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临床应用

 常青树7229 2014-06-22

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临床应用

一、流行性感冒

李某,女,24岁,于2009年6月21日初诊。发热三天周身关节烦痛,头痛鼻塞,汗出恶风,口渴气粗,溲黄,舌红苔燥,脉洪大而数;体温39.3℃。经过综合分析后,认为该患者证属痰邪袭表,化热入里,里热炽盛。治宜解表清里,以白虎汤加减进行治疗,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连翘各10克,甘草、羌活、薄荷各5克,水煎服,日一剂。煎服一剂后,头身疼痛减轻,高热减退,原方继两剂而愈。

在此运用白虎汤加减进行治疗,主要抓住其主证“发热,周身关节烦痛,头痛鼻塞,汗出恶风,口渴气粗,溲黄,舌红苔燥,脉洪大而数”,在“有是证,用是方”的指导下,给予白虎汤加减治疗而能获效。并在原方基础上加入疏风清热解表之品,其寓意在于标本兼顾,使热去的同时,外邪也随之消散。

二、流行性出血热

孔某,女,50岁,于1992年4月24日初诊。发热,呕吐5天,伴见头痛,腰痛;体温38.9℃,血压18.7Kpa/13.3Kpa,球结膜出血,右腋下及软腭建有多个出血点,尿蛋白(++),脓细胞3-5,红细胞1-3,颗粒管型0-1,大便隐血试验(++),白血球12.6×109,中性粒细胞80%,血小板86×109。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给与头孢菌素,辅酶A及输液等处理,疗效不显,故邀中医会诊。诊时证见高热头痛,面红耳赤,恶心呕吐,脘闷烦躁,口渴多饮,小溲短赤,口腔及腋下肌肤有瘀点,舌质红,苔黄腻无津,脉数大。证属温邪热毒入于气分,燔灼血络,治宜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以白虎汤加味进行治疗,处方:生石膏40克(先煎),知母、山栀各10克,金银花、连翘、大青叶各15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日一剂。煎服三剂后,热退恙减,但渴饮未解,大便秘结,原方加大黄10g(后下),以清腹通下。又进六剂,渴饮接除,大便通畅,尿量增多。后以益气补肾法调治而愈。

经过综观脉证,辩证分析之后,认为本患者证属温邪热毒入于气分,燔灼血络。以“高热头痛,面红耳赤,恶心呕吐,脘闷烦躁,口渴多饮,小溲短赤,口腔及腋下肌肤有瘀点,舌质红,苔黄腻无津,脉数大”为主要用方着眼点。治宜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由于“方证对应”“证机相符”,在此以白虎汤加味进行治疗定能获效。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张某,男,9岁,于1997年5月29日初诊。。发热,头痛,呕吐3日;诊见面赤汗出,头痛如裂,口渴引饮,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抽搐频作,胸前可见散在栗粒大小瘀点,舌苔黄,脉洪大。检查:项强,巴士征(+),可氏征(+),体温39.5℃,白细胞18×109。诊断为“流脑”。治宜清气凉血。以白虎汤加减进行治疗,处方:生石膏100克、知母5克、生地5克、水牛角10克、元参5克、麦冬5克、甘草5克,水煎服,日一剂。煎服3剂后,诸症大减,神清,体温37.8℃。守方生石膏减为50克,继服7剂,诸症悉除。

本患者“发热,头痛,呕吐,面赤汗出,头痛如裂,口渴引饮,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抽搐频作,胸前可见散在栗粒大小瘀点,舌苔黄,脉洪大”为气分、血分热盛的典型临床表现。在此治疗应以清气凉血为主,在白虎汤原方的基础上需加入凉血滋阴之品,使全方共奏清气凉血,滋阴和营之功。在此不仅体现了经方派的用方思路,而且也从一定意义上展现了温病学说的魅力所在。无论是用经方派的理论,还是以温病学说卫气营血辩证的方法,只要能为患者摆脱痛苦的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相信以我们的不懈努力,疑难病的康复也将不再是梦想。也相信中医、西医两条路线在不久的将来定能克服常见的不治之症。

四、肺炎

唐某,男,56岁,于2008年3月30日初诊。发热咳嗽10余天,日渐加重,咳喘气急,右侧胸胁疼痛,吐痰黄白相兼,伴有鼻出血,口渴多饮,食欲不振,小溲短赤,舌苔黄厚少津,脉滑数有力;体温38.6℃;经胸透诊断为肺炎。经过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结合,认为本患者证属痰热蕴肺,清肃失司,阳明热盛。治法以清肺泻热,止咳平喘为主。方用白虎汤加味进行治疗,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浙贝10克、杏仁10克、连翘10克、桑白皮10克、白茅根30克、栀子6克、甘草5克,水煎服,日一剂。共服药8剂,热清咳止,胸透复查,炎症消失。

“发热咳嗽,咳喘气急,右侧胸胁疼痛,吐痰黄白相兼,伴有鼻出血,口渴多饮,食欲不振,小溲短赤,舌苔黄厚少津,脉滑数有力”为痰热蕴肺,清肃失司,阳明热盛之证。肺炎的治疗,当以清肺泻热,止咳平喘为法,在此运用白虎汤加宣肺、清热之品,标本兼顾,使热清、肺宣降利,共同达到治疗本患者疾病的目的。

五、恶性肿瘤高热

吴某,女,56岁,于2011年1月4日初诊。X线胸透拍片发现右下肺有一块状阴影,痰中查见癌细胞,确诊为肺癌。高热持续不退,经用抗生素,输液治疗,热势不退,伴见面赤气粗,口渴欲饮,咳嗽胸痛,便秘溲赤,舌苔黄,脉数。经过综观脉证,辩证分析,认为该患者证属热邪犯肺,灼伤津液。拟清泻里热,益气养阴为主要治法。用白虎汤加减以治疗,处方:生石膏100克、知母10克、甘草10克、沙参10克、麦冬30克、大黄10克,水煎服。煎服1剂后,热消退,大便通,酣睡一夜,以前方大黄减为6克,继服3剂,体温恢复正常,诸症好转。

“肿瘤热”是恶性肿瘤在发病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方法治疗。中医学治疗疾病讲究辨证论治,近年来,济宁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在深入研究现代高新技术治疗肿瘤的同时不忘中医的特色,在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热”等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基本方就是以白虎汤加减而成。本患者“高热持续不退,伴见面赤气粗,口渴欲饮,咳嗽胸痛,便秘溲赤,舌苔黄,脉数”为典型的阳明实热证,故投以白虎汤原方加滋阴、泄热之品治疗而能获效。

六、高热不退

李某,男,73岁,于2010年5月22日初诊。因高热,吐泻,神昏,肢厥住院。

诊断:

1、急性肠胃炎并末梢循环衰竭

2、中毒性心肌炎

3、左下肺炎。

化验:白细胞26×109,中性95%,淋巴5%。

患者每日高热均达39℃—40℃,经用黄连素,地高辛,消心痛,多种抗生素和补液,治疗17天高热不退,因病危而抬回家准备后事,经人介绍特寻求宋传荣主任医师诊治。诊见患者神志不清,面颊红赤,唇干,尿少失禁,大便数日未下,舌燥苔薄黄,脉弦数。

此为高龄久热,气津两亏。

急以养阴生津,清热益气治之。

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进行治疗,

处方:竹叶10克、生石膏60克、西洋参10克、半夏10克、甘草3克、麦冬15克,水煎服,日一剂。

煎服2剂后高热不退,神志转清,知饥欲食,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弦缓,前方石膏改为20g;再进3剂,后以生脉散加黄芪而调理善后,至今健在。

经过综观脉证,辩证分析,认为该患者此为高龄久热,气津两亏。急当养阴生津,清热益气之法进行治疗。抓其主证“神志不清,面颊红赤,唇干,尿少失禁,大便数日未下,舌燥苔薄黄,脉弦数”,

而用竹叶石膏汤加减进行治疗获效。

七、神经性呕吐

张某,女,24岁,于2008年2月24日初诊。呕吐多年,产后旬日出现饭后即吐,月余后症状较剧,曾赴多处医院诊治,诊为神经性呕吐,服药效微,故来诊。诊见形体嬴瘦,倦怠少气,烦热不安,口渴,尿黄便干,舌质红少津,脉细数。以竹叶石膏汤加减进行治疗,处方:淡竹叶、半夏10克,麦冬30克,党参2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粳米各50克,竹茹15克,水煎服,日一剂。煎服5剂后呕吐减半,口渴减轻。原方再进5剂,呕吐已止,烦热口渴,基本消失,仅神疲少气,再以滋脾养胃法调理而安。

本患者以“呕吐多年,形体嬴瘦,倦怠少气,烦热不安,口渴,尿黄便干,舌质红少津,脉细数”为主要用方指征。经过综观脉证,综合分析患者的相关病情资料,认为此乃呕吐过重,气液两伤之证。治疗当以益气滋阴为主,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即可获效。

八、胃脘痛

胡某,女,43岁,于1997年2月14日初诊。胃脘胀痛月余,屡治无效,反增烦渴。详细询问本患者的病史,了解到其在夏秋之季,劳作于田间,后渐胃腔灼痛,似有火燎,大渴引饮,昼夜饮水达4暖瓶之多,烦躁易怒,纳呆,时干呕,便干尿多,形体消瘦,舌红干,脉虚数。认为该患者病属暑热伤津,胃失濡养。治宜清热生津,养阴止痛,佐以泻肝。方以竹叶石膏汤加味进行治疗,处方:石膏150克,党参、麦冬各20克,竹叶、半夏各10克,炙甘草6克,粳米50克,花粉15克,白芍30克,川楝子、丹皮各10克,水煎服,日一剂。煎服3剂后胃脘灼痛,反渴减轻,干呕止,能进米粥半碗,知胃热减清,津液来复,照前方减半夏,继服10剂,诸症消失,嘱饮食调理,随访至今,体检无恙。

本患者由于在夏秋之季,劳作于田间,后渐胃腔灼痛,似有火燎,大渴引饮,昼夜饮水达4暖瓶之多,烦躁易怒,纳呆,时干呕,便干尿多,形体消瘦,舌红干,脉虚数。此乃病属暑热伤津,胃失濡养之证。治宜清热生津,养阴止痛,佐以泻肝。在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方以竹叶石膏汤加味进行治疗,故能获效。

九、膈肌痉挛

陈某,男,26岁,于2009年4月18日初诊。呃逆月余,两月前热病失治,二旬后热退,遂生呃逆,初服阿托品类药物可暂缓解,后渐无效,诊见呃声低沉急促,频频连作,低热心烦,渴喜冷饮,嘈杂不食,语言无力,气短难续,倦怠嗜卧,呵欠连作,行嬴内脱,面唇俱红,舌赤红苔,中有裂纹,乏津,脉数无力。经过综观脉证,辩证分析之后,认为该患者证属热病后期,津伤气损,胃失濡润,气失和降。宗仲景治疗热病后期之法,运用竹叶石膏汤加味以治之,处方:竹叶6克、生石膏100克、红参10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麦冬20克、粳米50克、柿蒂10克、鲜石斛20克、玉竹15克,水煎服,日一剂。煎服5剂后呃逆、口渴、短气减轻,知饥思食,上方继进5剂后,呃逆大减,低热退,口渴甚微,体力增进,能进食。上方减石膏为60g,以防寒凉太过,再服5剂,呃逆平息,神爽舌有津液,裂纹消失。

本患者此乃热病伤津,阴液大伤,津伤气损,胃失濡润,气失和降。以“呃声低沉急促,频频连作,低热心烦,渴喜冷饮,嘈杂不食,语言无力,气短难续,倦怠嗜卧,呵欠连作,行嬴内脱,面唇俱红,舌赤红苔,中有裂纹,乏津,脉数无力”为选方着眼点。《伤寒论》[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宗仲景治疗热病后期之法,运用竹叶石膏汤加味以治之而获效。

十、糖尿病

卢某,女,54岁,于2005年5月18日初诊。患糖尿病近3年,尿糖经常持续在(+++)~(++++),善饥多食,头晕心悸,大渴引烦,每日饮水均500毫升以上,常服降血糖药物,病情时轻时重,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特来诊。诊见形体消瘦,面色青黑,善饥多食,大渴引烦,心悸心烦,口苦失眠,低热绵绵,小便多白带,舌质红,苔黄燥,脉细数。经过综观脉证,辩证分析,认为该患者证属胃热亢盛,伤津耗气之中消。治宜用清热养胃,益气生津之法。方以竹叶石膏汤加减进行治疗,处方:竹叶12克、粳米12克、半夏10克、石膏30克、黄精30克、麦冬30克、黄芩20克,水煎服,日一剂。煎服6剂后,低热渐退,善饥多食,烦渴等症较前为轻,饮水量减,守前方继服26剂,面色由青转为红润,烦渴已除,食量稳定,化验尿糖(+),遂以金匮肾气汤加减以善后,现已正常上班工作。

糖尿病一证,属于中医学“消渴证”的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阴虚火旺,津液耗损。当今治疗本病尚无特效的,方法,均以降低血糖水平、防治并发症为主。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是以滋阴清热,调理阴阳平衡为法。在此运用本方,以“形体消瘦,面色青黑,善饥多食,大渴引烦,心悸心烦,口苦失眠,低热绵绵,小便多白带,舌质红,苔黄燥,脉细数”为用方着眼点,在经方派“方证对应”和“证机相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而能获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