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做一名好的电视节目编导?

 慧读书院 2014-06-20

博主按:电视片和电影的编导,对大众来说,都是一种很神秘的工作。对于从业者来说,如何做一名好的电视节目编导,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文章转引一篇文章《电视编导应学学“六艺”》,也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吧。 

科学家瓦特因开水沸腾而发明蒸汽机械,拳师杨露蝉由昆虫相搏而创造螳螂拳法。世间自然万物,孤立地看,貌似支离破碎,毫无牵扯,究其血统渊源,却是沾亲带故,脉脉相承。各种技巧手艺,更是相互参照,相互嫁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电视行业不应仅仅从电影这个“近亲”中汲取营养,而应像蜜蜂一样,从自然万物中广采博取,为我所用。作为纪录片编导特别是部队的编导,窃以为应精通考古、钻井、捕鱼、烹饪、裁缝、驾驶之技术,此“六艺”也,看上去与纪录片毫无枝蔓瓜葛,若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其中渊源非浅,玄机深藏。 

一、发现线索如考古,土里寻宝

电视编导判断一条线索价值大小,必须具有考古学家鉴赏文物的敏锐眼光。【眼光和视野很重要。核心点是判断】从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到一条有价值的线索实在不易,就如同考古学家土里寻宝,突然之间挖掘到一件罕见文物,一定要倍加珍惜。一个高明的编导总是把获得的线索反复琢磨,就像鉴赏把玩一件刚出土的稀世珍品。只有琢磨透彻了,拍摄制作时才能将其蕴藏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一个平庸的、没有考古学家眼光的编导,即使发现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也会视而不见,与“宝藏”擦肩而过。

贾平凹先生曾作过一篇《丑石》的文章,说家门口有块石头,因形状怪异,面貌丑陋,不能垒墙盖屋,不能铺路垫脚,不能刻字雕花,也不能浣纱挂布,人人都认为它是一块没有用处的废石。忽一日,一位考古学家从这里路过,看家丑石,眼光立时就拉直了,认定是一块价值连城的陨石,并小心翼翼地将其拉走了。

还有一个故事也值得玩味。汉时,有个叫工之侨的人,拿了一把罕见的古琴献给皇帝,皇帝不但不接受,还斥责他有欺君之罪,将他逐出门外,后来,他随便弄了一把琴,埋于地下,两年后取出再献皇帝,皇帝以为宝,龙心大悦,并赏之。

作为部队电视编导,遇到有意思的报道线索,我们要努力做那位不知名的考古学家,千万不要成为那位不识货的昏庸皇帝。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平时多思考,多学习,多观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纪录片是一种发现与表现相结合的艺术,发现是前提,表现是手段,只有把“火眼金睛”炼得炉火纯青了,才能透过地表发现你所需要的一级“文物”,才能解决拍摄题材上先天不足的缺陷。

部队生活看似千篇一律,周而复始,实际上就像一座宝藏,是丰富多采的,就看我们怎样去挖掘、发现。光幻想着喊一声“芝麻开门”,宝藏就呈现在眼前了,那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作为编导,就要广泛结交各个层面上的朋友,他们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给你提供了纪录片的拍摄线索;还要多往基层跑,有意识地做一些调查研究,掌握方向性的东西;此外,要多看报刊杂志,尤其是部队内部的报刊杂志,或许会让你得到许多意外的惊喜。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你具备了考古学家鉴赏文物的眼光,好的拍摄素材总会垂青与你的。

 

二、锤炼主题像钻井,开掘要深

编导有了自己满意的线索以后,就像钻探专家找到了水源,锤炼主题的过程就是对水源的挖掘过程。其实,主题的提炼贯穿于纪录片制作的整个过程,从线索的发现、选择、取舍,到拍摄、后期制作,编导的头脑中无时无刻不在考虑主题的问题,有时甚至根据拍摄的变化对计划好的主题突然进行更改,但是发现线索是形成、酝酿主题的关键时刻,这时的主题如果确定不好,拍出来的片子就会有先天不足之憾。这时的主题一旦形成,就会对以后的拍摄题材起到统帅和制约的作用。因此编导对主题要反复推敲锤炼,就像钻井一样,不要轻易动工,要画出图纸,反复论证,确保“水源”的优质和充足。那么如何才能提炼出与众不同的主题呢?按照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就是“开掘要深”【要收集和研究所有相关的内容,对相应的主题进行深度的挖掘和理解。】

对主题的开掘在拍摄前就是对线索的重新审视与思考,在拍摄中是对题材的强烈感知和选择,在后期制作时是对素材的精心提炼和把握。开掘主题必须首先了解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这并不是强调纪录片的政治色彩,而是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主题的正确方向。其次,要熟悉拍摄地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社情民情,使其置于大的自然环境之中。第三要对拍摄对象的背景、历史、社会关系作一番充分的调查,做到胸中有数,以便随时抓拍和采访与主题有关的细节。第四要对所有素材进行归纳总结,找到本质,使之提高和升华。如果说掌握素材是潜入生活海底,那么开掘主题时必须浮出海面,居高临下地俯视生活,这样才能做到点面结合,融会贯通

 

主题开掘程度的深浅是编导感悟能力、敏感性、智慧和审美趣味的综合体现,决定着纪录片“含金量”的高低。所以,要想做一名优秀的编导,必须重视主题的锤炼,正如钻井,过程中虽然很苦很累,但总有一天会尝到挖出井水的甘甜。

 

三、抓拍细节若捕鱼,撒网要快

看过《最后的山神》的人,恐怕谁都难以忘记孟金福老人在树干上刻下的山神像。这个山神像的细节对刻画孟金福的性格、烘托气氛、丰富情节、深化主题起到了任何解说都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是细节独特的魅力。有人说一部纪录片可以没有情节,但不可没细节,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锻炼抓拍细节的工夫,是电视编导的基本功【细节展示的才是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

 

细节分动作细节、表情细节、语言细节等若干种,但无论是那种细节,在抓拍时都离不开一个字:快,这正如撒网捕鱼。如果动作稍有迟缓,让鱼儿眼睁睁地从网里逃走,只会留下遗憾。

要想多抓“鱼”,首先要多撒“网”。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偶然事件,这些事件,不管对表达主题有没有用处,只要是撞上了,就先拍,拍到再说,因为这些细节稍纵即逝,并且再也不可导演,就如同一条鱼儿漏网了,再也难以抓到它。有一位编导,在拍一个农村生活的片子时,偶然遇到一个母亲在追打自己的孩子,就出自职业习惯打开机器把这个过程拍了下来,后来把这个生活细节编进节目里以后,观众反映非常好,成了片子里的亮点,因为当时母亲那生气的表情,孩子惊恐的神色以及麻利的动作,都是真实而生动的,如果是导演出来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其次,要多观察生活。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很多,有些有意义,有些很无聊,有些生动,有些枯燥,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观察、分析和捕捉,即使是在扛着摄象机拍摄的过程中,也不要“睁只眼,闭只眼”,而是要把两只眼睛都睁开,以便随时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就像目不转睛地盯着鱼儿要冒出的水面;再次,要对细节的出现有预感。比如你拍一个新兵第一次去实弹射击,就要考虑他刚刚摸到子弹的感觉,就要着重观察拍摄对象一接触子弹时的表情和动作,你采访一个军嫂谈对丈夫的思念,她肯定会以恰当的语言或者是真实的表情表达出自己的切身感受,哪怕她结结巴巴,你也不能关机,只有这样才能抓拍到真实可信的细节,因为类似这样的事情完全可以预感到。

当然,撒网要快,既要有眼睛上的敏捷,又要有手腕上的劲道,渔夫如此,编导也是如此。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拍摄中编导要做到:脑筋转得快,眼睛要睁开,手臂配合好,双脚跟上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