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均粮食产量比今天高出一倍的中国古代是如何饿殍遍地的——用实际数据告诉

 晴耕雨读夜观星 2014-06-22
   http://bbs.tianya.cn/post-no05-163346-1.shtml

说起传统封建社会里农民生活环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食不果腹”、“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等等记述。诚然,作为人口数量庞大的农业国,农业生产压力一直较大这是客观事实。直到今天,国家为了确保粮食安全还在以各种政策拼力保证18亿亩耕地的警戒线不至跌破。可是想象不代表事实。我国古代真实的农业生产力状况又是如何呢?

注意人均粮食占有量一栏,宋明两代的大多数时间里这一数值都在1200斤以上,个别时段甚至接近2000。再说说今天的数据,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0616亿市斤,人均810斤。始皇以下的所有历史时期里本朝如今的饭碗保障情况仅仅好过清末民国(表栏项目不全,清末、民国约在人均占有600水平之下)!

而根据经验和历史事实,口粮人均500斤(这是原粮,比如稻谷脱壳加工后只剩下约70%成为大米)便可以维持生存,形象说来也就是每人每日白米一斤,煮成饭两到三斤,尽可以吃饱。那么富余的大量粮食又到哪里去了呢?

古代并没有今天美国人热衷的吞噬粮食无底洞——生物能源项目。一般情况下,粮食去向分为:口粮、饲料、酿酒、霉烂、虫鼠盗食、运输损失如漂没,以及其他不明原因的浪费、损失。

饲料方面,通常意义下,等重猪肉在5~6,鸡肉在2~3.确实要大量消耗粮食。然而如果考虑我们今天的所谓“小康社会现代化饮食结构”下,包括饲料用粮即涵盖了肉蛋奶折算粮总产只有人均810市斤,古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饲料一项所占用比例应有多高也就可想而知。

这里要多说一句,满清所谓“盛世”下生存的3亿人民,口粮其实大半依赖本来畜用饲料如玉米、白薯等等充数。事实上满鞑是将几亿汉人当做牲口来畜养!人民生活水平较之明代大为退步。

关于酿酒,传统来说“一斤粮七斤酒”。当然,这指的已经是较高度数的白酒。而武松景阳冈上那十八碗估计是醪糟一类。翼瑄不太清楚其他低度数白酒单位产量耗粮数,但知道对于米酒来说,只需1:1.5 。也就是三斤米二斤酒。2009年全年白酒产量为706.93万吨,意味着接近一千亿市斤粮食(将近总产粮量十分之一)变成了杯中琼浆。

古代由于运输和贮藏技术的差距,这两方面损失比例更高是不争的事实。但再怎样糟糕的技术也断断不致损失总产60%以上的粮食。




表二 在唐代数据上有些出入,考虑了南北耕地产量,故总产量数据以本表格为准

继续分析图表,历代中,总需求小于粮食总产量的历史时期只有春秋战国和清代。而隋、唐、宋、明几朝则是拥有大量冗余产量。社会总需求量中,口粮所占比例已经达到75以上,说明平均饮食结构水平并未达到今天标准。但由于体力劳动繁重,农民都是大饭量,每日约两斤。注意,一斤米煮出的饭在两斤以上

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产出超过需求的那部分到哪里去了?尤其以隋唐和宋、明时期该现象最为突出。如此丰富的物产居然仍有大批民众不时揭竿而起,难道这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真实写照?大量冗余的粮食难道最终的命运就是堆在大大小小的仓库里腐烂?

在几乎所有历史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开支项目由国家赋税徭役和个人生活开支两部分构成。秦汉至于明清,国家分摊给农民的负担名目繁多,但基本上由三部分构成,即地租、徭役和人口税,国家征收的地租、徭役和人口税为农民支出的硬性开支,估计约占农民总收入的50%左右,低者约为30%,高者可达70%,这个推测与历史时期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基本接近,除去国家征收部分之外农民才可以安排生活,而剩余部分基本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原来,那么高比例(三成甚至五成、七成)的粮食都以各种形式到了政府手中,其中相当比例又由各种渠道落入官僚权贵们私囊。农民所余仅够糊口。如果是佃农则还要再扣除地租部分。这就是鲁迅从史书中看到的“吃人”两字!

现在唯一剩下的一点好奇,就是粮食到了权贵府库之后如何被消耗掉的?流入市场买卖不能解答这个问题,因为那仍没涉及粮食最终消费形式——吃掉烧掉还是扔掉烂掉。

关于烂在库里的这部分粮食,数量不容小觑。君不见任何一个农民起义领导者攻破一城,最先做的就是开仓放粮! 有句话叫“古今之富莫过于隋”,隋代号称‘国计之富’,啥意思?就是有钱,仓库充实,尤其是粮仓。隋大业二年(606年),在巩县东南兴建洛口仓,把从江南经大运河运来的粮食囤积于此。当时洛口仓的仓城周围二十余里,共有三千窖,每窖藏粮八千石,设官兵千人防守粮仓。《资治通鉴》记载:隋大业七年(611年)七月,“帝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明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据说当年李密打开洛口仓和黎阳仓,聚口百万去吃这些粮食。一直吃到瓦岗寨失败都没吃完。最后陈粮居然一直吃到了贞观年间!原来贞观盛世的基础是隋炀帝打下的。

我们通过刘姥姥来看这个问题。在饮食上,宝玉挨打后,想喝些香甜的东西,王夫人便把一瓶木犀清露和玫瑰清露拿来,说这都是“进上的”,原来都是贡品。他们家吃饭的筷子就有沉重如“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分量轻些的有“乌木镶银的”。喝酒的杯子有“黄杨根整的十大套杯,一连十个,挨次分大小分下来,大的似个小盆子,第十个极小的还有手里的杯子两个大。喜的是雕镂奇绝,一色山水树木人物,并有草字以及图印。”可见奢侈之极。他们吃的茄子,用刘姥姥的话说就是“一个茄子倒拿着十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他们吃的点心,也就是面果子,“个个玲珑剔透,各式各样的”。刘姥姥形容说,“就是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剪子也不能绞出这么个花来。”宝钗帮湘云请客用了几筐螃蟹,刘姥姥粗略计算了一下,要用二十多两的银子,这个概念是“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的了。”在夜宵方面,贾府有时用的是“鸭子肉粥”,要不是“枣儿茶”,再不就是“杏仁茶”,都是相当昂贵奢侈的。
  慈禧夏天还爱吃西瓜,但只吃瓢中心的一点,一天竟可用去350个。
  再联想一下传说中的帝王级别食谱“人乳喂猪”、“花雕茯苓猪”...呃,对不起,我侮辱了猪。更有那一代霸主齐桓公,吃腻了猪肉居然想尝尝人肉的味道。
  满汉全席可谓是中国极权主义引导下的饮食文化在几千年的演练中结成的硕果,可说是达到了人类在口福方面所能享用的高峰,至今仍无物能逾越。聚天下之精华,用材不分东西南北,飞禽走兽,山珍海味,尽是口中之物,清代的满汉全席,有所谓山、 海、禽、草「四八珍」。山八珍指驼峰、熊掌、猩唇、猴 脑、猩唇、象鼻、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指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大鲵);禽八珍指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 斑鸠、红头鹰;草八珍指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蕈、羊肚蕈、花菇、黄花菜、云香信。 ——去年 1月有客商在西安一掷万金,出36. 6万去吃一酒店做的满汉全席,其实那个所谓的满汉全席当然不是真正的满汉全席,因为有些东西,如熊掌,猩唇,是不大可能得到了。那么,也由此可见,真正的满汉全席该价值多少人民币了。
  如果加上人均每日数斤的耗酒量...真不知道古时权贵阶层有多少人是患肝硬化和高血脂见阎王的。总之我不得不承认,依在下的头脑见识实在无法想象那般生活场景了。
  又记起了那个关于文革刚结束时批斗四人帮的笑话,一农民大爷上台发言说:“江青当年可腐败了,床头居然放着两罐糖,想吃红糖吃红糖,想吃白糖吃白糖”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鲁迅先生言犹在耳╮(╯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