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与水的凝聚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6-20

水与水的凝聚

——写在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工地上

马新朝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20日   14 版)

建设者们

 

    再不要说,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奇迹,奇迹就在这里;

 

    再不要说,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伟大,伟大就在这里;

 

    再不要说,我们这个时代缺少钢铁,钢铁就在这里;

 

    再不要说,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精神,精神就在这里。

 

    这里,这里啊,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1400多公里的建设工地呀,每一寸,每一尺,都在种植奇迹。从湖北、到河南、到河北、到天津、到北京,处处灯火通明,火花四溅,机声隆隆,哨音阵阵。

 

    这里,这里啊,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10万建设者,10万劳动大军,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10万劳动大军,分开来每个人都是一股细小的微风,合起来就成为惊天动地12级台风;10万劳动大军,分开来每个人都是一粒细小的沙子,合起来就能堆成高山;10万劳动大军,分开来每个人都很普通平凡,合起来就能创造出人间的奇迹。

 

    建设者阵建国,一个黑黑的中年人,当我见到他时,他说,我很忙,没有时间接受采访。是的,他很忙,此时,嗓音沙哑,正发着高烧,却没有时间去看医生。他很忙,没有时间回家照顾年迈多病的父亲,就把老父亲带在身边照看。看到这里,我流泪了,呼吁天下有闲之人,借一点时间给他。

 

    建设者张伟东,一个孤独的年轻人,当我见到他时,他说,他很忙,没有时间接受采访。是的,他很忙,四年来,为了赶工期,三次推迟婚期。最后,他心爱的姑娘只好含泪离他而去。说到这里,这位硬汉子忽然流泪了,我呼吁天下有爱心的姑娘们,借一点爱给他。

 

    是的,10万建设者,披星戴月,顶风冒雨,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只争朝夕,忘我地劳动着。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者,新时代希望的传承者。

 

    南水北调工程,这项千秋大业,就在这些普通的劳动者手上完成。1400多公里的绿色长廊,是他们集体的雕像,完美的雕像。

 

穿黄工程

 

    这就是那条母亲河吗?

 

    这就是那条狂风万里走东海的黄河吗?

 

    放眼望去,河还是那条河,静静地流着,静静地躺着,没有任何的异样。

 

    而此时,在黄河河底35米的深处,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穿黄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工程。这巨型的水下工程,并没有惊动上面的黄河;黄河依旧静静地流着,岸边的狗尾草,马兰花,对这一切并不知晓。穿黄工程就像是在黄河的身子下面穿过一根血管,穿过一根神经,是那样的轻微,那样的安静,生怕惊醒它的睡梦。

 

    盾构机在轰鸣,泥浆在翻滚,运料车在来回奔跑。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的精神挽起手来在黄河河底35米的深处完美地运行。那巨大的立体的隧道,那震撼人心的钢铁水泥的强度,每前进一米、一厘米都会创造出一些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就这样,一条通向北方的人工河,一条一千多公里长的绿色走廊,来到黄河边突然就不见了,一头钻入地下,从河的对岸深约30米的矗井里突然喷出,向黄河以北流去。人们称这为“倒虹吸”,一个多么诗意的名字,一道彩虹,翻转过来,从地层下闪过。这水与水的立交,拓宽了一直在观望着的邙山头的想象。

 

    这时,一群施工者从地下隧道内走出来,他们满身油污,普通得就像黄河里的泥沙。也许明天,当施工结束时,他们就会离开这里,回到各自的家乡,人们也不会记着他们的名字。然而,他们的心跳,他们的气息,他们的汗水和意志,将永远地留在古老的黄河上,留在穿黄工程这项伟大的事业上。

 

    我站在景观桥上,看南来的丹江水,像一个细腰的楚女,头戴鲜花,翩翩而来,它来到黄河边,第一次与黄河相遇,只是与黄河打了一个照面,便擦身而过。这是一次历史的相遇,这是一次石破天惊的相遇,也是一次诗意的相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