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朝显谈收藏——《淡墨探花》

 公司总裁 2014-06-21

蒋朝显谈收藏——淡墨探花

2013-8-8 15:54| 发布者: 阳光下的小野花| 查看: 37| 评论: 0|来自: 平顶山广电信息网


      一说探花,反倒让我想起传说中的小李飞刀——李寻欢。同是探花,一文一武。中国书画史上,一说起探花,就非“淡墨探花”王文治莫属,清代中期,在书法成就上堪称翘楚者只此人矣。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今江苏镇江市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其书法博采众长,独具一格,源出董其昌,兼法张即之,既而得力于二王、李邕,善以侧媚取势,尤得董其昌神髓。因其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现萧疏秀逸之韵,时有“淡墨探花”、“淡墨翰林”之誉。善画墨梅,韵致卓绝。诗宗唐、宋,自成一家。并精音律之学。书法与同时代的翁方纲、刘墉、梁同书齐名,时称“清四家”。晚年受戒,潜心禅理。著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等。 
      

      相较而言,王文治一生是以书法称名于世的。其早年师从前辈笪重光,受其影响颇深。行草书则学自《兰亭序》和《圣教序》。后潜心于米芾、董其昌之法,清妙妍美,俊朗疏秀。王文治学书,常常达到“遗得丧,忘寒暑,穷昼夜”的地步,足见其于书法用功之深。王文治书法传世作品大多以楹联为主,时至今日扬州城中、祠庙湖上、亭树碑文楹联,多出自他的手。书法名声传至海外琉球,人们都以他的墨迹为宝。东瀛、朝鲜人甚至以饼金交换他的墨迹。当时有谚:“天下三梁,不及江南一王”(“三梁”是梁同书、梁国治、梁诗正,“一王”为王文治)。他与姚鼐是挚友,姚鼐诗宗宋,王文治崇尚唐,诗风各异。王文治是继袁枚后的又一位与姚鼐不相上下的诗坛才俊。他的诗作独树一帜,兼及音律。洪亮吉评他诗如太常法曲,究系正声。然而他的诗虽好,还是被他特殊的书法盛名所掩盖。 
      

      王文治手书董思翁评旧帖语卷(原藏于日本),卷长三百七十七厘米,高二十一厘米,绢本。此卷落款为“辛丑三月属于吴门旅次书林大兄大人正画”,可知其书于乾隆辛丑年(一七八一年)三月,时年王文治五十一岁。从这件作品里我们不难看出,其透露出的与笪重光、董其昌二人书法的师承关系,尤其是董其昌的那种飘逸婉柔的点画和妩媚匀净的结体,比起董其昌来,可谓是过犹不及,如若我们打开欣赏而不看落款的话,真以为是董其昌手笔无疑,这也是王文治得董其昌真髓的最好佐证。加上此长卷内容为董其昌评旧帖语卷跋,王文治以董其昌之法书董其昌之文,很好地把握了整个作品的意境与内涵,可谓是文书俱佳,相得益彰。王文治作书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这与他的天然秀逸的书风有表里相成之妙,故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庵随笔》中说:“国朝刘石庵相国(刘墉)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指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可谓一语中的。 
      

      在近四米长的长卷中,作者精力饱满,轻车熟路。全篇一千余字,一气呵成,浑融无迹,根本看不出一点停滞和犹豫,其运笔柔润、墨韵轻淡,或疾或迟、一任自然,疏朗空灵、布白行间,字字珠玑、璧合珠联、真正达到了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境界。 
      

      此幅王文治书法楹联,“梅横画阁有寒艳,雪照书窗生夜明”落款乙卯清明,即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年)王文治六十六岁,也是将自己的诗作《梦楼诗集》二十二卷编校成集刊发之时,此时王文治的作品更显空灵。 王文治是以帖学起家的,他忠实地秉承帖意,但又无传统帖学的流转圆媚与轻滑。其书用笔转少折多,以折为主,显得果断有致,干净利落。瘦硬的笔画略带圆转之意,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风神萧散,笔端豪尖处处流露出的才情与清秀,都在书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恰至立秋,持清茶一盏,赏探花书法,清凉心,清新意,怎一个爽字了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