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讨中医“组方变化”(1)

 johnney908 2014-06-22

  当我们《探讨“君臣佐使”》之后,自然要《探讨“组方变化”》,因为传统中医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传统中医强调“理、法、方、药”一以贯之。所以“方从法出”,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组成,都是组方必须遵循的原则。

临床上,组方用药,必须“个体化”,因为每个人的病情、病证不同,还要看年龄、体质、气候、地域、病程、病因等整体情况,即坚持“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经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后,“辨证”出“某证某型”,而后才能“对证下药”,由具体的单味“药物”共同组成方剂。

在使用经方、名方、成方时,会体现“一分为三”方法论的“三性(原则性、灵活性、创造性)”:既要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还要发挥“创造性”;坚持“理、法、方、药”一以贯之,达到“方从法出”、“对证下药”、“药到病除”的目的。

用“一分为三”理论来“探讨组方变化”:一是药味加减变化;二是药量加减变化;三是剂型更换变化。

“方剂”是由“药物”按照中医学理论和方剂组成原则形成的;“药物”是决定“方剂”功效的主要因素。当一首方剂的“药物”种类增加或减少时,必然会使方剂组成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并且会导致方剂功效发生改变。

1985年出版的国家教材《方剂学》是以《伤寒论》的“麻黄汤”为例子说明组方原则和药物增加、减少后的情况(以胜认为应当以“桂枝汤”为例更好,因为“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加减变化更多,初学时往往会迷惑)。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临床主要症状是“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象浮紧”。其病理是风寒外闭而表实无汗,毛窍不通,肺气不宣;治法应当“辛温发汗解表”,方选“麻黄汤”,药由“麻黄”为君药、“桂枝”为“臣药”、“杏仁、甘草”为“佐使药”。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为“君”。

桂枝,辛甘温,温经和营散寒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

杏仁,苦温,降肺气助麻黄平喘,散风寒解表为“佐使”。

炙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也为“佐使”。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四味药组成,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用以“辛温发汗解表”。

“麻黄”不仅仅是“发汗解表”药,还是治“喘”圣药。另外还能治疗各种“寒性疼痛之证”。实际上,麻黄汤还能治疗待产孕妇受寒,气血收缩导致分娩困难之证,用麻黄汤后寒散气和,血脉流通,可以自然生产。

“麻黄汤”的加减运用也比较广泛:

一、大青龙汤:方剂组成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石膏、大枣、生姜等七味药组成。即“麻黄汤”加倍麻黄量后再加三味(生石膏、大枣、生姜)。本方是《伤寒论》名方,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二、麻黄加术汤:方剂组成简单,即麻黄汤原方加白术。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湿家身烦疼。本方证为素有湿困,又挟有风寒之邪,出现发热、恶寒、无汗、身体疼痛剧烈,不得安静。麻黄得白术,虽然发汗而不会过汗;白术得麻黄,能行表里之湿。本方为《金贵要略》经方。

三、葛根汤:方剂组成是由“葛根、麻黄、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大枣”七味药组成。即麻黄汤去“杏仁”,加“葛根、芍药、生姜、大枣”而成。本方为《金贵要略》经方。原文为“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禁不得语,欲作刚痙,葛根汤主之”。主治:太阳病表实、津液不足,气机不利,气上冲胸。

四、麻杏石甘汤:方剂组成是由“麻黄、杏仁、生石膏、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即“麻黄汤”去“桂枝”加生石膏组成。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主治:风寒入里化热,肺中热盛、咳嗽喘息、口渴、脉滑而数。1500

(2014-1-31甲午春节凌晨于伦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