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安全标准的监管比“标准”更重要
2014-06-25 | 阅:  转:  |  分享 
  
安全标准的监管比“标准”更重要

老酸奶、果冻的“明胶疑云”尚未散去,“皮鞋胶囊”又被曝出:在浙江省新昌县号称“胶囊之乡”的儒岙镇,大量国家明令禁止用作食品药品原料的工业明胶,被用于加工制作药品的胶囊。此种重金属铬超标的胶囊,最终流入国内多家药厂,制作成各种胶囊药品。经检测,包括修正药业在内多个药厂的多种药品被检测出铬含量超标严重,最严重的超标达到90倍。?

当民众仍旧陷在食品安全的危机漩涡中无所适从时,冷不丁又曝出许多药用胶囊的原料来自工业明胶,让人情何以堪。就在人们开始偏向于相信,用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利润的时候,这些丑陋的黑幕又重创了公众心灵。在记者调查中,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品胶囊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而从相关业内人士的话中我们听出来,全国各地很多年前就有这种胶囊出现,直到两年前基本上没有部门过问。原料供应企业明明知道工业明胶被胶囊厂买去加工药用胶囊,却给钱就卖;胶囊生产企业为图近万元一吨的差价欣然接受,在卓康、华星等胶囊厂,连检测铬含量的设备都没有。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药品生产企业美其名曰“良心药业”,竟然也将“毒胶囊”无所顾忌地投入药品生产使用。如同以往所有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一般,哪怕其中一方不愿意同流合污,哪怕只有一个环节能经得住诱惑、真正监管到位,这些“毒胶囊”都不会问世。可惜的是,没有哪一方真正挺起脊梁骨,直面自己的良心。?

早前废旧皮革制造的营养品“阿胶”就曾大面积曝光,此后各地虽然多次打击,但这种拙劣的造假手段仍未绝迹,直至这次“毒胶囊”事件爆发。2010版《中国药典》明确规定,药用胶囊以及使用的明胶原料,重金属铬的含量均不得超过2mg/kg。但即使是有了“标准”也没有具体的检测、制约和监督机制。药厂随意性极大,完全依靠良心制药,而监管部门对于工业明胶进入药用胶囊之后的监管机制仍然空白。这恐怕也是为何部门监督屡屡跑不赢媒体曝光的根本原因,监管不是常态的,这就导致漏洞的存在是必然的。?

每每出现食品或药品安全问题,“安全标准”便成为关注焦点。在三鹿奶粉为代表的全国乳业质量危机之后,卫生部在2010年4月发布《生乳》在内的6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标准降到均为历史新低,也是世界最低值。去年,三全、思念、湾仔码头速冻三巨头先后陷入“金葡菌”事件,随后速冻食品新国标引起关注。根据这个新国标,金黄葡菌群检测由定性转向定量,换言之,允许在食品中检出少量金葡菌,“金葡菌”事件是舆论“冤枉”三巨头了。标准总在一而再再而三地迁就,国情总被操控“标准”的人拿来说事,公众不断陷入“标准焦虑”。但即便如此,要真正执行这种“就低不就高”的标准都依然困难,道理很简单,就是缺乏相应的监管与预警。标准有了,“适合国情”的安全标准也不少,但监管安全标准的标准却屡屡空缺。所以,我们才总会在同一个地方不断跌倒,民众才总会被同一种黑幕“雷”得外焦内嫩。?

分段监管、“多龙治水”,最怕推责任、“踢皮球”,但“有利抢着管无利都不管”却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督中最典型的问题。归根结底,我们需要标准,诚如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依据,但更需要标准被不折不扣地执行。否则,不仅“毒胶囊”不会销声匿迹,我们目前所看到的一幕幕肮脏的勾当也不会有停歇的一天。哪怕严格执行的“负提高”安全标准,都比没有执行的“高标准”要可靠得多。?

献花(0)
+1
(本文系维德养心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