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六年申遗路

 微湖渔夫 2014-06-21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点分布示意图
  (资料来源:国家文物局)

  丝绸之路是人类社会遗留至今的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它的伟大遗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沿线各民族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金色印记。

  2014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首次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跨境申遗项目接受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判。如果申遗成功,不仅可以丰富我国世界遗产的类型,还能让中国的民族遗产上升为人类的文明遗产。这个梦已经孕育了26年。

  26年孕育 精心筹划

  千年古道吸引世界瞩目

  1988年,为了强调中西相遇时所产生的复杂文化交流,帮助塑造多元特性以及丰富欧亚大陆的共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激发了全世界对丝绸之路的兴趣。

  1990年至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开展了五次国际性考察,考察内容包括西安到喀什的沙漠丝绸之路、威尼斯到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中亚草原丝绸之路、蒙古游牧丝绸之路,以及尼泊尔的佛教丝绸之路。驼铃叮当,羌笛悠扬,这条沉睡千年的伟大道路再一次觉醒。丝绸之路浑厚的历史积淀让前往考察的专家欣喜不已,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

  2006年8月,中国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吐鲁番召开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议”,签署《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吐鲁番初步行动计划》,标志着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

  2007年4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申遗地区研讨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5个国家通过了丝绸之路概念文件。2009年成立了丝绸之路系列世界遗产申报政府间协调委员会,这是一个督导委员会,由参与丝绸之路廊道申报的所有缔约国代表组成。

  中国与中亚各国为丝路申遗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但是,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遭遇了申遗策略的重大调整。

  多年准备 突遇调整

  改变策略中国再出发

  2011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针对丝绸之路提出“廊道”概念,确认了丝绸之路上的54个“廊道”,认为这些廊道现存的遗产系统数量多、质量高。如果这一系列廊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就会形成一个整体,反映并代表丝绸之路沿线定居地和遗迹的范围、兴盛和衰落。为此,专家建议2条申遗条件成熟的廊道作为首批跨国申遗项目:一条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跨国廊道;另一条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跨国廊道。六国联合申遗的计划至此夭折,但中国申遗的决心并未动摇。

  中国政府迅速调整策略,进行新一轮的工作筹备。2012年,国家人社部、国家文物局在吐鲁番举办“丝绸之路申遗高级研修班”,并根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要求,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遗。2013年,三国确定申遗项目名称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并将申遗文本提交给世界遗产中心,申请丝绸之路项目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次的申遗路线自东向西可以分为中国中原地区、河西走廊、天山南北和七河地区四个部分,在“丝绸之路”整个交流交通体系中具有起始地位。沿线遗迹或壮观巍峨,或鬼斧神工,或华丽精美,见证了欧亚大陆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的时间内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阶段,以及在这段时间内多元文化并存的鲜明特色。

  由于世界遗产制度特别照顾世界遗产分布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会对没有世界遗产的国家、10年内没有申报过世界遗产的国家和10年内没有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的国家予以优先考虑,所以,对中国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国的评判要求特别高。中国必须向委员会拿出无可挑剔的文化瑰宝,让其习惯并接受中国项目的精彩。

  另外,自2002年开始,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各国申报的项目实行限额制,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1项世界文化遗产。几经抉择,中国最终决定在2014年申报大运河为世界遗产。而丝绸之路因为是跨国项目,所以使用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名额。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申报国会独享项目的所属权。根据世界文化遗产跨国项目的规定,联合项目可以用任何一个国家的名义进行申报,同时不影响该项目的所属权。这为中国以后的跨国申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次跨境 联合申遗

  超大规模难度空前

  寥寥数语能道明丝路申遗的进展,却说不清其中饱含的艰辛。像丝绸之路这样超大规模的文化线路遗产跨境联合申遗是从未有过的,中、哈、吉三国没有太多可供借鉴的经验,面临重重困境。

  首先,是遗产点的选择问题。最终的申遗文本中公布的3个国家共有33处遗产点。涉及中国的有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个省(自治区)的22个遗产点,这与《中国丝绸之路首批申遗大名单》公布的申遗点相比有了较大调整。虽然有人质疑最终的遗产点未能完全体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但这主要是考虑到申遗路线要向北走才能与哈、吉两国合作。所以本次申报项目其实只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路段。

  其次,跨国沟通也是丝路申遗的困难之一。中、哈、吉三国的申遗基础参差不齐,具体申报事宜需要各方不断协调。为此三国专门组织了协调管理框架,包括副部长组成的督导委员会,由每一缔约国派出两名专家和一名政府官员组成的工作小组,以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自2011年开始,三国定期召开会议,用英语、俄语、中文三种语言进行协调。这种方式有助于收集丝绸之路沿线保护行动的信息并进行推广。另外,中方还积极承担责任,成为申遗文本编制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组织人员高质量地完成了中文、哈萨克斯坦语、吉尔吉斯斯坦语、俄文、英文等五个语言版本的文本编译,力求准确展现丝绸之路的价值意义。

  再次,申遗点的保护、规划问题也亟待解决。例如新疆的遗产点交河故城完全由生土夯筑而成,这样的建筑方式历经千年风雨和战乱摧残,部分城址风化严重,面临坍塌危险。当地按照申遗工作要求的8大项33子项及90余个单项工作内容,细化了工作分工,不仅按时抢修了文物,还解决了环境整治问题。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中国对每一个遗产点都要求制订文物保护规划、管理规划、环境治理与文物保护措施,确保所有遗产点按时达到申报要求。

  丝绸之路是商贸大道、文化走廊和开放之路。2000多年来,它历经沧桑,见证了无数传奇和众多国家的兴衰。2014年,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这条千年古道再一次被世界瞩目。

       

  中国世遗项目数世界第二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致力于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并将具有科学、审美、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历史遗存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78年,首批12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遗产成为世界级的名胜,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这份名单上却没有中国的身影。

  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之一。两年后中国有了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兵马俑和莫高窟等榜上有名。这一步,中国比外国晚迈了近10年,时间见证了中国对申遗的热情与坚持。

  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目前已有45处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仅次于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