整的时候,分针在时针后(5×6)格,分针要与时针重合,就得追上时针。这实际上是一个追及问题。

5×6)÷(11/12)≈ 33(分)

答:633分的时候分针与时针重合。

 

14 盈亏问题

【含义】 根据一定的人数,分配一定的物品,在两次分配中,一次有余(盈),一次不足(亏),或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求人数或物品数,这类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

【数量关系】 一般地说,在两次分配中,如果一次盈,一次亏,则有:

参加分配总人数=(盈+亏)÷分配差

如果两次都盈或都亏,则有:

参加分配总人数=(大盈-小盈)÷分配差

参加分配总人数=(大亏-小亏)÷分配差

【解题思路和方法】 大多数情况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的公式。

把一定数量的东西平均分配,如果多分,东西不足;少分,东西有余。分物时出现盈(有余)、亏(不足)或尽(刚好分完)几种情况,这类问题叫做盈亏问题。
   
解答盈亏问题有下列几个公式:
    1
、 一盈一亏类
       (
盈数+亏数再次分物数量差=分物对象的个数
    2
、 一盈一尽类
      
盈数÷两次分物数量的个数=分物对象的个数
    3
、 一亏一尽类
      
亏数÷两次分物数数量差=分物对象的个数
    4
、 两盈类
       (
大盈数小盈数两次分物数量差=分物对象的个数

1、 同学们去划船。如果每条船坐5人,有14人没有座位;如果每条船坐7人,多4个空位。问有多少条船?学生多少人?
   
比较一下两次安排,第一次有14人没有座位,第二次又多4个座位,一盈一亏。两次相差14+4=18人。
   
18人是由于第二次安排时每条船比第一次多坐7-5=2人,多出18人有几条船呢?
     (14+4)÷(7-5)=9

     5×9+14=59

    
7×9-4=49

2、 学校分配宿舍,每个房间住3人,则多出20人;每个房间住5人,刚好安排好。部有房间多少个?学生多少人?
   
比较一下两次安排,第一次多出20人,第二次刚好,两次相差20人。这20人是疏于第二次安排时,每个房间比第一次多住5-3=2

3、 学校买来一批新书。如果每人借5本则少150本;如果每人借3本则少70本。借书的学生有多少人?买来新书多少本?
    (150-70)÷(5-3)=40

    5×40-150=50

4、 猴子分桃子。每只小猴分5个还多23个;每只小猴分9个还多3个。这堆桃子有多少个?小猴有多少只?
    (23-3)÷(9-5)=5

    9×5+3=48

5、 一列火车装运一批货物,原计划每节车皮装46吨,结果有100吨货物没有装上去;后来改进装车方法,使每节车皮多装4吨,结果把这批货物全部装完,而且还剩下两节空车皮。问这列火车有多少节车皮?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100+(46+4)×2÷4=50……车皮
46×50+100=2400
……货物

6、 把许多橘子分给一些小朋友。如果其中3人,每人分给3只,其余小朋友每人分给3只,还余9只;如果其中2人分给3只,其余小朋友每人分给5只,恰好分尽。问橘子有多少只?小朋友有多少人?
将第一种分配方案转述为:每人分3只,还多(4-3)×3+9=12只;将第二种分配方案转述为:每人分5只,还少5-3=2只。
    1
、 每人分3只,还多多少只?
(4-3)×3+9=12

    2
、 每人分5只,还少多少只?
        5-3=2

    3
、 小朋友有多少人
        (12+2)÷(5-3)=7

     4
、 橘子有多少只
         4×3+3×(7-3)+9=33

7 给幼儿园小朋友分苹果,若每人分3个就余11个;若每人分4个就少1个。问有多少小朋友?有多少个苹果?

解 按照“参加分配的总人数=(盈+亏)÷分配差”的数量关系:

1)有小朋友多少人?(111)÷(43)=12(人)

2)有多少个苹果? 3×121147(个)

答:有小朋友12人,有47个苹果。

8 修一条公路,如果每天修260米,修完全长就得延长8天;如果每天修300米,修完全长仍得延长4天。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解 题中原定完成任务的天数,就相当于“参加分配的总人数”,按照“参加分配的总人数=(大亏-小亏)÷分配差”的数量关系,可以得知

原定完成任务的天数为

260×8300×4)÷(300260)=22(天)

这条路全长为 300×(224)=7800(米)

答:这条路全长7800米。

9 学校组织春游,如果每辆车坐40人,就余下30人;如果每辆车坐45人,就刚好坐完。问有多少车?多少人?

解 本题中的车辆数就相当于“参加分配的总人数”,于是就有

1)有多少车?(300)÷(4540)=6(辆)

2)有多少人? 40×630270(人)

答:有6 辆车,有270人。

 

15 工程问题

【含义】 工程问题主要研究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这类问题在已知条件中,常常不给出工作量的具体数量,只提出“一项工程”、“一块土地”、“一条水渠”、“一件工作”等,在解题时,常常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

【数量关系】 解答工程问题的关键是把工作总量看作“1”,这样,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它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进而就可以根据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列出算式。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总工作量÷(甲工作效率+乙工作效率)

【解题思路和方法】 变通后可以利用上述数量关系的公式。

 

1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15天完成,现在两队合作,需要几天完成?

解 题中的“一项工程”是工作总量,由于没有给出这项工程的具体数量,因此,把此项工程看作单位“1”。由于甲队独做需10天完成,那么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0;乙队单独做需15天完成,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5;两队合做,每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1/101/15)。

由此可以列出算式: 1÷(1/101/15)=1÷1/66(天)

答:两队合做需要6天完成。

2 一批零件,甲独做6小时完成,乙独做8小时完成。现在两人合做,完成任务时甲比乙多做24个,求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解 设总工作量为1,则甲每小时完成1/6,乙每小时完成1/8,甲比乙每小时多完成(1/61/8),二人合做时每小时完成(1/61/8)。因为二人合做需要[1÷(1/61/8)]小时,这个时间内,甲比乙多做24个零件,所以

1)每小时甲比乙多做多少零件?

24÷[1÷(1/61/8)]=7(个)

2)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7÷(1/61/8)=168(个)

答:这批零件共有168个。

解二 上面这道题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计算:

两人合做,完成任务时甲乙的工作量之比为 1/61/843

由此可知,甲比乙多完成总工作量的 43 / 43 1/7

所以,这批零件共有 24÷1/7168(个)

3 一件工作,甲独做12小时完成,乙独做10小时完成,丙独做15小时完成。现在甲先做2小时,余下的由乙丙二人合做,还需几小时才能完成?

解 必须先求出各人每小时的工作效率。如果能把效率用整数表示,就会给计算带来方便,因此,我们设总工作量为1210、和15的某一公倍数,例如最小公倍数60,则甲乙丙三人的工作效率分别是

60÷125 60÷106 60÷154

因此余下的工作量由乙丙合做还需要

605×2)÷(64)=5(小时)

答:还需要5小时才能完成。

4 一个水池,底部装有一个常开的排水管,上部装有若干个同样粗细的进水管。当打开4个进水管时,需要5小时才能注满水池;当打开2个进水管时,需要15小时才能注满水池;现在要用2小时将水池注满,至少要打开多少个进水管?

解 注(排)水问题是一类特殊的工程问题。往水池注水或从水池排水相当于一项工程,水的流量就是工作量,单位时间内水的流量就是工作效率。

2小时内将水池注满,即要使2小时内的进水量与排水量之差刚好是一池水。为此需要知道进水管、排水管的工作效率及总工作量(一池水)。只要设某一个量为单位1,其余两个量便可由条件推出。

我们设每个同样的进水管每小时注水量为1,则4个进水管5小时注水量为(1×4×5),2个进水管15小时注水量为(1×2×15),从而可知

每小时的排水量为 (1×2×151×4×5)÷(155)=1

即一个排水管与每个进水管的工作效率相同。由此可知

一池水的总工作量为 1×4×51×515

又因为在2小时内,每个进水管的注水量为 1×2

所以,2小时内注满一池水

至少需要多少个进水管? (151×2)÷(1×2

8.59(个)

答:至少需要9个进水管。

 

16 正反比例问题

【含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即商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正比例应用题是正比例意义和解比例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反比例应用题是反比例的意义和解比例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数量关系】 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是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许多典型应用题都可以转化为正反比例问题去解决,而且比较简捷。

【解题思路和方法】 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方法是:把分率(倍数)转化为比,应用比和比例的性质去解应用题。

正反比例问题与前面讲过的倍比问题基本类似。

 

1 修一条公路,已修的是未修的1/3,再修300米后,已修的变成未修的1/2,求这条公路总长是多少米?

解 由条件知,公路总长不变。

原已修长度∶总长度=1∶(13)=14312

现已修长度∶总长度=1∶(12)=13412

比较以上两式可知,把总长度当作12份,则300米相当于(43)份,从而知公路总长为 300÷(43)×123600(米)

答: 这条公路总长3600米。

2 张晗做4道应用题用了28分钟,照这样计算,91分钟可以做几道应用题?

解 做题效率一定,做题数量与做题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91分钟可以做X应用题 则有 28491X

28X91×4 X91×4÷28 X13

答:91分钟可以做13道应用题。

3 孙亮看《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每天看24页,15天看完,如果每天看36页,几天就可以看完?

解 书的页数一定,每天看的页数与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

X天可以看完,就有 2436X15

36X24×15 X10

答:10天就可以看完。

4 一个大矩形被分成六个小矩形,其中四个小矩形的面积如图所示,求大矩形的面积。

A

25

20

36

B

16

 

解 由面积÷宽=长可知,当长一定时,面积与宽成正比,所以每一上下两个小矩形面积之比就等于它们的宽的正比。又因为第一行三个小矩形的宽相等,第二行三个小矩形的宽也相等。因此,

A362016 25B2016

解这两个比例,得 A45 B20

所以,大矩形面积为 453625202016162

答:大矩形的面积是162.

 

17 按比例分配问题

【含义】 所谓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分成若干份。这类题的已知条件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用比或连比的形式反映各部分占总数量的份数,另一种是直接给出份数。

【数量关系】 从条件看,已知总量和几个部分量的比;从问题看,求几个部分量各是多少。总份数=比的前后项之和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把各部分量的比转化为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把比的前后项相加求出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以总份数作分母,比的前后项分别作分子),再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分别求出各部分量的值。

 

1 学校把植树560棵的任务按人数分配给五年级三个班,已知一班有47人,二班有48人,三班有45人,三个班各植树多少棵?

解 总份数为 474845140

一班植树 560×47/140188(棵)

二班植树 560×48/140192(棵)

三班植树 560×45/140180(棵)

答:一、二、三班分别植树188棵、192棵、180棵。

2 6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三条边的比是345。三条边的长各是多少厘米?

34512 60×3/1215(厘米)

60×4/1220(厘米)

60×5/1225(厘米)

答: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15厘米、20厘米、25厘米。

3 从前有个牧民,临死前留下遗言,要把17只羊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分总数的1/2,二儿子分总数的1/3,三儿子分总数的1/9,并规定不许把羊宰割分,求三个儿子各分多少只羊。

解 如果用总数乘以分率的方法解答,显然得不到符合题意的整数解。如果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则很容易得到

1/21/31/9962

96217 17×9/179

17×6/176 17×2/172

答:大儿子分得9只羊,二儿子分得6只羊,三儿子分得2只羊。

4 某工厂第一、二、三车间人数之比为81221,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少80人,三个车间共多少人?

人 数

80

一共多少人?

对应的份数

128

81221

80÷(128)×(81221)=820(人)

答:三个车间一共820人。

 

18 百分数问题

【含义】 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分数常常可以通分、约分,而百分数则无需;分数既可以表示“率”,也可以表示“量”,而百分数只能表示“率”;分数的分子、分母必须是自然数,而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百分数有一个专门的记号“%”。

在实际中和常用到“百分点”这个概念,一个百分点就是1%,两个百分点就是2%

【数量关系】 掌握“百分数”、“标准量”“比较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百分数=比较量÷标准量

标准量=比较量÷百分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般有三种基本类型:

 

1)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2) 已知一个数,求它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3) 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1 仓库里有一批化肥,用去720千克,剩下6480千克,用去的与剩下的各占原重量的百分之几?

解 (1)用去的占 720÷(7206480)=10%

2)剩下的占 6480÷(7206480)=90%

答:用去了10%,剩下90%

2 红旗化工厂有男职工420人,女职工525人,男职工人数比女职工少百分之几? 解 本题中女职工人数为标准量,男职工比女职工少的人数是比较量所以 (525420)÷5250.220%

或者 1420÷5250.220%

答:男职工人数比女职工少20%

3 红旗化工厂有男职工420人,女职工525人,女职工比男职工人数多百分之几? 解 本题中以男职工人数为标准量,女职工比男职工多的人数为比较量,因此

525420)÷4200.2525%

或者 525÷42010.2525%

答:女职工人数比男职工多25%

4 红旗化工厂有男职工420人,有女职工525人,男、女职工各占全厂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几?

解 (1)男职工占 420÷(420525)=0.44444.4%

2)女职工占 525÷(420525)=0.55655.6%

答:男职工占全厂职工总数的44.4%,女职工占55.6%

5 百分数又叫百分率,百分率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很广泛,常见的百分率有:

增长率=增长数÷原来基数×100%

合格率=合格产品数÷产品总数×100%

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出勤率=实际出勤天数÷应出勤天数×100%

缺席率=缺席人数÷实有总人数×100%

发芽率=发芽种子数÷试验种子总数×100%

成活率=成活棵数÷种植总棵数×100%

出粉率=面粉重量÷小麦重量×100%

出油率=油的重量÷油料重量×100%

废品率=废品数量÷全部产品数量×100%

命中率=命中次数÷总次数×100%

烘干率=烘干后重量÷烘前重量×100%

及格率=及格人数÷参加考试人数×100%

 

19 “牛吃草”问题

【含义】 “牛吃草”问题是大科学家牛顿提出的问题,也叫“牛顿问题”。这类问题的特点在于要考虑草边吃边长这个因素。

【数量关系】 草总量=原有草量+草每天生长量×天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求出草每天的生长量。

 

1 一块草地,10头牛20天可以把草吃完,15头牛10天可以把草吃完。问多少头牛5天可以把草吃完?

解 草是均匀生长的,所以,草总量=原有草量+草每天生长量×天数。求“多少头牛5天可以把草吃完”,就是说5 天内的草总量要5 天吃完的话,得有多少头牛? 设每头牛每天吃草量为1,按以下步骤解答:

1)求草每天的生长量

因为,一方面20天内的草总量就是10头牛20天所吃的草,即(1×10×20);另一方面,20天内的草总量又等于原有草量加上20天内的生长量,所以

1×10×20=原有草量+20天内生长量

同理 1×15×10=原有草量+10天内生长量

由此可知 (2010)天内草的生长量为

1×10×201×15×1050

因此,草每天的生长量为 50÷(2010)=5

2)求原有草量

原有草量=10天内总草量-10内生长量=1×15×105×10100

3)求5 天内草总量

5 天内草总量=原有草量+5天内生长量=1005×5125

4)求多少头牛5 天吃完草

因为每头牛每天吃草量为1,所以每头牛5天吃草量为5

因此5天吃完草需要牛的头数 125÷525(头)

答:需要5头牛5天可以把草吃完。

2 一只船有一个漏洞,水以均匀速度进入船内,发现漏洞时已经进了一些水。如果有12个人淘水,3小时可以淘完;如果只有5人淘水,要10小时才能淘完。求17人几小时可以淘完?

解 这是一道变相的“牛吃草”问题。与上题不同的是,最后一问给出了人数(相当于“牛数”),求时间。设每人每小时淘水量为1,按以下步骤计算:

1)求每小时进水量

因为,3小时内的总水量=1×12×3=原有水量+3小时进水量

10小时内的总水量=1×5×10=原有水量+10小时进水量

所以,(103)小时内的进水量为 1×5×101×12×314

因此,每小时的进水量为 14÷(103)=2

2)求淘水前原有水量

原有水量=1×12×33小时进水量=362×330

3)求17人几小时淘完

17人每小时淘水量为17,因为每小时漏进水为2,所以实际上船中每小时减少的水量为(172),所以17人淘完水的时间是

30÷(172)=2(小时)

答:172小时可以淘完水。

 

20 鸡兔同笼问题

【含义】 这是古典的算术问题。已知笼子里鸡、兔共有多少只和多少只脚,求鸡、兔各有多少只的问题,叫做第一鸡兔同笼问题。已知鸡兔的总数和鸡脚与兔脚的差,求鸡、兔各是多少的问题叫做第二鸡兔同笼问题。

【数量关系】第一鸡兔同笼问题:

假设全都是鸡,则有

兔数=(实际脚数-2×鸡兔总数)÷(42

假设全都是兔,则有

鸡数=(4×鸡兔总数-实际脚数)÷(42

第二鸡兔同笼问题:

假设全都是鸡,则有

兔数=(2×鸡兔总数-鸡与兔脚之差)÷(42

假设全都是兔,则有

鸡数=(4×鸡兔总数+鸡与兔脚之差)÷(42

【解题思路和方法】 解答此类题目一般都用假设法,可以先假设都是鸡,也可以假设都是兔。如果先假设都是鸡,然后以兔换鸡;如果先假设都是兔,然后以鸡换兔。这类问题也叫置换问题。通过先假设,再置换,使问题得到解决。

1 长毛兔子芦花鸡,鸡兔圈在一笼里。数数头有三十五,脚数共有九十四。请你仔细算一算,多少兔子多少鸡?

解 假设35只全为兔,则

鸡数=(4×3594)÷(42)=23(只)

兔数=352312(只)

也可以先假设35只全为鸡,则

兔数=(942×35)÷(42)=12(只)

鸡数=351223(只)

答:有鸡23只,有兔12只。

2 2亩菠菜要施肥1千克,5亩白菜要施肥3千克,两种菜共16亩,施肥9千克,求白菜有多少亩?

解 此题实际上是改头换面的“鸡兔同笼”问题。“每亩菠菜施肥(1÷2)千克”与“每只鸡有两个脚”相对应,“每亩白菜施肥(3÷5)千克”与“每只兔有4只脚”相对应,“16亩”与“鸡兔总数”相对应,“9千克”与“鸡兔总脚数”相对应。假设16亩全都是菠菜,则有

白菜亩数=(91÷2×16)÷(3÷51÷2)=10(亩)

答:白菜地有10亩。

3 李老师用69元给学校买作业本和日记本共45本,作业本每本 3 .20元,日记本每本0.70元。问作业本和日记本各买了多少本?

解 此题可以变通为“鸡兔同笼”问题。假设45本全都是日记本,则有

作业本数=(690.70×45)÷(3.200.70)=15(本)

日记本数=451530(本)

答:作业本有15本,日记本有30本。

4 (第二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共有1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80只,问鸡与兔各多少只?

解 假设100只全都是鸡,则有

兔数=(2×10080)÷(42)=20(只)

鸡数=1002080(只)

答:有鸡80只,有兔20只。

5 100个馍100个和尚吃,大和尚一人吃3个馍,小和尚3人吃1个馍,问大小和尚各多少人?

解 假设全为大和尚,则共吃馍(3×100)个,比实际多吃(3×100100)个,这是因为把小和尚也算成了大和尚,因此我们在保证和尚总数100不变的情况下,以“小”换“大”,一个小和尚换掉一个大和尚可减少馍(31/3)个。因此,共有小和尚

3×100100)÷(31/3)=75(人)

共有大和尚 1007525(人)

答:共有大和尚25人,有小和尚75人。

 

21 方阵问题

【含义】 将若干人或物依一定条件排成正方形(简称方阵),根据已知条件求总人数或总物数,这类问题就叫做方阵问题。

【数量关系】 (1)方阵每边人数与四周人数的关系:

四周人数=(每边人数-1)×4

每边人数=四周人数÷41

2)方阵总人数的求法:

实心方阵:总人数=每边人数×每边人数

空心方阵:总人数=(外边人数)-(内边人数)

内边人数=外边人数-层数×2

3)若将空心方阵分成四个相等的矩形计算,则:

总人数=(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

【解题思路和方法】 方阵问题有实心与空心两种。实心方阵的求法是以每边的数自乘;空心方阵的变化较多,其解答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1 在育才小学的运动会上,进行体操表演的同学排成方阵,每行22人,参加体操表演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22×22484(人)

答:参加体操表演的同学一共有484人。

2 有一个3层中空方阵,最外边一层有10人,求全方阵的人数。

10-(103×2

84(人)

答:全方阵84人。

3 有一队学生,排成一个中空方阵,最外层人数是52人,最内层人数是28人,这队学生共多少人?

解 (1)中空方阵外层每边人数=52÷4114(人)

2)中空方阵内层每边人数=28÷416(人)

3)中空方阵的总人数=14×146×6160(人)

答:这队学生共160人。

4 一堆棋子,排列成正方形,多余4棋子,若正方形纵横两个方向各增加一层,则缺少9只棋子,问有棋子多少个?

解 (1)纵横方向各增加一层所需棋子数=4913(只)

2)纵横增加一层后正方形每边棋子数=(131)÷27(只)

3)原有棋子数=7×7940(只)

答:棋子有40只。

5 有一个三角形树林,顶点上有1棵树,以下每排的树都比前一排多1棵,最下面一排有5棵树。这个树林一共有多少棵树?

解 第一种方法: 1234515(棵)

第二种方法: (51)×5÷215(棵)

答:这个三角形树林一共有15棵树。

 

22 商品利润问题

【含义】 这是一种在生产经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包括成本、利润、利润率和亏损、亏损率等方面的问题。

【数量关系】 利润=售价-进货价

利润率=(售价-进货价)÷进货价×100%

售价=进货价×(1+利润率)

亏损=进货价-售价

亏损率=(进货价-售价)÷进货价×100%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1 某商品的平均价格在一月份上调了10%,到二月份又下调了10%,这种商品从原价到二月份的价格变动情况如何?

解 设这种商品的原价为1,则一月份售价为(110%),二月份的售价为(110%)×(110%),所以二月份售价比原价下降了

1-(110%)×(110%)=1%

答:二月份比原价下降了1%

2 某服装店因搬迁,店内商品八折销售。苗苗买了一件衣服用去52元,已知衣服原来按期望盈利30%定价,那么该店是亏本还是盈利?亏(盈)率是多少?

解 要知亏还是盈,得知实际售价52元比成本少多少或多多少元,进而需知成本。因为52元是原价的80%,所以原价为(52÷80%)元;又因为原价是按期望盈利30%定的,所以成本为 52÷80%÷(130%)=50(元)

可以看出该店是盈利的,盈利率为 (5250)÷504%

答:该店是盈利的,盈利率是4%

3 成本0.25元的作业本1200册,按期望获得40%的利润定价出售,当销售出80%后,剩下的作业本打折扣,结果获得的利润是预定的86%。问剩下的作业本出售时按定价打了多少折扣?

解 问题是要计算剩下的作业本每册实际售价是原定价的百分之几。从题意可知,每册的原定价是0.25×(140%),所以关键是求出剩下的每册的实际售价,为此要知道剩下的每册盈利多少元。剩下的作业本售出后的盈利额等于实际总盈利与先售出的80%的盈利额之差,即

0.25×1200×40%×86%0.25×1200×40%×80%7.20(元)

剩下的作业本每册盈利 7.20÷[1200×(180%)]=0.03(元)

又可知 (0.250.03)÷[0.25×(140%)]=80%

答:剩下的作业本是按原定价的八折出售的。

4 某种商品,甲店的进货价比乙店的进货价便宜10%,甲店按30%的利润定价,乙店按20%的利润定价,结果乙店的定价比甲店的定价贵6元,求乙店的定价。

解 设乙店的进货价为1,则甲店的进货价为 110%0.9

甲店定价为 0.9×(130%)=1.17

乙店定价为 1×(120%)=1.20

由此可得 乙店进货价为 6÷(1.201.17)=200(元)

乙店定价为 200×1.2240(元)

答:乙店的定价是240元。

 

23 存款利率问题

【含义】 把钱存入银行是有一定利息的,利息的多少,与本金、利率、存期这三个因素有关。利率一般有年利率和月利率两种。年利率是指存期一年本金所生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数;月利率是指存期一月所生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数。

【数量关系】 年(月)利率=利息÷本金÷存款年(月)数×100%

利息=本金×存款年(月)数×年(月)利率

本利和=本金+利息

=本金×[1+年(月)利率×存款年(月)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1 李大强存入银行1200元,月利率0.8%,到期后连本带利共取出1488元,求存款期多长。

解 因为存款期内的总利息是(14881200)元,

所以总利率为 (14881200)÷1200 又因为已知月利率,

所以存款月数为 (14881200)÷1200÷0.8%30(月)

答:李大强的存款期是30月即两年半。

2 银行定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二年期7.92%,三年期8.28%,五年期9%。如果甲乙二人同时各存入1万元,甲先存二年期,到期后连本带利改存三年期;乙直存五年期。五年后二人同时取出,那么,谁的收益多?多多少元?

解 甲的总利息

10000×7.92%×2+[10000×(17.92%×2)]×8.28%×3

158411584×8.28%×34461.47(元)

乙的总利息 10000×9%×54500(元)

45004461.4738.53(元)

答:乙的收益较多,乙比甲多38.53元。

 

24 溶液浓度问题

【含义】 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溶液浓度问题。这类问题研究的主要是溶剂(水或其它液体)、溶质、溶液、浓度这几个量的关系。例如,水是一种溶剂,被溶解的东西叫溶质,溶解后的混合物叫溶液。溶质的量在溶液的量中所占的百分数叫浓度,也叫百分比浓度。

【数量关系】 溶液=溶剂+溶质

浓度=溶质÷溶液×100%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糖与糖水重量的比值叫做糖水的浓度;盐与盐水的重量的比值叫做盐水的浓度。我们习惯上把糖、盐、叫做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把溶解这些物质的液体,如水、汽油等叫做溶剂。把溶质和溶剂混合成的液体,如糖水、盐水等叫做溶液。一些与浓度的有关的应用题,叫做浓度问题。
     
浓度问题有下面关系式:
     
浓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浓度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浓度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剂质量=溶液重量×(1–浓度)

1 爷爷有16%的糖水50克,(1)要把它稀释成10%的糖水,需加水多少克?(2)若要把它变成30%的糖水,需加糖多少克?

解 (1)需要加水多少克? 50×16%÷10%5030(克)

2)需要加糖多少克? 50×(116%)÷(130%)-50

10(克)

答:(1)需要加水30克,(2)需要加糖10克。

2 要把30%的糖水与15%的糖水混合,配成25%的糖水600克,需要30%15%的糖水各多少克?

解 假设全用30%的糖水溶液,那么含糖量就会多出

600×(30%25%)=30(克)

这是因为30%的糖水多用了。于是,我们设想在保证总重量600克不变的情况下,用15%的溶液来“换掉”一部分30%的溶液。这样,每“换掉”100克,就会减少糖 100×(30%15%)=15(克) 所以需要“换掉”30%的溶液(即“换上”15%的溶液) 100×(30÷15)=200(克)

由此可知,需要15%的溶液200克。

需要30%的溶液 600200400(克)

答:需要15%的糖水溶液200克,需要30%的糖水400克。

3 甲容器有浓度为12%的盐水500克,乙容器有500克水。把甲中盐水的一半倒入乙中,混合后再把乙中现有盐水的一半倒入甲中,混合后又把甲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乙中,使甲乙两容器中的盐水同样多。求最后乙中盐水的百分比浓度。

解 由条件知,倒了三次后,甲乙两容器中溶液重量相等,各为500克,因此,只要算出乙容器中最后的含盐量,便会知所求的浓度。下面列表推算: 

 

甲容器

乙容器

原 有

盐水500

500×12%60

500

第一次把甲中一半倒入乙中后

盐水500÷2250

60÷230

盐水500250750

30

第而次把乙中一半倒入甲中后

盐水250375625

301545

盐水750÷2375

30÷215

第三次使甲乙中

盐水同样多

盐水500

45936

盐水500

45361524

由以上推算可知,

乙容器中最后盐水的百分比浓度为 24÷5004.8%

答:乙容器中最后的百分比浓度是4.8%

    4、 浓度为25%的盐水120千克,要稀释成浓度为10%的盐水,应该怎样做?
     
加水稀释后,含盐量不变。所以要先求出含盐量,再根据含盐量求得稀释后盐水的重量,进而求得应加水多少克。
      120×25
÷10-120=180

    5、 浓度为70%的酒精溶液500克与浓度为50%酒精溶液300克,混合后所得到的酒精溶液的浓度是多少?
     
要求混合后的溶液浓度,需要知道混合后溶液的总重量及所含纯酒精的重量。
      (500×70
+300×50)÷(500+300)=62.5

    6、 有含盐8%的盐水40千克,要配制含盐20%的盐水100千克需加水和盐各多少千克?
     
根据要配制含盐20%的盐水100千克可求得新的盐水中盐和水的重量。
     
加盐多少千克:100×20-40×8=16.8千克

    7、 从装满100克浓度为80%的盐水杯中倒出40克盐水后,再倒入清水将倒满,搅拌后再倒出40克盐水,然后再倒入清水将杯倒满。这样重复三次后,杯中盐水的浓度是多少?
     
最后杯中盐水的的重量仍为100克,因此只需要求出最后盐水中含有多少盐,就可求得最后盐水的浓度。要求剩下的盐,需要求出三次倒出的盐水中含有多少盐,每次倒出的盐水虽然都是40克,但是由于浓度不同,所以含盐量不相同。
      1
、 原来杯中盐水含盐多少克?
      100×80
=80
      2
、 第一次倒出的盐水中含盐多少克?
      40×80
=32
      3
、 加满清水后,盐水浓度为多少?
      (80-32)÷100=48

      4
、 第二次倒出的盐水中含盐多少克?
      40×48
=19.2
      5
、 加满清水后,盐水浓度为多少?
     
80-32-19.2÷10028.8
      6
、 第三次倒出的盐水中含盐多少克?
      40×28.8
%=11.52
      7
、 加满清水后,盐水浓度为多少?
     
80-32-19.2-11.52÷10017.28

 

25 构图布数问题

【含义】 这是一种数学游戏,也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数学问题。所谓“构图”,就是设计出一种图形;所谓“布数”,就是把一定的数字填入图中。“构图布数”问题的关键是要符合所给的条件。

【数量关系】 根据不同题目的要求而定。

【解题思路和方法】 通常多从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和五角星等图形方面考虑。按照题意来构图布数,符合题目所给的条件。

 

1 十棵树苗子,要栽五行子,每行四棵子,请你想法子。

解 符合题目要求的图形应是一个五角星。

4×5÷210

因为五角星的5条边交叉重复,应减去一半。

2 九棵树苗子,要栽十行子,每行三棵子,请你想法子。

解 符合题目要求的图形是两个倒立交叉的等腰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的顶点在另一个三角形底边的中线上。

3 九棵树苗子,要栽三行子,每行四棵子,请你想法子。

解 符合题目要求的图形是一个三角形,每边栽4棵树,三个顶点上重复应减去,正好9棵。 4×339

4 12拆成17这七个数中三个不同数的和,有几种写法?请设计一种图形,填入这七个数,每个数只填一处,且每条线上三个数的和都等于12

解 共有五种写法,即 12147 12156 12237

12246 12345

在这五个算式中,4出现三次,其余的123567各出现两次,因此,4应位于三条线的交点处,其余数都位于两条线的交点处。据此,我们可以设计出以下三种图形:

 

26 幻方问题

【含义】 把n×n个自然数排在正方形的格子中,使各行、各列以及对角线上的各数之和都相等,这样的图叫做幻方。最简单的幻方是三级幻方。

【数量关系】 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相等,这个“和”叫做“幻和”。

三级幻方的幻和=45÷315

五级幻方的幻和=325÷565

【解题思路和方法】首先要确定每行、每列以及每条对角线上各数的和(即幻和),其次是确定正中间方格的数,然后再确定其它方格中的数。

 

1 123456789这九个数填入九个方格中,使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上三个数的和相等。

解 幻和的3倍正好等于这九个数的和,所以幻和为

123456789)÷345÷315

九个数在这八条线上反复出现构成幻和时,每个数用到的次数不全相同,最中心的那个数要用到四次(即出现在中行、中列、和两条对角线这四条线上),四角的四个数各用到三次,其余的四个数各用到两次。看来,用到四次的“中心数”地位重要,宜优先考虑。

设“中心数”为Χ,因为Χ出现在四条线上,而每条线上三个数之和等于15,所以 (123456789)+(41)Χ=15×4

453Χ=60 所以 Χ=5

接着用奇偶分析法寻找其余四个偶数的位置,它们

2

7

6

9

5

1

4

3

8

分别在四个角,再确定其余四个奇数的位置,它们分别在中行、中列,进一步尝试,容易得到正确的结果。

2 2345678910这九个数填到九个方格中,使每行、每列、以及对角线上的各数之和都相等。

解 只有三行,三行用完了所给的9个数,所以每行三数之和为

2345678910)÷318

假设符合要求的数都已经填好,那么三行、三列、两条对角线共8行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18,我们看18能写成哪三个数之和:

最大数是101810621053

最大数是9 18972963954

最大数是8 18873864

最大数是7 18765 刚好写成8个算式。

首先确定正中间方格的数。第二横行、第二竖行、两个斜行都用到正中间方格的数,共用了四次。观察上述8个算式,只有6被用了4次,所以正中间方格中应填6

9

2

7

4

6

8

5

    10

3

 

然后确定四个角的数。四个角的数都用了三次,而上述8个算式中只有9753被用了三次,所以9753应填在四个角上。但还应兼顾两条对角线上三个数的和都为18

最后确定其它方格中的数。如图。

 

27 抽屉原则问题

【含义】 把3只苹果放进两个抽屉中,会出现哪些结果呢?要么把2只苹果放进一个抽屉,剩下的一个放进另一个抽屉;要么把3只苹果都放进同一个抽屉中。这两种情况可用一句话表示: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了2只或2只以上的苹果。这就是数学中的抽屉原则问题。

【数量关系】 基本的抽屉原则是:如果把n1个物体(也叫元素)放到n个抽屉中,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中放着2个或更多的物体(元素)。

抽屉原则可以推广为:如果有m个抽屉,有k×mr0rm)个元素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中要放(k1)个或更多的元素。

通俗地说,如果元素的个数是抽屉个数的k倍多一些,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要放(k1)个或更多的元素。

【解题思路和方法】 (1)改造抽屉,指出元素;

2)把元素放入(或取出)抽屉;

3)说明理由,得出结论。

 

1 育才小学有3671999年出生的学生,那么其中至少有几个学生的生日是同

一天的?

解 由于1999年是润年,全年共有366天,可以看作366个“抽屉”,把3671999年出生的学生看作367个“元素”。367个“元素”放进366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中放有2个或更多的“元素”。

这说明至少有2个学生的生日是同一天的。

2 据说人的头发不超过20万跟,如果陕西省有3645万人,根据这些数据,你知道陕西省至少有多少人头发根数一样多吗?

解 人的头发不超过20万根,可看作20万个“抽屉”,3645万人可看作3645万个“元素”,把3645万个“元素”放到20万个“抽屉”中,得到

3645÷20182……5 根据抽屉原则的推广规律,可知k1183

答:陕西省至少有183人的头发根数一样多。

3 一个袋子里有一些球,这些球仅只有颜色不同。其中红球10个,白球9个,黄球8个,蓝球2个。某人闭着眼睛从中取出若干个,试问他至少要取多少个球,才能保证至少有4个球颜色相同?

解 把四种颜色的球的总数(3332)=11 看作11个“抽屉”,那么,至少要取(111)个球才能保证至少有4个球的颜色相同。

答;他至少要取12个球才能保证至少有4个球的颜色相同。

 

28 公约公倍问题

【含义】 需要用公约数、公倍数来解答的应用题叫做公约数、公倍数问题。

【数量关系】 绝大多数要用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来解答。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确定题目中要用最大公约数或者最小公倍数,再求出答案。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最常用的是“短除法”。

 

1 一张硬纸板长60厘米,宽56厘米,现在需要把它剪成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最大的正方形,不许有剩余。问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解 硬纸板的长和宽的最大公约数就是所求的边长。

6056的最大公约数是4

答: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

2 甲、乙、丙三辆汽车在环形马路上同向行驶,甲车行一周要36分钟,乙车行一周要30分钟,丙车行一周要48分钟,三辆汽车同时从同一个起点出发,问至少要多少时间这三辆汽车才能同时又在起点相遇?

解 要求多少时间才能在同一起点相遇,这个时间必定同时是363048的倍数。因为问至少要多少时间,所以应是363048的最小公倍数。 363048的最小公倍数是720

答:至少要720分钟(即12小时)这三辆汽车才能同时又在起点相遇。

3 一个四边形广场,边长分别为60米,72米,96米,84米,现要在四角和四边植树,若四边上每两棵树间距相等,至少要植多少棵树?

解 相邻两树的间距应是60729684的公约数,要使植树的棵数尽量少,须使相邻两树的间距尽量大,那么这个相等的间距应是60729684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12

所以,至少应植树 (60729684)÷1226(棵)

答:至少要植26棵树。

4 一盒围棋子,44个地数多1个,55个地数多1个,66个地数还多1个。又知棋子总数在150200之间,求棋子总数。

解 如果从总数中取出1个,余下的总数便是456的公倍数。因为456的最小公倍数是60,又知棋子总数在150200之间,所以这个总数为

60×31181(个)

答:棋子的总数是181个。

    5 有三根铁丝,一佷长18米,一根长24米,一根长30米。现在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每段最长可以有几米?一共可以截成多少段?
     
截成的小段一定是182430的最大公约数。先求这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再求一共可以截成多少段。
     
182430)=6
     
18+24+30÷612

    6 一张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36厘米,要把它截成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并使它们的面积尽可能大,截完后又正好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厘米?能截多少正方形?
     
要使截成的正方形面积尽可能大,也就是说,正方形的边长要尽可能大,截完后又正好没有剩余,这样正方形边长一定是6036的最大公约数。
     
3660)=12
     
60÷12×36÷12)=15

    7 96朵红玫瑰花和72朵白玫瑰花做花束。如每个花束里的红玫瑰花的朵数相同,白玫瑰花的朵数也相同,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花束?每个花束里至少要有几朵花?
     
要把96朵红玫瑰花和72朵白玫瑰花做花束,每束花里的红白花朵数同样多,那么做成花束的的个数一定是9672的公约数,又要求花束的个数要最多,所以花束的个数应是9672的最大公约数>
      1
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花束
     
9672)=24
      2
每个花束里有几朵红玫瑰花
      96÷24
4
      3
每个花束里有几朵白玫瑰花
      72÷24
3
      4
每个花束里最少有几朵花
      4+3
7

    8 公共汽车站有三路汽车通往不同的地方。第一路车每隔5分钟发车一次,第二路车每隔10分钟发车一次,第三路车每隔6分钟发车一次。三路汽车在同一时间发车以后,最少过多少分钟再同时发车?
     
这个时间一定是5的倍数、10的倍数、6的倍数,也就是说是5106的公倍数,最少多少时间,那么,一定是5106的最小公倍数。
     
5106]=30

    9、某厂加工一种零件要经过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每个工人每小时可完成3个;第二道工序每个工人每小时可完12个;第三道工序每个工人每小时可完成5个。要使流水线能正常生产,各道工序每小时至少安适几个工人最合理?
     
安排每道工序人力时,应使每道工序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同样多的零件个数。这个零件个数一定是每道工序每人每小时完成零件个数的公倍数。至少安排的人数,一定是每道工序每人每小时完成零件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
在相同的时间内,每道工序完成相等的零件个数至少是多少?
     
3125]=60
      2
第一道工序应安排多少人
      60÷3
20
      3
第二道工序应安排多少人
      60÷12
5
      4
第三道工序应安排多少人
      60÷5
12

    10、有一批机器零件。每12个放一盒,就多出11个;每18个放一盒,就少1个;每15个放一盒,就有7盒各多2个。这些零件总数在300400之间。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12个放一盒,就多出11个,就是说,这批零件的个数被12除少1个;每18个放一盒,就少1个,就是说,这批零件的个数被18除少1;每15个放一盒,就有7盒各多2个,多了2×714个,应是少1个。也就是说,这批零件的个数被15除也少1个。
     
如果这批零件的个数增加1,恰好是121815的公倍数。
      1
刚好能12个、18个或15个放一盒的零件最少是多少个
     
121815]=180
      2
300400之间的180的倍数是多少
      180×2
360
      3
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360-1
359

    11 一个数除1934,除10899。这个数最大是多少?
     
这个数除(193-4),没有余数,这个数除(1089-9)没有余数。这个数一定是(193-4)和(1089-9)的公约数。要求这个数最大,那么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193-4
189
      1089-9
1080
     
1891080)=27
   
12 公路上一排电线杆,共25根。每相邻两根间的距离原来都是45米,现在要改成60米,可以有几根不需要移动?
     
不需要移动的电线杆,一定既是45的倍数又是60的倍数。要先求4560的最小公倍数和这条公路的全长,再求可以有几根不需要移动。
      1
从第一根起至少相隔多少米的一根电线杆不需移动?
     
4560]=180
      2
全路长多少米?
      45×
25-1)=1080
      3
可以有几根不需要移动?
      1080÷180+1
7

 

29 最值问题2009-12-31 11:15

【含义】 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既要讲求效率,又要节约能源,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这类应用题叫做最值问题。

【数量关系】 一般是求最大值或最小值。

【解题思路和方法】 按照题目的要求,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

 

1 在火炉上烤饼,饼的两面都要烤,每烤一面需要3分钟,炉上只能同时放两块饼,现在需要烤三块饼,最少需要多少分钟?

解 先将两块饼同时放上烤,3分钟后都熟了一面,这时将第一块饼取出,放入第三块饼,翻过第二块饼。再过3分钟取出熟了的第二块饼,翻过第三块饼,又放入第一块饼烤另一面,再烤3分钟即可。这样做,用的时间最少,为9分钟。

答:最少需要9分钟。

2 在一条公路上有五个卸煤场,每相邻两个之间的距离都是10千米,已知1号煤场存煤100吨,2号煤场存煤200吨,5号煤场存煤400吨,其余两个煤场是空的。现在要把所有的煤集中到一个煤场里,每吨煤运1千米花费1元,集中到几号煤场花费最少?

解 我们采用尝试比较的方法来解答。

集中到1号场总费用为 1×200×101×400×4018000(元)

集中到2号场总费用为 1×100×101×400×3013000(元)

集中到3号场总费用为 1×100×201×200×101×400×1012000(元)

集中到4号场总费用为 1×100×301×200×201×400×1011000(元)

集中到5号场总费用为 1×100×401×200×3010000(元)

经过比较,显然,集中到5号煤场费用最少。

答:集中到5号煤场费用最少。 

 

重庆

武汉

北京

800

400

上海

500

300

3 北京和上海同时制成计算机若干台,北京可调运外地10台,上海可调运外地4台。现决定给重庆调运8台,给武汉调运6台,

若每台运费如右表,问如何调运才使运费最省?

解 北京调运到重庆的运费最高,因此,北京

往重庆应尽量少调运。这样,把上海的4台全都调

往重庆,再从北京调往重庆4台,调往武汉6台,运费就会最少,其数额为

500×4800×4400×67600(元)

答:上海调往重庆4台,北京调往武汉6台,调往重庆4台,这样运费最少。

 

30 列方程问题

【含义】 把应用题中的未知数用字母Χ代替,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通过解这个方程而得到应用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就叫做列方程解应用题。

【数量关系】 方程的等号两边数量相等。

【解题思路和方法】 可以概括为“审、设、列、解、验、答”六字法。

1)审:认真审题,弄清应用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2)设:把应用题中的未知数设为Χ。

3)列;根据所设的未知数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按照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

6)答:回答题目所问,也就是写出答问的话。

同学们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一般只写出四项内容,即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答语。设未知数时要在Χ后面写上单位名称,在方程中已知数和未知数都不带单位名称,求出的Χ值也不带单位名称,在答语中要写出单位名称。检验的过程不必写出,但必须检验。

 

1 甲乙两班共90人,甲班比乙班人数的2倍少30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解 第一种方法:设乙班有Χ人,则甲班有(90-Χ)人。

找等量关系:甲班人数=乙班人数×230人。

列方程: 90-Χ=2Χ-30

解方程得 Χ=40 从而知 90-Χ=50

第二种方法:设乙班有Χ人,则甲班有(2Χ-30)人。

列方程 (2Χ-30)+Χ=90

解方程得 Χ=40 从而得知 2Χ-3050

答:甲班有50人,乙班有40人。

2 鸡兔35只,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兔?多少鸡?

解 第一种方法:设兔为Χ只,则鸡为(35-Χ)只,兔的脚数为4Χ个,鸡的脚数为235-Χ)个。根据等量关系“兔脚数+鸡脚数=94”可列出方程 4Χ+235-Χ)=94 解方程得 Χ=12 35-Χ=23

第二种方法:可按“鸡兔同笼”问题来解答。假设全都是鸡,

则有 兔数=(实际脚数-2×鸡兔总数)÷(42

所以 兔数=(942×35)÷(42)=12(只)

鸡数=351223(只)

答:鸡是23只,兔是12只。

3 仓库里有化肥940袋,两辆汽车4次可以运完,已知甲汽车每次运125袋,乙汽车每次运多少袋?

解 第一种方法:求出甲乙两车一次共可运的袋数,再减去甲车一次运的袋数,即是所求。 940÷4125110(袋)

第二种方法:从总量里减去甲汽车4次运的袋数,即为乙汽车共运的袋数,再除以4,即是所求。 (940125×4)÷4110(袋)

第三种方法:设乙汽车每次运Χ袋,可列出方程 940÷4-Χ=125

解方程得 Χ=110

第四种方法:设乙汽车每次运Χ袋,依题意得

125+Χ)×4940 解方程得 Χ=110

答:乙汽车每次运110袋。

 

差额平分问题

已知大小不相等的两部分,移多补少使两部分同样多的应用题,叫做差额平分问题。
 
通常的解答方法是:先求出两部分数量的差(差额),再将其差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一份,使两部分相等。

    1 有甲乙两个书架。甲书架上有书940本,乙书架上有书1280本。要使两书架上书的本数相等,应从乙书架取多少本书放入甲书架?
     
解:先求出乙书架上的书比甲书架多多少本。再把差额平分成两份。
      (1280-940)÷2=170

    2 一班有学生52人,调6人到二班,两个班的学生人数相等。二班原来有学生多少人?
     
解:由6人到二班,两个班的学生人数相等,可知,原来一班比二班多6×2=12人。由此求得二班原有人数。
      52-6×2=40

    3 甲仓有大米1584袋,乙仓有大米858袋,每天从甲仓运33袋到乙仓,几天后两仓的大米袋数相等?
     
解:要求要运多少天,先要求甲仓总共要运多少大米到乙仓,再求每天运33袋,要运多少天>
      (1584-858)÷2÷33=11

    4 甲乙丙三个组各拿出相等的钱去习同样的数学书。分配时,甲组要22本,乙组要23本,丙组要30本。因此,丙组还给甲组13.5元,丙组还要还给乙组多少元?
     
解:先要求平均时,各组应分得多少本,甲组少分了多少本,乙组少分了多少本。每本多少元,然后再求丙组还要给乙组多少元。
     
平均分时,各组应得多少本:(22+23+30)÷3=25
     
甲少分了多少本:25-22=3
     
乙少分了多少本:25-23=2
     
每本多少元: 13.5÷3=4.5
     
丙组还应给乙组多少元:4.5×2=9

    5、甲乙丙三校合买一批树苗。分配时,甲校比乙丙两校多分60棵,因此,甲校还给乙、丙两校各160元。每棵树苗多少元?
     
解:乙丙两校各少分了多少棵:60÷3=20
          
每棵树苗多少元:160÷20=8

    6 甲仓有粮食100吨,乙仓有粮食20吨。从甲仓调多少吨粮食到乙仓,乙仓的粮食是甲仓的2倍?
     
解:要求从甲仓调多少吨粮食到乙仓,乙仓的粮食是甲仓的2,需要知道调粮后甲仓有多少吨
     
两仓一共有存粮多少吨,乙仓是甲仓的2倍,根据和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可求得调粮后甲仓有粮多少吨?再求要调出粮食多少吨。
     
两仓共有粮食多少吨:100+20=120
     
调粮后甲仓有粮多少吨:120÷(2+1)=40
     
甲仓要调出多少吨到乙仓:100-40=60
     
列综合算式:100-(100+20) ÷(2+1) =60

连续数应用题

顺次差1 的几个整数叫做连续数。
     
顺次差2的几个偶数叫做连续偶数。
     
顺次差2的几个奇数叫做连续奇数。
     
已知几个连续数的和,求这几个连续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连续数问题。
     
连续数的每一个数叫一项。最前面的项叫首项,最后面的项叫末项,转眼间的项叫中项。各个项数的和叫总和。
     
它的计算方法是:
      {
1+2+3+……+(项数–1)项数=最小项(首项)
      {
+1+2+3+……+(项数–1)项数=最大项(末项)
     
总和÷项数=中间项(中项)
      (
首项+末项项数÷2=总和

    1 7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84,这7个数各是多少?
     
可以先求最大数,也可以先求最小数,还可以先求中间数。
     
解法一:先求最大数:
     
84+1+2+3+4+5+6÷715
     
连续的各数是:9101112131415
     
解法二:(84123456÷79
     
连续的各数是:9101112131415
     
解法三:当连续数的个数是奇数时,一般可以先求中间数。
      84÷7
12
     
连续的各数是:9101112131415

    2 6个连续偶数的和是150,这6个偶数各是多少?
     
解法一:先求最大数:(150+2+4+6+8+10÷630
      6
个连续偶数是:202224262830
     
解法二:先求最小数(150-2-4-6-8-10)=20
      6
个连续偶数是:202224262830

    3 有七个连续奇数,第七个数是第二个数的3倍。求各数。
     
第七个数比第二个数大7-2)=10,第七个数是第二个数的3倍,根据差倍应用题的计算方法,就可先求得第二个数。
     
7-2)]÷3-1]=5
     
七个连续奇数是:3579111315

    4 有七张电影票,座号是连续的单号。其座号的和是49,这些票各是多少号?
     
解法一:先求最大号:
     
49+2+4+6+8+10+12÷713
     
七个连续的单号是:135791113
     
解法二:先求最小号
     
解法三先求中间号:(略)

平均数应用题

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在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征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最后所求的相等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
     
计算方法: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1:东方小学六年级同学分两个组修补图书。第一组28人,平均每人修补图书15本;第二组22人,一共修补图书280本。全班平均每人修补图书多少本?
     
要求全班平均每人修补图书多少本,需要知道全班修补图书的总本数和全班的总人数。
      (15×28+280)÷(28+22)=14

    2:有水果糖5千克,每千克2.4元;奶糖4千克,每千克3.2元;软糖11千克,每千克4.2元。将这些糖混合成什锦糖。这种糖每千克多少元?
     
要求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要先出这几种糖的总价和总重量最后求得平均数,即每千克什锦糖的价钱。
      (2.4×5+3.2×4+4.2×11)÷(5+4+11)=3.55

    3、要挖一条长1455米的水渠,已经挖了3天,平均每天挖285米,余下的每天挖300米。这条水渠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已知水渠的总长度,平均每天挖多少米,就要先求出一共挖了多少天。
      1455÷(3+(1455-285×3)÷300)=291

    4、小华的期中考试成绩在外语成绩宣布前,他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是90分。外语成绩宣布后,他的平均分数下降了2分。小华外语成绩是多少分?
     
解法一:先求出四门功课的总分,再求出一门功课的的总分,然后求得外语成绩。
      (90–2)×5–90×4=80

    5、甲乙丙三人在银行存款,丙的存款是甲乙两人存款的平均数的1.5倍,甲乙两人存款的和是2400元。甲乙丙三人平均每人存款多少元?
     
要求甲乙丙三人平均每人存款多少元,先要求得三人存款的总数。
      (2400÷2×1.5+2400)÷3=1400

    6、甲种酒每千克30元,乙种酒每千克24元。现在把甲种酒13千克与乙种酒8千克混合卖出,当剩余1千克时正好获得成本,每千克混合酒售价多少元?
     
要求每千克混合酒售价多少元,要先求得两种酒的总价钱和两种酒的总千克数。因为当剩余1千克时正好获得成本,所以在总千克数中要减去1千克。
      (30×13+24×8)÷(13+8–1)=29.1

    7、甲乙丙三人各拿出相等的钱去买同样的图书。分配时,甲要22本,乙要23本,丙要30本。因此,丙还给甲13.5元,丙还要还给乙多少元?
     
先求买来图书如果平均分,每人应得多少本,甲少得了多少本,从而求得每本图书多少元。
      1
平均分,每人应得多少本
      (22+23+30)÷3=25

      2
甲少得了多少本
      25–22=3

      3
乙少得了多少本
      25–23=2

      4
每本图书多少元
      13.5÷3=4.5

      5
丙应还给乙多少元
      4.5×2=9

      13.5÷
(22+23+30)÷3–22×(22+23+30)÷3–23=9

    8、小荣家住山南,小方家住山北。山南的山路长269米,山北的路长370米。小荣从家里出发去小方家,上坡时每分钟走16米,下坡时每分钟走24米。求小荣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在同样的路程中,由于是下坡的不同,去时的上坡,返回时变成了下坡;去时的下坡,回来时成了上坡,因此,所用的时间也不同。要求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需要先求得往返的总路程和总时间。
      1
、往返的总路程
      (260+370)×2=1260

      2
、往返的总时间
      (260+370) ÷16+(260+370)÷24=65.625

      3
、往返平均速度
      1260÷65.625=19.2

      (260+370)×2÷
(260+370) ÷16+(260+370)÷24=19.2

    9、草帽厂有两个草帽生产车间,上个月两个车间平均每人生产草帽185顶。已知第一车间有25人,平均每人生产203顶;第二车间平均每人生产草帽170顶,第二车间有多少人?
     
解法一:
     
可以用移多补少获得平均数的思路来思考。
     
第一车间平均每人生产数比两个车间平均每人平均数多几顶?203–185=18顶;第一车间有25人,共比按两车间平均生产数计算多多少顶?18×25=450。将这450顶补给第二车间,使得第二车间平均每人生产数达到两个车间的总平均数。
      6
第一车间平均每人生产数比两个车间平均顶数多几顶?
      203–185=18

      7
第一车间共比按两车间平均数逆运算,多生产多少顶?
      18×25=450

      8
第二车间平均每人生产数比两个车间平均顶数少几顶?
      185–170=15

      9
第二车间有多少人、
      450÷15=30

      (203–185) ×25÷(185–170) =30

重叠应用题    

我们知道,求两个数的和,只要直接相加就可得到结果。但是在有的情况下,却不能直接相加,它关系到重叠部分的数量关系的问题,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重叠问题
     
解答重叠问题的关键是要结合图形。在计算一个问题时,可以把总量分成几个分量来计算,先把每个分量加起来,然后再减去重叠计算的部分。

    1、 同学们去采集标本。采集昆虫标本的有32人,采集花草标本的有25人,两种标本都采集的有16人。去采集标本的共有多少人?
     
要求去采集标本的总人数,不能用32人和25人相加得到。在32人中包含有16人,在25人中也包含有16人。重复包含的16人加了两次。所以,还要减去重复计算的16人。
      32+25-16
41

    2、 某班36个同学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答对第一题的有25人,答对第二题的有23人,两题都对的有15人。问有几个同学两题都不对?

      要求有几个同学两题都不对,先要求做对其中一题的有几人。
      1
、 做对其中一题的有几人
      25+23-15
33
      2
、 有几人两题都不对
      36-33
3

    3、 一个班有学生45人,参加体育队的有32人,参加文艺队的有27人,每人至少参加一个队。 问这个班两队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32+27
59人,总数超过了全班人数。因为有一部分同学参加了两队。所以只要在总数中减去全班的人数,就是两队都参加的人数
      32
274514

    4、 某班数学、英语期中考试的成绩如下:英语得100分的有12人,数学得100分的有10人,两门功课都得100分的有3人,两门功课都未得100分的有26人。这个班有学生多少人?
     
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两门功课都得100分的有3人,在10人中计算了一次,在12人中又计算了一次。
      26+
10+12-3)=45

    5、 某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35人会游泳,38人会骑自行车,40人会溜冰,46人会打乒乓球。问四项活动都会的人数至少有多少人?
     
要求四项活动都会的人数至少有多少人,首先要求出有一个项目不会的至多有多少人,然后从总人数中减去它。
      1
、 不会游泳的有多少人?
      50-35
15
      2
、 不会骑自行车的有多少人?
      50-38
12
      3
、 不会溜冰的有多少人?
      50-40
10
      4
、 不会打乒乓球的有多少人?
      50-46
4
      5
、 有一个项目不会的至多有多少人?
      15+12+10+4
41
      6
、 四个项目都会的至少有多少人?
      50-41
9

    6、有三个面积都是60平方厘米的圆,两两相交的面积分别为91315平方厘米。三个圆相交部分的面积为5平方厘米。总体图形盖住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先求得三个圆面积的和,再减去两两相交的重叠部分。这样三个圆相交部分的面积多减了一次,要加上它。
      6×3-9-13-15+5
148平方厘米

    7、 在26名同学中会打乒乓球的有13人,会打网球的有12人,会打羽毛球的有9人,既会打乒乓球又会打羽毛球的有2人,既会打羽毛球又会打网球的有3人。但没有人这三种球都会打,也没有人这三种球都不会打。有多少人既会打乒乓球又会打网球?
     
设既会打乒乓球又会打网球的有X人。
     
由图可知,只会打乒乓球的有(11-X)人;只会打网球的有(9-X)人;只会打羽毛球的有4人。一共有26人。由此可以列出方程。
      11-X+9-X+4+X+2+3
26
      X
3

韩信点兵问题

汉朝大将韩信善于用兵。据说韩信每当部队集合,他只要求部下士兵作1~31~51~7报数后,报告一下特各次的余数,便可知道出操公倍数和缺额。
     
这个问题及其解法,大世界数学史上颇负盛名,中外数学家都称之为孙子定理中国剩余定理
     
这类问题的解题依据是:
      1
、 如果被除数增加(或减少)除数的若干倍,除数不变,那么余数不变。    例如:
      20÷3=6……2
      (20-3×5)÷3=21……2
      (20+3×15)÷3=1……2
      2
、 如果被除数扩大(缩小)若干倍,除数不变,那么余数也扩大(缩小)同样的倍数。    例如:
      20÷9=2……2
      (20×3)÷9=6……6
      (20÷2)÷9=1……1

    1、 一个数除以32,除以53,除以72。求适合这些条件的最小的数。
  
解:求出能被57整除,而被3除余1的数,并把这个数乘以2  70×2=140
     
求出能被37整除,而被5除余1的数,并把这个数乘以3
21×3=63
     
求出能被53整除,而被7除余1的数,并把这个数乘以2
15×2=30
     
求得上面三个数的和
   140+63+30=233
     
357的最小公倍数 [357
=105
     
如果和大于最小公倍数,要从和里减去最小公倍数的若干倍

      233–105×2=23

    2、 一个数除以32,除以52,除以74,求适合这些条件的最小的数。
     
解法一:
      70×2+21×2+15×4=242
     
357=105
      242–105×2=32
     
解法二、

      35+21×2+15×4=137
     
357=105
      137–105=32

    3、 一个数除以53,除以64,除以71,求适合这些条件的最小的数。
     
解:因为[67=42,而42÷52,根据第二个依据,42×4÷5应余8(2×4),实际余3,所以取42×4=168
     
因为[75=35,而35÷65,则取
35×2=70
     
56=30,30÷72,则取
30×4=120
     
567、]
=210
       168+70+120–210=148

    4、 我国古代算书上有一道韩信点兵的算题:卫兵一队列成五行纵队,末行一人;列成六行纵队末行五人;列成七行纵队,末行四人;列成十一行纵队,末行十人。求兵数。
      1
、[6711=462
      462÷5
2
      462×3÷5
1
     
462×3=1386
      2
、[7115
=385
      385÷6
5
      385×5÷6
5
     
385×5=1925
      3
、[1156
=330
      330÷7
1
      220×4÷7
4
     
330×4=1320
      4
、[567
=210
      210÷11
1
      210×10÷11
10
     
210×10=2100
      5
、求四个数的和

      1386+1925+1320+2100=6731
      6
、[56711=2310
      7
6731–2310×2=21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