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起于自立

 文摸道 2014-06-21

在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之前,先说一则关于孔子职称问题的笑话。据说有人想追认孔子同志为正高级教师,却被有关部门认为不符合条件,其中的理由有这么几条:


1、无国家承认的学历学位;


2、无教师资格证书;


3、无英语证书;


4、无计算机等级证书,继续教育证书缺失;


5、无学术专著,未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当然,对于这样的评价,孔老夫子是不会理睬的,因为他是“人不知而不愠”的。但如果换作是我们呢?能“人不知而不愠”吗?恐怕不仅要“愠”,能不能活下去,都成问题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当今时代,其中的“知”可不单单是他人简单的理解与接受,更代表着我们的学历学位、职业技能、考核成绩……一句话,代表着我们能拿多少钞票!可以说,我们就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每天都在为他人的评价而努力奋斗着!怎么能“人不知而不愠”呢?


另一方面,即使撇开钞票不谈,只讲精神生活。由于人的社会性,生而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被他人理解、认可、接受。结合原文,就是人人都有为他人所“知”的愿望。如果某方面不为他人所“知”,多少都会有郁闷、压抑、怨恨等方面的负面情绪——这就是自古以来“名”对于人的思想、言行的干扰作用。“不求留芳千古,但求遗臭万年”的事例,在古今中外都是屡见不鲜的。可见“知”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影响是何其之大!怎么能“人不知而不愠”呢?


可见,无论从“名”还是“利”来讲,“人不知而不愠”,都是一个大问题。


那么,孔子又为什么要讲“人不知而不愠”呢?他是要过分地要求我们淡泊名利吗?看看后文“不亦君子乎”就知道了,他不是,他是在教我们如何立足根本去做一个君子。


所以,还是先来看一看“君子”的内涵。在这里,将君子理解为“才德俱佳的人”应该是没多大争议的。而“才德”是什么呢?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怎么来的呢?结合前文,是通过“学”与“习”积累来的。也就是说,“才德”不是靠他人的“知”来的,不是别人能附加的。外在的评价固然影响多多,但内在的品质才是根本。只有立足根本,脚踏实地地逐步修养,才能有所得。总结起来,成就君子的过程,就应该是一种自立、自强、自修、自养的过程。这样的君子,当然是“人不知而不愠”的。


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人“学”而不“习”,或者以“学”代“习”,不能将“学”之所得付诸实践,接受客观事实的严格检验,而是以他人的评价,甚至是自我的感觉为归依,犯下自以为是的毛病,当然就会“人不知而愠”了。这样的人,也永远成不了君子。


因此,“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应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果一个人能安于“学”,乐于“习”,务本而自立,即使暂时不为人所理解、认可、接受,他也不会有郁闷、压抑、怨恨之类的负面情绪,这不正是一种成就君子的大道坦途吗?


综上所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是“读书做功课”加“交友待客”加“淡定不生气”这样前言不搭后语的散乱思想片断,而是以“求真务本”一以贯之的自我修养体系;不是对凡夫俗子的过分要求,而是针对如何成就君子的问题而指出的现实途径——由“学而时习之”,至“有朋自远方来”,从而因“说”而“乐”,即使“人不知”也“不愠”,如此持之以恒,最终成就君子。


       

标签:论语,洗洗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