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漳浦窑之八,余论

 芝润斋 2014-06-25
     三、余论

漳浦的宋元时期的窑址分布比较丰富,目前已知的,从年代上排列,依次应为北宋的罗宛井窑、北宋到南宋的竹树山窑, 南宋的南山窑、祖妈林窑、英山窑、仙洞窑,南宋至元的赤土窑、而这些窑址, 基本分布在漳浦东南面,交通较为便利,特别是河流两岸,运输便捷,可以直接到达港口的地区,其中罗宛井窑北面为高山,东西两侧是山与海的交汇处,窑前数百米即为漳江的入海口,自古就辟有港口,并一直沿用至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一直是闽南主要的对港通商港口。 从位置上看,当年窑场的产品必然要通过这个港口运销外地。1957年清理港湾时,就曾从海港中挖出大量罗宛井窑的瓷器;祖妈林窑的山下在数百年前就是大海,地理位置也与罗宛井窑相近;英山窑对面鹿溪,在六七百年前,鹿溪水量大,水位高,几乎可以到达窑前数百米处。而由此往东四公里, 即为旧镇港了。旧镇港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就 设立了敦照务,管理附近的盐场,过往船舶发放执照。瓷器的外运,自然也在管理之中。而仙洞窑、石窑窑以及明代的澎水窑。都得在鹿溪的上游;赤土窑、浯源窑则通过浯江溪到达旧镇港;南山窑、石步溪窑、竹树山窑均可以通过水道,经湖西官塘溪,从赤湖溪入海。碗窑坑窑选择了沿南溪从东北方向转入龙海市,进入九龙江入海。
漳浦这些窑址,几乎都处在山林之间,这是古代窑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这些窑场,并都在元代之后,入明之际先后停烧,之后再没有复起,而位于西北面山区有南宋至元代的南浦碗窑坑窑,中西林场仙洞窑,单纯在元代烧造的仅见于石寨窑,单纯见于明代烧造的则仅见于澎水窑。而这几窑都同处于黄炉山东南麓,规模也都较小,窑址所处位置相近,其中澎水窑和石寨窑两窑直线距离仅约三公里。也就是说,宋代瓷业大规模发展时期,漳浦窑业的重心在漳浦东南部地区,随着瓷业的衰败,逐渐向西部转移,从繁荣的,人口密集, 交通便捷的地区向人口稀少,经济较为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发展。
我们也由此联系到与漳浦周边的,同处于沿海地区的龙海. 云霄.诏安县宋代都曾经有几座窑场的存在,而到了明代,先后销声匿迹,而闽南西北山区的南靖,华安,却在明清的瓷业上崛起,成了闽南瓷业的主产区。九龙江运载着闽南西北部山区的华安东溪窑的产品,历尽波涛,曲曲弯弯地送到月港,却无视沿海边上的漳浦,龙海等县份曾经兴盛一时的窑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更深刻的话题。
出现这种转移的原因, 除了偏僻的内陆山区具有燃料资源充足的优势,也具有山深林密,不受兵匪骚扰的优势.而这一点在国内政治动荡的元政权统治时期,在倭寇海匪活动猖獗的明代,在南明小朝廷和郑成功活跃于闽台地区的清初,这一地理位置则相对适合于窑场的存在。此外,明代从洪武初年开始,就历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内外通商贸易,规定“寸板不准下海“,商家生路阻塞,陶瓷等手工业受到严重破坏,“海者,闽人之田“,不少人不得不进行海上走私活动,闽南沿海地区大部分港口都处于瘫痪状态,而九龙江口的月港则悄然崛起,成为闽南地区最主要的走私港,到了隆庆间,明王朝不得不开放了少数港口,其中月港也被准许开放洋市,之后迅速发展成闽南最大的对外通商贸易港口。在这几百年里,漳浦历来外销陶瓷赖以出口的,从宋代就开始发展起来的下寨,旧镇等良港均被封闭,窑场不得不停断烧,而南胜的五寨窑,华安东溪窑,南靖窑等新兴的瓷场,就是利用这个特定的局面,在深山里烧出陶瓷产品,从花山溪,永丰溪悄然上船,进入九龙江到达月港,运到东南亚。而澎水窑的产品,则通过温斗溪,到达漳浦县最大的河流鹿溪,从旧镇港运出。
翻开福建地图,明代闽南地区的一些著名窑场,德化窑,华安东溪窑,南胜五寨窑, 南靖窑无不是处在丛山密林之中,且大多在远离县治府治,天高皇帝远 的去处。这也是澎水窑 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