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春记忆:长春第一所高等学院是个干部轮训班

 埂溪书楼 2014-06-22

长春记忆:长春第一所高等学院是个干部轮训班

2014-05-28 14:49 来源: 新文化网
编辑:徐慧
核心提示:长春的第一所高等学院——新京大同学院。学院的前身是1931年11月由“自治指导部”在奉天(沈阳)成立的“自治训练所”;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后,移交给资政局主管,并迁往新京(长春),改称“满洲国资政局训练所”;1932年7月,在训练所的基础上,借鉴伪满洲国当初“大同”的年号,设立了这所“大同学院”;当年的10月,第1期学生毕业,到1945年8月解散,共培养了19期毕业生。

  长春的第一所高等学院——新京大同学院,位于新京大同大街南端路东(现长春人民大街南段,原吉林工业大学校部)。这个大院于1932年后陆续建设,主楼就是下图这张比较著名带有塔楼的建筑。此建筑2000年夏季被拆除,是比较令人惋惜的一件憾事。

  此建筑主体二层,主门正立面由四根方柱支起一个是人字形的屋脊(仿佛将“老虎窗”的造型下移似的),二层上边是个长坡的塔式四方屋顶,两端及侧面的入门处形制相似,与主门设计相呼应。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主门一边的塔楼,尤其是塔楼的攒尖屋顶,颇有大阪城的屋顶造型之风。在精致的细部设计衬托下,方形塔楼丝毫没有突兀的感觉。有一个说法,称此塔楼的顶部,存放着该院“为国捐躯”的毕业生骨灰。按大多数日本人的传统,这很正常。在日本,临墓而居并不是一件让人忌讳的事,所以经常可见那些紧邻墓地的民居。

  大同学院的前身,是1931年11月由“自治指导部”在奉天(沈阳)成立的“自治训练所”;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后,移交给资政局主管,并迁往新京(长春),改称“满洲国资政局训练所”;1932年7月,在训练所的基础上,借鉴伪满洲国当初“大同”的年号名(1934年3月帝制后改年号为“康德”),设立了这所“大同学院”;当年的10月,第1期学生毕业,到1945年8月解散,共培养了19期毕业生。

  沈阳自治训练所

  大同学院由国务院总务厅管辖,是伪满洲国特殊的高等院校。它的培养对象是“中坚官吏”(兼有现“中央党校”和“行政学院”的功能),重点培养学员的精神素质和综合行政能力,开设的课程有“建国”精神、国家政策、官吏之道、军事战略、国际关系、统制结构、民族学、地方民情、汉日俄语等等,辅之以军事、实弹、体育等实训科目。

  大同学院说是高等院校,其实它就是一个“干部强化轮训班”。其学员来源主要是各部门的在任官员、各大学毕业生及留日学生,他们大部分已经接受过正规的专业高等教育,来此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强化培训后,再分配到各部门。所以大同学院的学制,基本就是半年班和一年班两种(这点跟现在军校招高校毕业生,一年培训后成为军人相似)。这种强化,对学员们来说,要想有个好的仕途,这里是必经之路。从这里走出的学员,上到省长部长、中到市长厅长,下到县长课长,从精神上将“中坚官吏”洗了一遍,其产生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1945年8月,随着伪满洲国的消亡,大同学院自然解散了。1946年10月,此校舍被国民政府接收后,并入国立长春大学。

  解放后的1954年,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在此设立“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因为长春有着“共和国汽车长子”的一汽,吉林工大成为在汽车、拖拉机专业上享有盛誉的著名高校,后期更成为工、管、理、文相结合的国家重点大学。

  2000年6月,吉林大学、吉林工大、白求恩医大、长春科技大(原“长春地质学院”)、长春邮电等五所高校合并为新吉林大学,后来原属军校的“军需大学”也下放加入新吉大。

  2000年夏季,这个承载了工大无数老校友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记忆的老建筑,就这样消失了,在原址上盖了一个新楼。

  “大同学院”课程表

  王道思想:郑孝胥国务总理(每月二次)

  一般国策:驹井总务长官(每周一次)

  财政:阪谷总务厅长(每周三午后)

  外交:大桥外交部次长(每周一午后)

  司法:河比留司法部总务司长(每周一次)

  内务行政:中野氏政部总务司长

  国防:片仓关东军参谋(每周五午前)

  卫生:三浦满洲医大教授

  文化史:卫藤奉天图书馆长(每周六午前)

  产业:松岛矿物司长

  交通:(未定)

  (据伪满时期编纂的《满洲年鉴》)

  新文化网综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