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往人们印象中白雪皑皑的冬天不同,2006年的冬天,中国、美国以及欧洲大部分地区持续暖冬天气,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缺少降雪,空气中过早的弥漫着春天的气息。本该冬眠的狗熊仍然精力旺盛,本该迁徙的候鸟改变了习性,女孩穿着短裙走上街头,许多滑雪场由于缺少降雪不得不推迟开放时间……2006年的冬天有点暖!!暖冬不仅改变了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方式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农作物的生长,田野里麦苗不仅旺长而且难以避免的引起了生长进程加快。如果仅从种植业的角度去审视就会发现:这个暖冬后果有点严重! 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的河南省,在经历了一场不算短的暖冬后,随着2007年3月6号到7号一场不期而至的“倒春寒”的光临,产区的小麦发生了大面积严重冻害。与2005年的冻害相比,今年遭受冻害的小麦面积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超过了2005年。不仅引发了业界的争议而且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大灾之后,暴露出的种业界存在的问题让许多种业人士都在思考;显然,小麦冻害绝不会由于小麦收割将要结束从而沉寂无声;面对频频发生的“冻害”,种业界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反思,变得更加引人注目!! 四季不分与冬春不明 冬天没有严寒,春天热烈而短暂;这一切都似乎表明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四季不再分明的时期。同样不难发现的是经过很多“育种家”的努力,我们的一些小麦品种似乎在种性上已然变得冬、春不分;如同四季之变换,变得令人难以琢磨!
通常根据小麦春化阶段要求低温的程度与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小麦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即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弱春性品种。一般而言冬性、半冬性品种的抗寒性较强,所以2005年遭遇冻害的品种多为弱春性品种,这其中又以郑麦9023最为突出。因此一般说来,弱春性品种遭遇冻害业界普遍表示认同;而作为半冬性品种此次也遭遇大面积严重冻害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对此业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受较强冷空气影响,3月6日和7日河南全省范围气温明显下降,大部分地区气温降至0℃以下,造成周口、新乡、商丘、驻马店、三门峡、平顶山等地有130多万亩旺长小麦不同程度受冻。周口市麦田冻害面积49.26万亩,主要分布在商水、太康、鹿邑、郸城、淮阳、项城、沈丘等县市,其中有22.6万亩冻害程度严重,预计减产50%以上。受冻小麦中周麦19、濮麦9号最为严重,周麦19表现为主茎和大分蘖的幼穗冻死,濮麦9号表现为基部第二、三节间幼茎受冻坏死。新乡市的长垣县、封丘县有3.23万亩小麦受冻较重,幼穗或生长点枯死,拔节后期至孕穗期表现出心叶扭曲,幼穗败育。调查发现,受冻品种主要为周麦19、郑麦9023,早播、群体偏大的麦田受冻程度较重。平顶山市的鲁山县有1万亩小麦受冻严重,主要为郑麦9023等弱春性品种。商丘市有10万亩麦田受冻较重,主茎和大分蘖幼穗冻死,主要集中在睢阳区、梁园区、虞城县、夏邑县。受冻品种主要为濮麦9号、周麦19。 天灾?人祸? 冻害发生后,面对农民和媒体的追问很多专家众口一词的指出:小麦出现冻害并不是品种问题。言下之意,冻害的产生完全是由于气候异常造成的。周口市农业局调查统计显示,全市冻害麦田49.26万亩,其中严重冻害21.26万亩,除扶沟外的其他县(市、区)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以“周麦19”最为严重。今年全市共种植“周麦19”46.5万亩,受冻面积26.3万亩,其中严重受冻18.32万亩;“濮麦9号”、“郑麦9023”等品种虽有冻害现象,但面积小。至于周麦19冻害面积如此之大并没有人给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但相关的说法称:“周麦19”是周麦系列的一个新品种,也是2005年经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是省农业厅2006年推荐的小麦良种补贴首选优质麦种。如此看来,一个“苗期抗寒性差”的小麦品种,不仅通过了审定而且是省农业厅2006年推荐的小麦良种补贴首选优质麦种从而得以大面积推广。 同样饶有趣味的是周口市农科院参与此品种小麦研究工作的殷贵鸿也出面解释说,“从麦苗看,其种子纯度、种子质量均没问题。之所以“周麦19”大面积遭受冻害,主要是该品种拔节孕穗期偏早,生育进程加快,春后正是小麦对冻害最为敏感的时期,而此时正好赶上大幅降温,小麦减产已成定局。” 除了归咎于天灾,余下的批评则全部指向了农民;其中农民朋友有两个突出的错误做法被指明:一是早播,二是多播。 如此说来,今年小麦大面积冻害发生的问题与经营者、管理部门、种子科研单位看来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事实果真如此吗? 暖冬本身就是人祸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长期以来人类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无度的开发、环境破坏加剧都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直接原因。 因此,暖冬正是由于人祸造成的。在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影响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认识不到这一点显然是缺少应有的判断力的。 此次冻害的品种中,濮麦九号、郑麦9023都属于弱春性品种;冻害面积最大的品种周麦19则是一个半冬性品种,让人非常不解!查看该品种审定公告证实该品种确为半冬性品种,仔细研读又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半冬性类品种苗期耐寒性较强;但公告显示该品种“苗期抗寒性差”这一点显然同常规的半冬性品种特征似乎不符,当周麦19与濮麦9号、郑麦9023、豫农949这些弱春性品种几乎在同一地区一同发生冻害时,难免不让人对该品种种性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小麦种子生产经营发展到现在,学术界传统的小麦种性分类标准是否也如同气候一样发生改变不得而知。但我们已经在市场上发现一些小麦“新品种”,它们已经不再按照传统的方法划分了;有些品种直接改为半冬性偏春性或弱春性偏冬性,并同时“不由自主的”扩大了播期和全面提高了“抗病性”。小麦的特征特性已经如同不再分明的四季一样,被彻底的改变了;而种地的农民显然还没有跟上研究者和经营者的“步伐”,缺少“应变的”思想准备。 面对灾难,很多农民想到了自我救助;向职能部门进行投诉、反映情况,一度说明一些农民的维权意识有了提高。一部分农民也想到的就是找到这些品种的小标签,但遗憾的是他们认为这些“似乎能说明点问题”的“小标签”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夏邑县马头镇董楼东组的董恒太从夏邑县种子公司马头门市部购进了周麦19小麦种子,今年伍亩地无一幸免全部受害。村里其他四户一同种植周麦19的农民也是同样的遭遇;尽管他们在冻害发生后采取了补救措施但一切都已无济于事,歉收达75%-80%的结局让他们不得不选择接受这一切。心有不甘的董恒太想起了种子的小标签上好像没有“苗期抗寒性差”的描述,如果当时看到了这种描述自己绝对不会考虑去购买该品种。但是怎么找也没有找到那个出人意料的“小标签”,村里的其他群众也苦寻不到。令董恒太自己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与其同一地区的商丘和临近的周口许多县一些良种补贴统一供种的地区,供应的周麦19也发生了大面积冻害。 笔者有幸在新乡的延津县看到了当地一参加良种补贴统一供种公司的周麦19的种子小标签:该标签显然没有按照审定公告的内容进行标注,更没有“苗期抗寒性差”的描述。这个标签似乎与董恒太购买的种子标签为同一个版本,遗憾的是由于董没有保存好原购买种子的小标签致使无法对比。即便董恒太他们找到这些种子标签,他们是否会获得赔偿或帮助似乎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在5月18号央视共同关注栏目中播出的《粮食啊粮食》节目中,将当地农民遭受冻害的原因归于:“是因为农民们缺少科学技术的指导”。不能说这个理由不靠谱,但完全如此推断又似乎过于片面和武断。不妨让我们看看豫农949在项城销售时这个弱春性品种的宣传画,看看能否从中找出新的答案呢?。 2006年9月26日,笔者随同项城市工商局的工商人员在项城市老城镇一种子经销商处拍下了豫农949的宣传画。该画报显示豫农949具有九大突出优点,其第一个突出优点就是“特抗冻”并称“抗寒性好,零下10°C冻不死”;第二个突出优点是:“适播期长,从十月上旬可播到十一月上旬”。有着如此突出优点的品种最后却还是冻死了,能不让人心中生疑吗?今年倒春寒是最低温度只有零下三到四度,既然号称“抗寒性好,零下10°C冻不死”为何还是冻死?难道仅仅只是虚假宣传,而没有对农民进行实质性误导?而实际上该品种审定公告上对该品种抗寒性的描述为:抗冬寒能力强,抗倒春寒能力稍偏弱。 一般而言弱春性品种播期宜晚不宜早,最好的播期应该始于十月十五号之后;而该品种的审定公告上该品种的播期为:10月10~25日,那么经营者广告上宣传的“适播期长,从十月上旬可播到十一月上旬”的结论来自何方呢?难道仍旧是“忽悠”?农民早播难道不受其影响吗?还要追问一下品种审定委员会:弱春性品种的适播期始于10月10号,合适吗? 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承担良种补贴统一供种的公司,最初在竞标时就被要求具有良种良法配套的能力。中标后,则应该如约向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技术和方法。根据央视的调查该公司显然没有对遭受冻害的农民传授“良法”,完全可以视为没有承担应尽的义务。了解到这一点,难道还要简单的归咎于农民技术匮乏吗?还能去责怪农民吗?供种公司没有按照约定的义务向农民传授科学种田的知识为何没有被追究违约责任?是该公司本来就无力承担此义务还是根本无意承担,央视节目中没有给出答案。 民权县油坊村的农民,当听到他们所购买的“濮麦九号”小麦种子的标签上的播期被提前、抗病性被篡改时只能象征性的表达一下愤怒;除此之外,他们不知道还能通过什么途径去了解这个品种的真实情况和如何适时播种;更不知道,那个部门能好好管一管这些伪造、涂改标签的统一供种公司。而让这些农民更无法知晓的是:当地相关职能部门在查处标签造假的公司时还是在媒体监督下进行的。而被查处后的公司除了缴了罚款之外,并未能改正自己的错误。随后,这些带着虚假标签的种子仍然被供应给了农民。而一些购买“濮麦九号”的农民似乎被证实确实按照标签的指引提前了播期,但板子只能打在他们自己的屁股上似乎不太公平。 荣誉满身的郑麦9023--这个在2005年大面积“受伤”的品种,在2006年六月的时候由于被某公司“导入了新的抗寒基因”,从而让不少喜欢它的人重新对其充满了期待。遗憾的是:今年冻害的名单中仍然还有它。惟一值得庆幸的是因为种植推广面积小,它已不再是“受伤害最深”的小麦品种。 还有一个宣称“抗白粉、抗三锈、零下17°无冻害”的品种也发生了冻害,让项城当地的经营者很是不安了一阵时间。不知道是气象专家们记录的数据出错了,还是育种家自己看走了眼没看清温度计上的刻度。 总之,一地鸡毛!! 置身于全球变暖的今天,农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但愿种业界能从今年的小麦冻害中好好思索,千万不要再让农民朋友流汗又流泪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