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日抗癌權威 共享唐獎生醫獎

 ray1212 2014-06-20
美日抗癌權威 共享唐獎生醫獎
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聯合報

首屆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昨出爐,有兩位得主,分別是美國的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的本庶佑。唐獎基金會表示,兩人獲獎原因是「分別發現免疫抑制分子CTLA-4和PD-1,並證明可應用在癌症免疫療法中,帶領人類進入醫藥新紀元」。

兩人分別在美國德州和英國倫敦接受中央社訪問時,皆表示對獲獎感到非常榮幸。艾利森認為獲唐獎青睞不僅是高度榮耀,也讓社會了解並重視癌症免疫療法;本庶佑說他在不知情下被提名角逐唐獎,當接到通知得獎電話的那刻,感到相當驚訝又開心。

中研院院士張文昌昨在唐獎記者會中指出,早在一九八○年代就有癌症免疫療法,和一般癌症治療「從外部投藥」的作法不同,希望藉由加強人體免疫反應,從內部消滅癌細胞。

當時的作法是將能殺死癌細胞的「殺手」T細胞取出活化後、再放回體內,但效果不太好,因此不被看好。

一九九五年,艾利森首度發現T細胞表面有一種「抑制受體」CTLA-4 ,只要和其他小分子結合,就會被啟動並「阻止T細胞開殺」;他進一步發現CTLA-4的抗體,能讓CTLA-4不被啟動,好讓T細胞殺死癌細胞。

無獨有偶,一九九二年本庶佑意外發現PD-1這個蛋白質,原來也是T細胞的抑制受體,後來他證明PD-1是讓癌細胞在免疫系統前「偽裝成正常細胞」的關鍵這個發現引起其他科學家注意,競相發展PD-1的阻斷劑,讓癌細胞原形畢露、以治療癌症。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表示,這些發現已被用來開發癌症免疫療法藥物,有的在兩三年前已上市,有的明年初可望上市;藥物在臨床上效果顯著、能延長病患壽命,副作用較化療低,讓醫界相當興奮。

唐獎基金會表示,兩人的發現促使大家在免疫療法上尋求新契機,也讓許多原本難治療的癌症出現一線曙光,因此兩人獲獎當之無愧。

艾利森和本庶佑將在今年九月唐獎周時來台領獎,並發表專題演講;唐獎今天將接著公布漢學獎得主。

  
艾利森鑽研癌症40年 本庶佑無心插柳找到
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聯合報
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艾利森和本庶佑,因發現免疫抑制分子,讓癌症免疫療法向前跨了一大步;艾利森童年時母親因癌去世,促使他致力防癌研究,他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他和本庶佑是同一研究領域的多年友人,研究路線雖不同,但很榮幸能一起得獎。

美國德州大學癌症中心免疫學主任艾利森說,家族有多人為癌症所苦,母親在他十一歲時癌症過世,讓他大學時決定投入癌症和免疫學研究,一鑽研就是四十年。

「免疫療法長期受到質疑、兩年多前都還沒什麼人重視。」艾利森說,但他不氣餒,長期研究下來成果豐碩,新藥比預期還有效。當他實驗發現原本無法可治的癌病患者,服用新藥而延長壽命,感到很興奮。他九月將首度訪台領獎,期盼藉由唐獎,人們能進一步確認免疫療法的功效。

日本京都大學講座教授本庶佑表示,他在大學時雖也立志研究疾病、找尋新療法,但找到關鍵免疫因子PD-1卻是無心插柳,是廿年前他的學生意外發現,研究團隊花了十年才終於搞懂PD-1的功能,確定它對免疫系統非常重要,經調控可提高免疫力、消滅癌細胞,被視為最佳癌症治療方法之一。

  
新免疫療法有案例:五公分腫瘤 兩周消失
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聯合報
癌症免疫療法因效果好、副作用低,近年正夯,首屆唐獎生技醫藥獎兩位得主艾利森和本庶佑的研發,在當中無疑扮演要角;但在兩年以前,免疫療法都不被看好,經歷了很長一段「黑暗期」,最近才「鹹魚翻生」。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癌症專家閻雲說,舊的免疫療法針對性不夠強,且療效因病人體質而異,效果不顯著而不受重視。

根據兩位得主的研究結果而開發的「新免疫療法」,針對性強很多,閻雲說,臨床上療程在兩周就有顯著效果,曾有病人體內三、五公分大的腫瘤,在兩周內消失,相當驚人。

唐獎基金會表示,臨床實驗證實,免疫療法對於現在較難醫治的癌症,如非小細胞肺癌、轉移性黑色素瘤(一種皮膚癌)、腎細胞癌,都有不錯的療效

另外艾利森研發的CTLA-4加上本庶佑的PD-1「組合免疫療法」,也被證實能顯著延長病患生命。

免疫療法仍有副作用,如腹瀉、皮膚起疹等,閻雲說,比起傳統化療的副作用,已減輕許多,這也是免疫療法的優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