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摩诃萨

 修和 2014-06-23

摩诃萨

摩诃萨,全称为摩诃萨陀或摩诃萨埵,有两种释义:一为菩萨或大士之通称,也称释尊于因位修菩萨行时所用的名字。摩诃萨乃摩诃萨陀或摩诃萨埵的简称, 音译为摩诃,意译作大;sattva,音译为萨陀,意译作乃有情、众生之义。

  一、乃菩萨或大士之通称。谓此大众生系愿大、行大、度众生大,于世间诸众生中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称摩诃萨陀。(参见大智度论卷五、华义疏卷二、法华玄赞卷二)

  二、为释尊于因位修菩萨行时之名。又称萨陀王子。谓过去世有一王,名摩诃罗陀(梵Maha^ -ratha ,意译作大车),勤修善法。有三子,皆相好端正,第一太子名摩诃波那罗(梵Maha^ -pran!a^da ),次子摩诃提婆(Maha^deva ),三子摩诃萨陀。一日,三位王子游竹林,见一虎产七子,而七子围绕在母虎周围,饥饿憔悴,身体羸弱,其命将绝,王子们皆心生悲怆之念而离去;然而摩诃萨陀大生悲心,先使二兄返宫,独还林中,至饿虎所,为求无上菩提,而欲舍此秽身,遂自脱衣服置竹枝上,作种种誓已,即委身卧饿虎前。虎畏萨陀慈威之力而不敢食;摩诃萨陀见之,上高处投身于地,时小神以手捧王子,故无损伤;摩诃萨陀复以干竹刺颈,是时大地六种震动,天华乱坠,饿虎见萨埵流血,始渐近,舐血食肉,唯留余骨。此即佛本生谭中,投身喂虎之因缘,虎之七子即后来佛世时之五比丘及舍利弗、目犍连,释尊亦以此功德而超越十一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