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婺源的水

 朱瑾花香 2014-06-25

我去婺源时,满世界的菜花都已卸了妆。曾簪着一头黄花的油菜们,那会儿,像极怀孕的妇,笨笨的,相互挤挨着,搀扶着,--菜籽快熟了。当地朋友惋惜地说,你应该在菜花开时来呀。

    

 
 

  我当然知道,婺源的菜花是出了名的。但我却很高兴,没有选择菜花黄时去,因为,我撞见了婺源最为本色的样子。
  不说江湾,不说晓起,单单看看李坑吧。千年的古村落,周围群山环绕。那些山,手挽手,肩并肩,站成一道青绿的屏风,把李坑,宠溺地抱在怀中。一条小溪,候在村口,像守望的明眸,里面蓄着一往情深。有竹筏停在溪边,撑竹筏的男人,遥遥递过话来,坐竹筏不?我毫不犹豫地摇头回,不。那边不在意,笑笑,又招呼下一个游人。
  脚步轻些,再轻些,别惊了那些水啊,别惊了水里的鱼啊,别惊了溪边的野花啊,它们在这里,已安好千百年了。一路的溪水,潺潺,湲湲,把人迎进村子里。
  村子不大,微仰了头看过去,一溜的建筑,沿坡而上,黛瓦粉墙,木门木窗,错落有致,--典型的徽式建筑。这算不得奇特。奇特的是,穿村而过的小溪,九曲十弯。看过去,也是沿坡而上的。像游蛇,清清亮亮地,一径向上爬去。
  。问,有什么用啊?那边奇怪地看过来一眼,说,防虫啊,买回去放衣柜里。我没买那小圆片,我买一把樟木梳子,以溪水作润发油,梳理我的长发。我的发上,很快沾上樟木的香,溪水的甜。
  不知不觉,我跟着溪水转到后村,游人渐少,村庄安静。几个农人闲坐在一座石桥上说笑打趣,说着我听不懂的当地话,他们干活用的农具,搁在一边。村庄再热闹,他们还是过着他们的烟火人生。
  几个当地小孩,穿着红红白白的衫,拿着水瓢,蹲在家门口的小溪边,逗水玩。他们叽叽喳喳,不时惊叫,捉到了!捉到了!
  捉到什么呢?我凑过去看,原来,是小蝌蚪。只见溪水里,无数的小蝌蚪,摆动着豆芽似的小尾巴,欢欢的。
  我为那几个孩子感到高兴,他们还有蝌蚪可捉。一泓的清水,倒映着他们的身影,红红白白,像游弋的鱼。我以为,那是婺源最美的景致。
  看岛
  去看岛。
  岛叫太公岛,想来应得名于传说中的姜子牙。我们追问导游,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么?导游答得似是而非,哦,是吧。对他这样的回答并不失望,传说本来就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你说它是,它就是了。却在脑中盘旋了一下这个人物,八十高龄的时候,他跑来这远离人烟的孤岛上垂钓,且用直钩垂钓,谁能望其项背?他说的话也极有意思:老夫在此,名虽垂钓,我自意不在鱼。吾在此不过守青云而得路,拨阴翳而腾霄。岂可曲中而取鱼乎?非丈夫之所为也。吾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好一个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只是世人能做到宁折不弯的,能有几人?
  去往岛上时,汽艇是逆水而行,我们成了海浪玩于股掌之上的小球球,一会儿被它高高抛上去,一会儿又被它抛下来。跟我同乘一艘汽艇的一个女人,一直惊叫不止,整个人都匍匐到座位上去了,她说,妈呀,下次我再不敢坐了。却在汽艇靠近小岛的时候,留恋地来了一句,还真刺激呐。我笑着想,这就是海,让人敬畏,让人怀念。
  在岸边远望海上的岛时,岛是黛青色。我以为那是礁石的颜色。近前才知,那是贝壳们的颜色。岛上寸草不生,大大小小的礁石上,却爬满了各种各样的贝类动物,都是被海浪冲上来的。伸手去掰,掰不开,它们已深深嵌进礁石的肌肤里,与礁石融为一体。我们都是赤足上岛的,别看这些贝类动物,平时一个个乖模样,这时候,却变得锋牙利齿的。好多人的脚都被刺伤了,流出血来,却没人叫疼。我蹲身俯看它们,想着"缘分"这个词,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对于它们,今生也只有这一次偶然相遇,从此,再不相见。
  不远处,摆着一卖拖鞋的小摊,红的蓝的紫的拖鞋,诱惑着我们裸露的脚。摊主是个女人,头扎白头巾,笑微微地望着我们这些游人,不叫不唤,安稳得很。她成了稳坐钓鱼台的姜太公了--愿者上钩。大家哄笑着涌过去,买她的拖鞋,一双十块钱,价格还算厚道。赶紧穿上,再不怕那些尖锐的贝壳了。
    

 
 

  岛上并没有其他可观之物,除了礁石、贝壳,还是礁石、贝壳。但大家的兴致不减,跳到这块礁石上留个影,跳到那块礁石上欢呼一通。背景根本不用挑选,随便一处,都是绝好的风景,是海,是海,还是海。拣一处临海的礁石坐,风吹得发丝飞扬。海浪扑击着礁石,一下,一下。放眼望去,海像天一样辽阔,天像海一样辽阔。突然生了奇想,我说,若是建座房在这岛上,日日与海相伴,岂不是好?他立即打断我的话,说,你偶尔来玩玩尚可,天天一个人住这里,你会寂寞得发疯的。
  低头笑。想想也是,整天临海而坐,这份孤寂,不是我等凡体肉身所能承受的。这里再好,也只是风景,不是生活。
  那么,看完岛后,我们就回家吧。
  家常的同里
  同里的河,都是顺着房子走的,或者反过来了,房子是顺着河走的。岸边人家,几乎家家都设有客栈,写着客栈大名的布幡飘在半空中,红的,黄的,蓝的,街道上空,便弥漫着千年古镇特有的气息。真的走进去了,却是一副现代市井的模样。家家都会做糕点,热腾腾的青团子、芡实糕、桂花糕、花生糕、萝卜饼,还有一团甜蜜的绕绕糖。游人少有敌得住诱惑的,停下,买上几块,边走边吃,无拘无束,像童年回归。
  家家门前,都傍河摆着藤编桌椅,上有凉棚撑着,茶壶一把,茶杯几只。你若走累了,就坐下来喝口茶吧。不喝也没关系的,就坐坐吧,坐到天晚了也没人赶你走。一直急不可耐的时光,在这里,缓慢下来,像一方暖阳,泊在那里。真好,不用急着赶路,也没有未完的事在催着,这会儿,你属于你自己,一颗心完完全全放下来,像那房檐下蹲着的一只发呆的小白猫。
  发呆?确是如此。河里不时有游舫摇过,那上面就坐着几个发呆的人,脸上有阳光的影子在跳跃。河不宽阔,河水也不够清澈,甚至有点混浊。岸边的倒影,在水中模糊成一团色彩,仿佛有人随意泼上了一大桶颜料。却没有人介意这样的河,没有人介意这样的水,要的,只是这样一个悠闲的日子,承载难得的清静和喜悦。
  当地妇人埋首在膝上的筛子里,在剥一些小圆果子。白的肉出来了,小米粒似的。我站边上饶有兴趣地看大半天。她由着我看,至多笑笑,复低头剥。我终于忍不住相问,你剥的是什么呢?妇人笑答,芡实啊。见我发愣,她说,就是鸡头米啊,可以做糕点,也可以熬汤煮粥喝,养脾脏呢。要不要来点?她问我。我笑着摇摇头。满街的芡实糕,原来是这个做的啊。
  游人们这里探头看看,那里探头看看。看什么呢?红灯笼下的人家,一律有着深深的天井。一个天井就是一个或几个故事,几世人的悲欢离合,都化作一院的香。是桂花。每家院子里,似乎都栽有一棵。十月,它的香已浓到极处,满街流淌。游人们奢侈了,踩着这样的香,去看退思园。去访崇本堂和嘉荫堂。在三桥那里等着看抬新娘子。

作家:丁立梅   作品:遇见

本文由深圳市大家来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