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Archlinux安装和以前不太一样了,现在是联网安装了,而且安装的时候少了图形化的界面,这样对我这样的菜鸟难度就加大了,好在Archlinux的WIKI还是比较详尽的,而且Archlinux在中国的用户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 ,所以靠网上搜集的“情报”和WIKI还是勉强可以混混的,我也顺便记录点东西,要不然以后忘了可怎么办啊 。
(本文是在VirualBox中安装的,我的水平也是很菜的,大家就凑合着看看吧 )
要安装Archlinux要先下载个光盘镜像,(哪里下载不知道 ),我是去Archlinux的官网下载的,官网下载地址
https://www./download/ 随便找个地址下载吧,下载好之后记得校验一下MD5哦(当然一般不会有问题,不过保险起见还是校验一下)
现在可以开始安装了,VirualBox的部分就不介绍了,直接放光盘下去安装。由于我安装的时候并没有截图,但又觉得发博文还是带点图片比较好看,所以我决定去“借”点图过来 。再这里要感谢一下大方的、无私的朋友们把图“借”给了我了 ,在这里感谢一下他们 (图的主要出处http://tieba.baidu.com/p/1745908846)
好了,现在可以开始讲解了,系统光盘放到虚拟光驱中并设置为光驱为第一启动后一般就可以来到这里了(本文只讨论光盘安装,硬盘、U盘安装的就不在讨论范围内,因为我自己也没试过,所以就先不说了)

选择第一项:Boot Arch
Linux(i686),因为我CPU是32位的,听说Arch的系统光盘做自己做判断,即系统光盘已经把32位和64位集成在一起了,会根据主机的具体配置来判断。其他几项选择懂点英文应该都可以看懂吧。
经过一点点时间的等待就会来到这里了:

这个时候应该要干什么呢?因为现在Arch都是联网安装的了,这个时候当然要测试一下网络通不通了,网络不通的话就要先解决网络问题了。测试一下网络情况,在控制台下输入
ping -c 3 8.8.8.8
看看能不能ping通,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当然了,我虚拟机设置的网络模式是NAT,如果你的网络模式不是NAT的话建议参考一下WIKI。
如果网络通了的话就可以开始给硬盘分区了(我这里是全新的硬盘,所以需要分区,本文讲的也是全新的一次安装Archlinux的流程),分区之前先看一下硬盘是什么类型的。输入命令 fdisk
-l 其实主要就是看硬盘是 /dev/hda 还是/dev/sda
,这个只是我个人的习惯,不看的话对接下来安装Archlinux也没太大影响。
这里用 cfdisk 命令来分区,输入cfdisk之后可以看到如下画面:

分区主要就是应用底下那些“按钮”,比如要新建一个分区就“New”一下,跟着操作还是挺方便的,同时这里也可以看出硬盘是哪种类型的了,就如图上第二行显示的 Disk Driver:/dev/sda 分区分好后记得要Write一下,把分区数据写入到硬盘中,如下图Write反白。

Write后就可以Quit退出了,分区分好后记得用partprobe命令更新一下分区表数据,使用方法就是输入命令 partprobe
/dev/sda1
这样就更新了sda1的分区表数据了,有几个分区就更新几个。然后就要给刚才分好的分区创建文件格式了,我一般用EXT4(因为其他比较高级的文件格式我不太了解也不太会用 ),创建文件格式的命令是 mkfs
-t ext4 /dev/sda1(mkfs就可以理解为make filesystem的缩写)
但有一个Swap分区的创建方式有点不一样,创建swap文件格式是 mkswap
/dev/sda2(这里是假设sda2是预留做swap分区的,具体情况就是具体设置了),创建好swap文件格式后要启用swap,命令为swapon
/dev/sda2
分区创建好后挂载到某个目录上,一般Linux挂载都是挂载到/mnt下面所以我们也就挂载到这个目录下面,这个时候要注意一下了,这里比较容易出问题。
我们要先把 / 根分区挂载到/mnt下面,命令是 mount
/dev/sda3 /mnt(这里假设sda3是 /
根分区),然后为/boot、/home等分区创建一个目录,因为/boot、/home都是挂载到
/ 根目录下的,所以我们要在/mnt下创建对应目录,命令为 mkdir
/mnt/boot 创建一个mnt下的boot文件夹,有其他分区要挂就依样画葫芦就好了。
现在可以讲一下为什么要先挂载/根分区在创建目录挂载其他分区,因为/根分区是直接挂载在/mnt下面的,如果先挂载其他分区的话就会被/根分区“覆盖”掉,这样后面的生成fstab文件的话就会有问题的。
接下来就是安装软件包了,安装命令为 pacstrap /mnt
base base-devel 我们把分区挂载到mnt下,自然要把软件安装到mnt下了,另外base和base-devel是一些基础的软件包,如果你安装过旧版本的Arch就会比较熟悉了。

提示了一堆要安装的东西,按一下Y,然后等着安装吧。
这堆东西安装好之后再安装一个grub-bios,引导程序,命令为pacstrap /mnt
grub-bios 安装好了可以生成一份fstab文件(这里就关系到前面的分区挂载顺序了,如果前面分区挂载有问题的话,这个fstab文件也会有问题的),命令为 genfstab
/mnt >>
/mnt/etc/fstab 这里很容易理解吧,把mnt下的情况写入到/mnt/etc/fstab文件里面。
接下来就要配置一下系统设置了,以root身份登陆到/mnt中,命令 arch-chroot
/mnt
生成内存盘镜像 mkinitcpio -p linux
安装grub到硬盘 grub-install /dev/sda
(这里注意,grub是安装到整个硬盘上而不是某个分区,所
以这里是/dev/sda)
配置grub信息 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
设置root密码 passwd
创建设置个人帐户useradd -m -g users -s /bin/bash
xxxx(xxxx是名字)
修改新创建的用户密码 passwd xxxx(同上)
设置时区
ln -s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
配置语言(暂时性,进X之后可以再修改)
vi /etc/locale.gen
启用en_US.UTF-8
UTF-8这条就好了,启用的方法就是把这条前面的#号去掉
修改好后生成一下
输入 locale-gen 回车就可以了
退出root环境下卸载挂载点
umount /mnt/boot
umount /mnt (顺序与挂载的时候倒着来就行了)
然后可以重启了,这样一个基本的Archlinux就算安装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