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啃野菜弃儿杨六斤获500万捐赠 亲属接回老家被疑为名利

 秋天的海 2014-06-25

树枝当筷子、半碗饭吃一天、啃野菜称好吃——在14岁的杨六斤眼里这些苦都抵不上失去亲人的痛苦。父亲去世,母亲抛下他改嫁,爷爷奶奶的相继去世让杨六斤成了一个孤儿。“如果我哪天病倒了,没有人不知道。”广西电视台的5月23日播出的报道,让这个啃野菜独自生活了6年的弃儿命运剧变。

一则报道,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五百多万元捐款,深圳学校也主动提供优越的读书环境。但在深圳学习20天后,堂哥前去探望,要求将杨六斤带回广西……一时间,“为名利接走孩子”的质疑甚嚣尘上,媒体甚至在报道中用上了“抢人”字眼。

《新闻1+1》6月24日播出的节目里,哭闹着离开深圳的杨六斤已经准备在家乡开始新生活,没有第三方监管的巨额捐款的用法还没找落,备受争议的堂哥其实和孩子“关系亲密”、“十分质朴”。杨六斤一个多月来大起大落的生活暂时告一段落,但还有许多媒体报道之外的问题等待解答。

吃野菜弃儿杨六斤获500万捐赠 亲属接回老家被疑为名利

媒体报道前,杨六斤靠亲戚接济米饭、采集野菜独自生活了6年。

吃野菜弃儿杨六斤获500万捐赠 亲属接回老家被疑为名利

媒体报道后,杨六斤在深圳某学校中学习了20天。

以下为《新闻1+1》节目文字实录。

——杨六斤:从弃儿到“宠儿”!

解说:曾经他是一个弃儿。

杨六斤:你走的时候只带弟弟走,把我一个人丢下。

解说:六年前他开始独自生活。

杨六斤:就挖一些野菜,然后去水库钓鱼,上树掏鸟蛋。

解说:一则报道让他的生活翻天覆地。大量的捐款给他的未来带来了希望,但是也给周遭的人带来了非议。

记者:捐助的钱怎么处理?

堂哥杨取林:我希望跟他商量之后(再处理)。

解说:《新闻1+1》今日关注杨六斤从弃儿到宠儿。

评论员张羽:观众朋友晚上好,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今天我们的节目将关注一个孩子的命运,首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孩子。

这个孩子叫杨六斤,看这张照片上他充满了欢乐。这个孩子在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自己独自一个人是在山里艰难、顽强而又乐观的生活。生活了六年之后,他的故事被媒体报道之后,引来了很多人的关心。而深圳一家民办学校就把他接到深圳来就学。

看下面一张照片。刚才那张快乐的照片,是他在深圳这家民办学校康桥书院就学20天的整个状况。而就在6月23日他被家乡的亲人和政府干部接走,离开了深圳,这是他告别康桥学校时的状态,非常地难受。在这20天里他的命运发生了什么样变化,过去他有什么样的故事?首先让我们从他过去的生活讲起。

昨天这个刚刚穿上背带裤的14岁男孩,不得不脱下帅气的校服,告别在深圳康桥书院度过短短20天的时光。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六斤的境遇已经天翻地覆,一夜成为公众人物,并且接到四面八方的捐款。有媒体报道,六斤曾告诉深圳的老师,捐款可能已达200多万,而这一切都是从一则报道开始。

一则媒体报道,弃儿变宠儿

今年5月当地媒体播出了杨六斤一个人在山里生活了好几年的故事。六斤的爸爸去世,妈妈改嫁,爷爷奶奶相继去世,让这个不到10岁的孩子,成为了弃儿,而他在过去的近六年时间里,独自住在亲戚提供的空房子里。

记者:就煮了半碗饭。

杨六斤:因为我一个人,半碗饭可以吃一天。

解说:米和油,靠邻居接济,他自己则上山挖野菜,野菜沾辣椒粉伴米饭,这就是他的早饭。但在采访的记者看来,杨六斤吃的并非野菜,更像是草。

记者:让我尝一个。这真的是野菜吗?还是苦味大于甜,这真的是野菜吗?

解说:吃饭前,杨六斤还自制了一双筷子。

记者:这是做什么?

杨六斤:做筷子。

记者:干净不干净。

杨六斤:干净,平常也是这样子,因为我们出来放牛的时候,忘了拿筷子,所以我们吃饭的时候就拿树枝当筷子吃饭。

记者:你会不会觉得不太干净或者不太卫生。

杨六斤:不干净也吃,没筷子吃饭。

解说:对于一名正在长身体的儿童,他的营养补充则只能靠去水库捞鱼和上树掏鸟蛋。

记者:为什么会去水库抓鱼吃?

杨六斤:因为猪肉太贵了。我把这根铁丝烧红了,这个塑料瓶,这里通个洞,把线穿了钓鱼。

解说:一下午的收获比起常人想象中的垂钓之乐相去甚远。

记者:钓到了吗?看看。这鱼都好小。

杨六斤:对。

记者:一共多少只?

杨六斤:17只。

解说:可是养活自己这近六年吃的苦头,在杨六斤眼里远比不上失去亲人的痛苦。

杨六斤:如果我哪天病倒了,没有人不知道。因为爸爸生病去世了,妈妈改嫁了,所以别人经常欺负我没爸爸。

解说:杨六斤最挂念的还是改嫁的妈妈,还有她带走的弟弟。他经常跑出去寻找,却不知要去哪里,只能半路折返,跑回床上独自落泪。

记者:你最想对你妈妈说什么话?用苗话来说好不好。

杨六斤:不想说,因为我怕妈妈不要我了,别人嫌弃我,所以把我留到奶奶家里,走的时候妈妈没有告诉我。

评论员:这真是一个让人辛酸的故事。一个十几的孩子,六岁丧父,母亲改嫁,自己生活在深山里,经常要靠捕鱼和挖野菜来补充营养,来充饥。这样一个辛酸的故事,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他的生活真的是太艰辛了。但是可以从艰辛当中看到这个孩子他本身的乐观和顽强。

啃野菜弃儿杨六斤获500万捐赠 亲属接回老家被疑为名利

在深圳学习20天后,堂哥接走杨六斤的行为遭到舆论质疑。

这个故事被报道之后,打动了很多人,杨六斤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面就让我们连线报道这个故事的广西电视台的记者陈静思,陈静思你好。

陈静思:张羽,你好。

评论员:当这个报道播出以后,得到了什么样的反馈?

陈静思:我们节目是4月30日的录制,在5月23日播出,在录制的现场,就已经有很多的爱心人士在当场愿意对他进行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也上台给了他面对面的捐助。节目播出之后,六斤受到社会极大关注。从5月30日一直到现在,我们栏目的热线电话一直没有停过,有很多人表示想收养他或者帮助他甚至有欧洲的来电,表示希望能够帮助这个坚强的孩子。他在感受社会大爱的同时,生活得到了改善。如果说被报道之后,他最大的变化就是孤独的杨六斤不再孤独了。

评论员:从节目播出的第一天,一直到现在连线这一天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关心和捐款的电话一直还没有断是吗?

陈静思:对,一直都没有断过。

评论员:现在了解捐款的大概数字是多少吗?

陈静思:目前的捐款还在变化,大概是五百多万的这样子。

评论员:这真是让人令人惊讶的数字。静思,你继续在线,我们稍后再连线。

可以看到广西电视台这篇报道,真可以说是杨六斤这个苦难的孩子生命重要的转折点。昨天他还是挣扎在生活生尊边缘的弃儿,而这篇报道播出之后,他成为了一个被社会高度关注而且拥有者巨额捐款的孩子。这样的变化对于杨六斤来讲,他需要适应,而且他周围的人也需要适应。同样在这样变化过程当中,社会用什么样的目光去看待这个变化,如何去理性的判断事情的进展也是一个过程。对于一笔一笔的捐款,更重要的是用法律和理性的态度去关注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继续来看孩子未来的发展。

解说:6月初深圳康桥书院的义工在看到六斤的故事时候,决定去广西跟他的堂哥商量,把他接到康桥书院参加暑期夏令营。从6月2日萌生想法到6月6日,4天时间,辗转四千多公里,六斤的顺利来到了深圳。

康桥书院院长韩翼:来了就是一份责任,要对他的安全、健康、生活、学习以及他的未来发展负责。

解说:住在宽敞的宿舍,结实新的朋友,6月6日晚上10点多,六斤到达到了深圳的学校开始了一段全新的生活。在这里六斤跟着实验班的学生一起学习国学,周末时间还会到深圳大学南山荔枝世界进行参观。十几天的时间里,他的生活发生了骤变。

杨六斤:在老家只学了两门,在这里学《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

解说: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六斤逐渐有了笑容,图书馆成了他最喜欢的地方。然而,6月20日之后一切又似乎有了新的变化。

杨六斤:我愿意在这里的,因为去老家没有这里好,这里有哥哥姐姐,他们对我很好,每天都很开心。

解说:6月20日,杨六斤的堂哥、广西德峨镇政府以及原学校校长赶到深圳探望,并要求将杨六斤带回广西,给出的理由是,他已经是公众人物,需要他回去处理事情,同时还有几十万的善款也需要六斤回去处理。

堂哥杨取林:因为我觉得我送他过来的时候,只是跟学校请了假,毕竟现在期末考试了,要带他回去参加期末考试。

广西隆林德峨镇副镇长:但是从我们了解到的话,他的捐款肯定是按照严格的规定,完完全全是以用在杨六斤的生活和学习为主的。

解说:阳光、坚强,这是杨六斤留给学校老师同学的印象。然而短短15天的相处过后,昨天他还是被带回广西。

评论员:短短20多天的时间,孩子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显然他在深圳康桥书院生活是健康、快乐、充实的。但是这个时候堂哥和当地政府要把他接回广西,孩子并不情愿。面对这样一个接回,到底是为人还是为钱为名?马上社会各种质疑就到来了。好,下面我们继续连线报道此事的广西电视台记者陈静思来了解事情的进展。静思,你好,面对社会各种质疑,堂哥和当地政府接回六斤可能是为钱为名,你了解到的情况是什么样?

啃野菜弃儿杨六斤获500万捐赠 亲属接回老家被疑为名利

在深圳学习的那段时间,杨六斤穿上了洋气的背带裤。

陈静思:这个事情是存在一定的误解的。在出发到康桥书院的时候,就已经跟校方沟通。他们当时就已经表明一直是以尊重孩子的意愿为主,过去的目的是看望六斤,知道他现在学习生活的情况。第二他还是在校的学校,按他到康桥书院只是办了请假的手续,完全不是正规的转学或者其他的入学手续,没有任何证明过去的。希望他能够完善这个手续,没有说违背孩子的意愿一定让他做什么,这个事情是不存在的。在现场以及采访里面,校长、家长都已经表示了是以尊重杨六斤个人意愿为主,并不是要他一定要回来这边儿的学校,或者那边的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表示。

评论员:从一些媒体报道当中看到六斤显然不愿意离开康桥书院,将来他在广西完成了他要完成的工作之后,想回深圳的话,随意可以回来吗?

评论员:这个是家长和学校都表示尊重他个人的意愿。当时有一个特别的情况,他是觉得那边的生活是一个很特别的体验,能够回家回到熟悉的地方也是开心的。他是昨天下午五点回到了广西南宁,今天晚上八点多才回到他家里面,在整个过程里面,我刚跟他的哥哥打了电话,他的情绪蛮稳定,挺开心的,明天会回到自己原来的学校上学。

评论员:静思所说的情况,实际我们的记者在在康桥学校的韩翼校长联络之后,也验证了陈静思的说法,当地政府和堂哥跟康桥学校实际沟通的十分顺利和愉快,大家取得了共识才把六斤接走的。静思,你再介绍一下六斤回到广西之后,他现在的生活什么样的?

陈静思:他现在的生活是以学籍儿童,因为他整个学年的学业还没有完成,他先回来参加考试,考完试之后,下一步怎么打算还是以他的个人意愿为主,家长和学校不会做任何的阻拦。

广西电视台报道“吃野菜的杨六斤”

翻页内容:央视跟踪报道捐款使用情况;杨六斤对话母亲。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4_06_25_240785.shtml
来源:中央电视台等 | 责任编辑:庞加
相关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