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平衡当代社会的杠杆 (书法是“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春秋战国是我国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大变革时期,列国争雄,战争不断,整个中国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孔子把这动乱的原因归结为“礼崩乐坏”,立志要拯救这个社会,以维护正统的“礼乐”文化,来平衡整个社会趋于秩序与稳定。“知其不可而为之”,便是孔子的理想和决心,他始终把这一理想付诸于社会实践之中,“删诗书,游列国,”都是为了维护这一文化。 一 “礼乐”文化的滥觞出于原始的巫术礼仪和歌舞图腾。巫术礼仪实际是一种社会制度,既有教化,又有强制作用,使人的行为得到规范,教人向善,遏止犯罪。巫术礼仪本身就是宗教形式,以后发展为政治、教育、法律等学科。歌舞图腾亦与宗教有关,在驱邪降魔的群体舞动的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个人愉悦,规定的形式内,可以自由发挥,有时也可超越规定而抒发个人情怀,有激情也有创造,真正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图腾中蕴含着人的精神内涵,是人类思想文化积淀的象征,具有创造意义。歌舞图腾含有非理性的感情成分,呈现出美的形式,后来发展为文学、艺术等学科。巫术礼仪和图腾歌舞是相辅相成的,都在培养和发展人的心理功能,比物质生产劳动更为重要和直接,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文明和生产符号。 周公把这一古老的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整理,建立了一整套“礼”“乐”固定制度,确立了嫡长制、分封制、祭祀制等,系统地建立起“礼制”。它实际上就是未成文的“法”,要求个体成员必须遵循和执行的行为规范,含有强制性的要求、限定和管理。通过这种对个体的约束和限制,以维护和保证群体组织的秩序与稳定。“礼”要求去直接约束、控制个体的感情行为、活动和感官感受。“乐”原意是与农民获得丰收与喜庆有关,后引申为喜悦愉快的心理情感。它与森严的“礼制”既对立又协调。“乐”在“礼”的规定制约下抒发个人情感,已达到乐的理想,有时也会释放出创造力。《礼记·乐记》和荀子《乐论》都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万物谐化;序,故群物皆别。”“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致乐以治心。”“治礼以治躬,……”等等。这些都明确指出:与“礼”从外在方面来规范不同,“乐”只有直接诉诸人的内在的“心”“情”,才能与“礼”相辅相成。所以孔子极力维护“礼乐”文化,是因为“乐”与“礼”在基本目的上是一致和相通的,都在维护、巩固群体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 “礼乐”传统文化正是儒家思想中最根本的东西,也是社会趋于理想化的重要理论根据。孔子在周公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对“礼乐”内容进行了新的补充、整合和规定,他多次提倡的“仁”就是重要内容之一,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是对“礼乐”文化的充实与丰富。孔子尽管积极努力,最终还是未能实现他的理想,但完成了“礼乐”文化思想体系的巨大工程,犹如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天空中,普照着整个中华大地。后来,孟子、荀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发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终于到了大统的西汉时期,独具慧眼的董仲舒做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动。制定了一整套相关的政策,阐明儒家思想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性。历史不得不承认,儒家“礼乐”文化在加强西汉封建文化专制制度的完善和巩固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礼”是一种社会制度,是一系列的法治条文,既有政治、经济、军事、祭祀等方面的严格规定,也有“三纲五常”的伦理纲常和日常行为规范,人们生活在这个大一统的国家里,都必须严格遵守。“乐”则是内在情感的抒发,在“礼”的重重制约下,也享受一份“乐”的轻松,从事打猎、赋文、射箭、唱歌、舞蹈、书法、绘画等等游戏和文艺活动,尽量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使社会秩序、规范、合理、平稳地发展,这就是“礼乐”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历史发展而言,墨、道两家也是“礼乐”文化的传承者。墨子“摩顶接踵,以利天下”,偏重于“礼”教,忽视了“乐”的调节作用,活人太苦,缺少乐趣。道家则把永享人生乐趣作为追求和理想,反对儒家繁琐的礼仪制度,偏重于“乐”的享受。墨、道两家皆在社会生活中失去平衡作用,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所以董仲舒把他们都作为罢黜的对象。董仲舒明智的选择,奠定了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思想的统治地位,给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规范和个人艺术发挥的理想人生铺设了道路。 二 两千多年以来,儒家的“礼乐”文化始终是一条主线,历代的中国人一直就生活在这条主线里,他们一方面承受着各种封建礼制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在宣泄着自己内心的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名教纲常也在悄然变化,到了文景之治时,黄老的无为思想已占据了统治地位,这就给正统的儒家“礼乐”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使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变成了儒、道互补的文化形式,它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创造中显示出巨大力量。东汉末期印度佛教传入我国,中华民族接受和改造了佛教义理,形成中国自己独特的禅学理念。儒、道、禅三家文化的融合,完善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思想体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礼乐”文化,开始发挥出极大作用,创造出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增加了光辉。东汉时期是中国书法各种书体趋于确立与成型的时期,王次仲始创楷书、刘德升创立行书、张芝一笔书开创今草或狂草、……魏晋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唐代时的李白、张旭、颜真卿、吴道子、怀素、……北宋时的苏轼、米芾、黄庭坚、……这些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一边做官,严格遵守着礼教的管制和约束,守孝尽忠,谨慎做人,诚恳做事;另一方面则展开想象的翅膀,“游于艺,成于乐”,内心得到精神振奋和愉快,心灵得到净化与安宁,即提升了自身的人格品位,同时也创造出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 书法家颜真卿是“礼乐”文化培养出来的儒家典范,他为人正直,积极进取,敬忠职守,具有敏感的政治嗅觉和未雨绸缪的防患意识,早在安史叛乱之前就意识到将要发生的事情。为了防患于未然,他带领官兵加固城墙,储备粮草,加强防范措施,他所管辖的平原城始终没有在安史叛乱中受到破坏。这一忠君保国的举动震撼了中唐的统治者,立即被李唐王朝树立为一面旗帜。这是颜真卿做人的一面,是严格遵守唐朝礼制的模范官员。另一方面则是“乐”的集大成者,他的书法气势开阔,庄重刚毅,雄浑博大,遒劲厚实;大、中、小俱有,正、草、行齐全。《颜勤礼碑》丰神饱满,用笔奇伟;《大唐中兴颂》意气风发,宏伟雄厚;《祭侄文稿》纵横磅礴,气势奔放。……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大胆的创作风范,独特的艺术风格,多样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极为罕见。颜真卿做人和从艺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就是在“礼”“乐”两个方面皆达到了非常高的境地,伟大的人格力量和高超的书法艺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书圣王羲之完全是在儒、道互补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他的做人比较放浪一些,袒腹东床可见一斑,辞官从艺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个案;行为放浪,但浪而不过;无拘无束,却遵纪守法,行为规范仍然在礼制的框架之内,而他的艺术想象则完全溢出礼仪言行之外,更偏重于“乐”境的营造。其艺术构思是在“三玄”思想的指引下显得超常奇异。《兰亭序》秀俊姿媚中显示着骨力,自然行笔中蕴含着匠心,遒丽爽健的线条,圆融中和的体态,影响着古往今来的崇拜者。《平安帖》如庄子梦中的蝴蝶,翩然起舞,美妙无限。《初月帖》旷达中蕴含着沉郁、忧伤的意态,具有感人的精神与力量。尤其是王羲之老年的书法艺术更是一片妙境,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的那样:“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神,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不论是颜真卿,还是王羲之,……都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效仿和学习的榜样,传统的“礼乐”文化应该成为平衡当代社会的杠杆,为营造和谐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 漫长的封建社会虽然创作了许多艺术精品,但严格的封建礼制还是严重的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官不容针”的严酷现实往往使人胆小怕事,谨小慎微;“文字狱”的严紧与苛刻,使人很难发挥其潜在的才能与创造力;再加上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艰辛,很难静下心来从事艺术创作,就连曹植这样的皇亲国戚,虽然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而生活上却过着两日并食的困苦生活,更何况一般的平民百姓呢? 如今不同了,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民生活的富裕,社会的安定平稳,人们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文学艺术。西方思想家提出“艺术平民化”,而这更适合于当今的中国,艺术平民化应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人们在生活困难的时候,追求物质上的丰富是必要的、理所当然的;但当物质达到一定水平时,再追求金钱就会产生病态,内心世界也会变得空虚,这时候精神的追求极为重要。怎样才能填补内心的精神空虚,既不能沦丧颓废,又可以提升人的气格品位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喜欢上一门艺术。艺术就是为了充实人类随物质生活需要发展起来的精神生活需要,人们的物质生活越发展,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就越强烈。 “礼乐”传统文化的全面实施应该赋予当今时代,它既是平衡当代社会的杠杆,又是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礼乐”文化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礼”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科学化,各种规章制度的健全,众多法律条文的完善,既限制着不合理的丑恶行为与犯罪活动,又给予比较宽松的言行自由。“乐”更加丰富多彩: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戏剧影视、写诗作文、动漫卡通、网络软件等等,只要爱好其中的一项都是极大的乐趣。 在众多艺术科目中,中国书法最具独特性,首先它是民族文化,又是以汉字书写的抒情艺术,距离每个中国人最近。尽管毛笔书写的实用性已经渐离我们而去,取而代之的是硬笔和电脑,但浸透在中国人民骨子里的东西还在,它随着国学热的浪潮重新在全国生根蔓延,这个势头越来越好。现在看来,在前一些专家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在汉字没有消亡之前,中国的书法艺术就不会灭亡的。 俗话说:“学一门,如海深”,书法艺术看起来没有什么深奥之处,一些人也把它视为雕虫小技,其实不然,每一门艺术都有它内在的艺术规律,只要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它的博大与精深。杨振宁博士说过:“如果遵循你的本能提供的通向美的问题而前进,你就会获得深刻真理,即使这种真理与实验相矛盾。”“以美启真”或者是“以美导真”,才是艺术的真谛。书法是我们认识世界,达到“以器明道”的工具,是阐释个体生命意义的载体。一般人看书法只看到表层,而看不到它的全方位和精深之处,难免有些鄙视之嫌。学习书法一旦进入到书法状态,你就会发现你所接触到的不仅是书法的技巧,传统文化中一些理念,古人对辩证法的把握,古人对哲学的思考,我们都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样式来体会它。书写是人的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手指手腕的运动并非是一种纯技法活动,相反,它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的活动踪迹。书写是一种古代延伸而来的文字,文字连接着的是历代思想,思想背后连接的是当代人的精神。它是思想和精神,历史和当代的直接呈现。中国书法,最高境界是对“道”的领悟,书法不再是技法的问题,而是面对宇宙、面对人生的一种“道”。现代社会的高科技,已经能够全面地将传统书法艺术的经典展现在你面前,往往使你无法选择而无所适从。你如果要取得重大突破,你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这个时代已经具备了前人不曾有的优越条件,但也因书法作品的浩瀚如海而无法下手、或因各种物欲的诱惑而使你难以静下心来。在这躁动的年月,就看你能不能静下心来,有没有意志力,能不能抵制物质与金钱的诱惑。谁能甘心寂寞,敢于坐冷板凳,谁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种寂静,正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愉乐,可以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书法艺术的天空中;于书法艺术的耕耘中写出你对宇宙的认识,写出你对人生的体验,写出你的情感和情趣,最终写出你的独有风格来。 人原本是各有个性的,由于现实社会有众多个人组成,如果大家只讲个人而不注意个性的约束,不讲求与社会的协调,就难以有社会的和谐,所以从来没有那个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强调个性,然而在艺术创作上却强调个性,把个性化的风格面目当作重要的审美效果,把具有个性面目当作艺术成熟的标志。作为新时期的一位公民,一方面遵纪守法,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一方面则利用空闲时间刻苦临池,认真继承传统,大胆进行创新,在人格和艺术:即“礼”和“乐”两个方面都有所作为,其乐融融,何而不为? 二零一零年七月中旬与兰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