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都短评:慷慨的“拆了建”,是谁模糊了对错

 指间飞歌 2014-06-23
 

南都短评:慷慨的“拆了建”,是谁模糊了对错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接下来倒没看到人家楼自己“塌了”,而是眼睁睁地见证他要把楼拆掉。云南省河口县,斥资2.7亿元的“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在建成三年后因所谓“政策调整”而正在被拆除,拆迁、补偿费用按照官方给出的保守估价,也要3亿元。

一来一回这么瞎折腾,在外界看来是白白损失了近6个亿,但到目前为止,云南河口地方政府的嘴依然硬得很,而且演绎出一套煞有介事的解释逻辑。首先,三年前建“文化长廊”的钱,是招商引资来的,所以不算浪费财政资金;其次,三年后的拆除,政府是在“依法办事”搞赎买,是在尊重产权人的权益。在官员口中,当初项目上马,是顺乎社会发展、搞活当地经济,现在项目被拆除,是城市转型升级、是顺乎政情民意。但这一拆一建之间的时间跨度,区区三年而已。

有几个细节非常值得一提。其一,事发地云南河口,是国家级贫困县,此次文化长廊的拆除费用,除了省、州两级拨款外,县级财政大约要承担2亿元的费用,而2013年该县地方财政总收入还不到2亿元。即便上次的招商引资,属于崽卖爷田,那这回花血本进行的拆迁,是真金白银的地方财政支出,当地政府真的想好了吗?还是同样基于上级政府与领导的“拍脑袋决策”?

其二,三年前建这个所谓“文化长廊”时,地方政府所憧憬的商业、文化、旅游等诸种价值,看起来还像是个贫困县基于地方经济发展所做的决策(尽管其发展前景、可行性等问题,在立项时同样遭遇质疑,当地不少官员反对,但因为“主要领导力主”而政府特批,特事特办)。而现在的慷慨拆除,所要转型升级成的诉求,是绿地公园和市民公共活动空间,看起来似乎更不像是个国家级贫困县所迫切需要的那种“民生型”工程了。

外界为这转瞬即逝的贫困县工程莫名惊诧,在当地政府的逻辑看来,“全国各地多少工厂被关闭、高炉被炸掉,你说这是‘浪费’吗?但这是优化产业结构、经济转型所必须的”。在其中尤其需要商榷的,并不是工程项目当初该不该建以及现在该不该拆,而是无论建设还是拆除,究竟是经过了科学论证、民主决策的结果,还是所谓“主要领导”政绩冲动、个人独断的恶果?如果不幸被证明属于后者,尤其是现在的拆除——— 从不宽裕的财政收入中倾囊而出搞一个项目,把商业街改成一块大草坪,会否几年后又要再拆一次?毕竟主要领导几年一换,当时力主上文化长廊的领导今何在,几年之后,现在力主建大草坪的领导,又官居何处?

“当时建是对的,现在拆也有拆的道理”,地方政府费尽心机,憋出来的这一套道理,核心目的在于将城市建设决策中的对错尽可能地做模糊处理。模糊了对错之后的自然延伸,就是不用追究决策者的责任,或者为决策者做辩解。全国舆论热议河口县的这一拆一建,对当地官员来说或许依然觉得“委屈”,倒也没错,因为放眼望去,从南到北,又有多少这样的楼起楼塌、楼去楼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