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表收藏之第一表

 苯墨子社 2014-06-24
     2010年12月6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保利“天工开物 真艺载时”名贵腕表、古董钟表专场拍卖会上,天津海鸥表的“中国空军第一只航空表”复刻版第1号以1.5万元落槌成交,高出起拍价3倍。这一结果不仅让钟表爱好者们对今日的国产表刮目相看,而且也引出了最为传奇的一只国产表的故事。
     随着1955年中国第一只国产手表的研制成功,天津手表厂开始了“五一”牌手表的生产,同时也拉开了中国民族手表制造工业的序幕。虽然当时中国手表工业还处在仿制阶段,但“五一”手表通过对原有结构和零件加工工艺性的改进,逐渐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截至1958年年产达到近千只。1959年,前苏联派遣专家支援中国的工业建设,当时的天津手表厂也有苏联专家进驻。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通过对“五一”表的结构进一步改进,改善其加工工艺性能,使“五一”表的机芯质量可靠性又有了很大提高,到1960年“五一”表的生产开始进入了正规的批量生产阶段,同时也提升了我国手表研制生产的技术工艺水平,使当时的天津手表厂试制车间具备了手表试制的所有条件,这也为后来计时码表的研制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计时码表(航空表)是空军部队的必需品,但当时由于中国手表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中国空军使用的航空表主要依赖进口。为了摆脱依赖进口的局面,提升中国手表制造的技术水平,振兴中国民族手表工业,同时也是为了给国家节省外汇,国家决定选择国内手表生产厂家研制计时码表。鉴于当时国内手表厂寥寥无几,只有天津和上海两家具有一定规模,而天津手表厂作为第一块国产手表的诞生地,并且“五一”手表的质量可靠性也属于国内最高水平,另外,又有天津与北京相邻、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因此,1961年4月,当时的一轻部下达任务,由天津手表厂进行立项试制专供中国空军使用的航空表(计时码表),该项目属于国家秘密项目,任务代号为“304”。(当时的三机部十局于1961年下发了正式的密字号文件)。接到此项任务后,天津手表厂集中了全厂20多名技术骨干进行研制工作,由于当时缺少先进的设备,基本上是采用简单的方式和手段对零件尺寸进行测绘、计算,利用仅有的一台瑞士进口绘图仪进行绘图,天津大学计时专业的学生也参与了样机测绘工作,技术人员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加深了对该款手表结构理论上的认识。在试制人员中,既有工程技术人员,又有高级技工,也有刚刚毕业进厂的高中毕业生,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所有参战人员都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奋战,攻克难关,在参考原机芯设计基础上,图纸自行完善,所有工装、模具全部自行制造,特别是计时码表机芯的柱状轮结构,在当时的手表制造业中属于国际水平。此结构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三角柱状的突起物,每个突起物之间形成了间隙;下半部分是一圈斜齿,用来与棘爪互相咬合。柱状轮被螺丝固定在夹板上,当操作码表功能时,启动杆等上的棘爪就会拨动柱状轮上的斜齿,这不仅带动了柱状的突起物产生转动,而且使控制不同功能的金属杆定位于柱状轮上的不同间隙内,从而形成了开始、停止和归零的功能。如今,采用柱状轮的计时码表机芯任被认为是高级的象征。
    1961年9月份,7只第一批样品表试制成功。从1962年5月到1963年底完成了32只第二批样品表的试制。从1964年1月到1965年10月又试制了100余只第三批样表。1965年12月,经过由全国21个单位共计38位领导、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评审,产品的走时精度、测时、高低温、防震、防磁、防潮、快慢针拨校、上条拨针启动质量、冲击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合格标准,顺利通过了部级投产鉴定,被批准定型批量生产。按照天津手表厂的表款研发序列排布,该款计时码表机芯编号为ST3。1966年5月,天津手表厂确定投产方案,同年10月底,正式组装成品1400只发往中国空军一线。截至1968年,该款手表总共生产了近3000只。
     天津手表厂生产计时码表(航空表)供中国空军使用,这也是中国首例军品民产。在1966年至1967年该款手表的批量生产过程中,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逐项解决,不但使手表本身的性能和质量不断完善,也大大提高了天津手表厂的手表设计、制造的工艺技术水平,提供给空军的该款手表获得了中国空军的好评。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另外该款手表的市场目标是提供军用,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每只定价人民币100元左右,生产的近3000只航空表基本上满足了当时中国空军的需求,并且随着民用手表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因此,该款手表在1969年停产,天津手表厂将主要精力放在民用手表的生产上。随后,该款手表的产品图、工艺文件、工装、在制品等所有材料都转移到当时的金笔厂(第二手表厂的前身),由金笔厂组织该款手表的生产,但由于当时的该厂的生产条件、技术力量等因素,一直没有正式生产,后来由于该厂调整、搬迁,有关图纸及工装等流失严重。
    如今,距离中国第一只航空表诞生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是此表的机芯是自制还是仿制?这个谜题已经解开了,当时是借鉴罗唐纳(RODANIA)手表的机芯,而它又是来自Vénus机芯厂的产品,型号为175。这家机芯厂成立于1924年,并且从1940年开始制造175机芯(1966年停产),此机芯的规格为:直径31毫米、厚度5.7毫米,17颗宝石轴承,摆轮频率为18000次/小时。根据海鸥手表厂保存的资料显示,当时的ST3机芯的直径为31.3毫米、厚度是5.82毫米,19颗宝石轴承,摆轮频率为18000次/小时。从两者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当时天津手表厂的技术能力还是过硬的,能够保持在理想的规格中,虽然取自瑞士的设计,但也是真正的中国制造。由于这样的特殊背景,加上中国第一只航空表的产量极其有限,因此这款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技术价值的手表已经成为钟表收藏界的宠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