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离焦虑期”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转载)

 南瓜野 2014-06-27

    我高兴的是,笑笑童鞋现在能够如此淡定地描述自己的“哭”,几个俏皮的包子笑“嘿嘿嘿”,听得出来他非常轻松,就像给我讲托马斯的故事一样,这说明,他已经接纳了自己的情绪!!!而且,他还主动调整了情绪:想妈妈的时候,可以哭;但是知道妈妈马上就回来,所以不必哭。情感与理智,完美的过渡!

    “想妈妈想得哭”,可能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出现的情感,属于“分离焦虑”的一种表现。




(二)让家长焦虑不已的“儿童分离焦虑期”。

    “分离焦虑”,是整个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问题,每个孩子可能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当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失,孩子会表现出害怕、不安:妈妈在哪里?我要找妈妈!

    这种状况主要与孩子的认知能力有关。
    当宝宝能够区别熟人与陌生人的时候,就会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及逃避的反应,对熟人,则会与之产生密切的依恋关系。比如,孩子的眼睛会一再地搜索妈妈,看到了,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只要妈妈一离开,宝宝就会茫然失措,进一步可能通过哭闹、喊叫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或者会紧紧抱着妈妈不放手、生怕妈妈离开、耍赖、情绪暴躁等等。

    孩子为什么会如此“粘”妈妈呢?一分开就闹得像生离死别一样?
    这是因为孩子还没有“物体永存”的概念,在孩子的认知里:物体一旦离开了,就等于完全消失了!只有他看得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
   
    所以,孩子的思想认为:妈妈一旦离开我,就不会再回来了,我再也看不到妈妈了!
    哦,天啊,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身边一位最亲最亲的人一旦离开我们,将不再回来,我们又怎能不焦虑、不害怕、不揪心呢???

    当孩子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起来,经过家长的陪伴和耐心等待,孩子明白了妈妈并非滔滔江水“一去不复返”,在一次又一次分离、相聚的过程中,慢慢改变认知、接受现实。

    当然,孩子还会偶尔表现出“分离焦虑”,这一方面是源于人的本性,我们成人不是也一样希望和亲密的人永不分离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孩子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分离焦虑期”,恰恰是我们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

    打个比方,你深爱的人离开你一天,你不会焦虑,因为你知道他马上就会回来,这是“认知能力”。你深爱的人将离开你一个月甚至更久,你心里可能会产生依依不舍的感觉,如果你对他完全的信任、他给你足够的安全感,那么,你除了正常的思念,就不会有额外的担心、焦虑、害怕;反之,如果你对他不信任、不放心、他没有给你安全感,那么,你可能会把自己陷在深深的担心、焦虑、害怕之中。

    在帮助孩子摆脱“焦虑”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帮助自己,主动克服自己的“焦虑”。
    很多家长一提到孩子“粘人”,就叫苦不迭;一提到孩子“哭”,就心烦意乱。我刚写过一篇《用积极的思维看待孩子的“缺点”和“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调节自己的思维:孩子依恋亲人,害怕分离,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是一件好事,不仅标志着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情感发展一切正常,同时也证明孩子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啊,对不对?(我的意思并不是,没有分离焦虑的孩子就不重感情,我只是用积极的思维看待问题。反过来,没有分离焦虑的孩子,我也会认为他豁达开朗。)

    而且,妈妈们还应该庆幸,宝宝依恋的对象是自己这个当妈的,而不是别人,更不是物。如果宝宝对他人的依恋胜于对母亲的依恋,或者宝宝的依恋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物,比如,布娃娃、玩具、枕巾、铅笔,或者自己的手指头,也就是说,宝宝不是从妈妈那里得到心理安慰,而是从其他人或物品那里寻求寄托,那么说明宝宝的依恋模式出现了问题。(在下文: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主要表现中,有叙述。)

    好了,妈妈们现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了吗?接下来我们看看什么是“安全感”,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三)什么是“安全感”?

    试想,我们的前方有一座悬空摇晃的铁索桥,桥下波涛汹涌,假如我们不能确保这座桥是安全的、是稳固的,我们岂能气定神闲地跨出脚下的一步?再想,我们每天打开家门、四处奔走,假如我们不能确保家门外面没有战火硝烟、没有刀光剑影,我们岂敢随便提着小脑袋东游西逛?“安全感”是我们得以生存和快乐生活的基础。

    其实现在有很多青年和成年人,依然缺乏“安全感”。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电视剧的女猪脚要跟男猪脚分手,无奈地说到:“你让我太没有安全感了!”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 1954年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需要层级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按照出现时间由先到后、力量由强到弱,可以排列出等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的安全需要在生理需要被大部分满足之后就会出现。

    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psychological security)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有一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

    “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缺乏安全感也是很多心理疾病的隐患之一。
    具有安全感的人,感到被人喜欢、被人接受,从他人处感到温暖和热情;将世界和人生理解为友爱、仁慈;对他人富有同情心,抱有信任、宽容、友好、关心、合作的态度;倾向于满足,积极乐观;以现实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关注问题而不是关注于对他人的控制;等等。
    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被拒绝、被遗弃、受到冷落、受到嫉恨、受到歧视,感到孤独、焦虑;认为他人是坏的、自私的、危险的,常常觉得他人对自己构成一种威胁,对他人抱不信任、仇恨、敌视、嫉妒、攻击的态度;倾向于不满足,消极悲观,遇事胆小退缩;神经紧张,过于自责,或责备别人,想要控制他人或世界;等等。


    既然“安全感”这么重要,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精神分析的理论告诉我们,个体的安全感是这样产生的:父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持之以恒的、稳定可靠的、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那么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 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同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可见,“爱”,是“安全感”的重要基础。
    有了“爱”,孩子才认为生活是安全的、世界是可靠的、人生是美好的、人性是善良的,孩子信任自己,也信任他人。有了“安全感”,就相当于打好了地基,地基牢靠,才能建造万丈高楼。


    以免引起误解,我补充啰嗦几句。
    第一,爱亦有“度”,爱亦有“原则”,真正的爱,内涵很深刻。
    第二,信任他人、信任世界,并非不要学习防范和自我保护。

    有不少网友问过我这个问题:笑妈,你教孩子要善良、要真诚,可是现在社会这么乱、坏人这么多,万一孩子以后被骗被欺负,咋办呀?

    如果因为社会乱、坏人多,我们为人父母的就要教孩子如何为非作歹、继续火上浇油,那么,这个世界真的没救了。
    人活着,总得有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你要是认为世界是邪恶的恐怖的,那么你就会随时警惕、充满攻击性、惶惶不可终日;反之,你要是认为世界是仁慈的友善的,相信世上永远好人多,那么你就会轻松悠闲、感恩知足。正面的思想,能够吸引正面的能量。
    至于被骗、被欺负,是属于如何防范、加强自我保护、合理反击的问题,并不违背做人要善良真诚的基本原则。


(四)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主要表现、具备“安全感”的主要表现。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主要有哪些表现?

1、孩子经常问爸爸妈妈:“你爱不爱我?”
    正如上文介绍的,爱是安全感的重要基础。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总是担心父母不爱自己、或者担心会被父母抛弃。当然这可能源于父母平日无意的恐吓言辞,见下文。这个时候,父母不要不耐烦,而是应该反反复复地向孩子证明:爸爸妈妈永远爱你!孩子得到了心理保障,就会慢慢建立安全感。

2、孩子“恋物”,通过物品寻求寄托,离开这些慰藉物就六神无主。
    孩子从亲人那里找不到爱、找不到依靠,只能转移到物品上,比如,布娃娃、玩具、毛毯、枕巾、铅笔、旧衣服,等等。孩子对这些东西疯狂的迷恋,不能离开,就像害怕与妈妈分离一样,拿走了就非常焦虑,只有抱着、抓着、咬着,才觉得安全。
    请注意区分普通的喜欢和疯狂的迷恋。

附一则实例
【网友问】
笑妈,您好!我家孩子2岁11个月了,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但是从小就离不开一个小小的红色毛巾被,到哪里都要带着,没那个就不睡觉,毛巾被似乎成了她安全感的一个东西,在幼儿园里表演节目她都非要拿着,我很发愁,有没解决的办法?

3、咬指甲,有时候还会把指甲啃的乱七八糟。
    爱咬指甲,可能有一些生理因素,比如缺乏什么微量元素,或者是行为习惯的问题,还有可能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内心焦虑。

附一则实例
【网友问】
笑妈,你好!我儿子8岁了,上三年级,从小一直特别喜欢啃指甲,跟他说了不卫生,根本不管用。带他去医院检查过,身体没什么毛病,看过医生,试了一些方法也都没有改善,烦请智慧的笑妈指点,谢谢了!

4、孩子胆怯,不敢尝试,不敢参与竞争,害怕失败。
    很多妈妈都责怪自己的孩子胆小,这个问题我改天还会专门写文。今天想先请妈妈们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胆小呢?分析一下自己的原因和孩子成长的环境吧。

5、孩子不能接受不同意见,要求所有人必须跟他意见一致。
    没有安全感的人,很难建立自信,必须借助于他人的评价才能获得自我认同,也就是说,他在不断的寻求外在的支持。所以,一旦别人有不同意见,好像就是在攻击他,构成一种威胁。(如果成人有这种性格特点,同样也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再来看看“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有哪些表现?

1、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依恋式独立,也就是说,既有依恋、又独立。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孩子没有压迫感,所以,孩子敢于在父母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有些父母说,孩子在我面前不敢说话,这属于人际沟通的一般性障碍。试想,你愿意和一个你害怕的人吐露心声吗?缺乏信任、缺乏安全感,会导致孩子敢怒不敢言。

2、孩子自信,不怕犯错、不怕失败,遇到困难不会轻易放弃努力。因为,即使犯了错误、失败了,爸爸妈妈也不会不爱他、不会抛弃他,而是理解和支持他。

3、孩子专注力比较好,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能够全身心投入地发展自己。这是因为,一旦确认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展宏图,而不会浪费精力和时间去获得安全感。

4、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信任,敢于尝试,愿意主动去探索、去学习。

5、适应能力比较好,乐于与他人分享和合作,不害怕不同的意见。



(五)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1、无条件地爱孩子,不会因为任何原因抛弃孩子。
    你是否曾经无意识地显露出讨厌孩子、嫌孩子烦的情绪?你是否经常训斥和抱怨孩子?你是否经常威胁和恐吓孩子?你是否一怒之下说出这样的口头禅:“你再……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妈妈就不要你了!妈妈就把你送人了!妈妈就把你丢在这里不管了!”
    如果把剥夺“妈妈的爱”作为惩罚孩子的条件,如果随便说一些有口无心的狠话,孩子会认为:妈妈——这个我最亲近最喜欢、我作为全部依靠的人,她不再爱我了!我最信赖的人都不要我了!以后没有人保护我了!这对孩子幼儿的心灵来说,是极大的伤害。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从感情上“抛弃”孩子,都会让孩子造成不安全的感觉。
    我在《妈妈的爱无条件 但是有原则》一文中详细解释过什么是“无条件”,本文不再赘述。

2、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个性,接纳孩子的情绪。
    父母对孩子有很多期待,当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父母往往会不满。可是孩子本身不可能是完美的,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尊重、接纳、关注和支持,赋予孩子足够的内心力量,那么,孩子也会接纳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获得坚实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3、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失败。
    很多孩子之所以胆小懦弱、畏畏缩缩,是因为害怕犯错、害怕失败,更确切地说,是怕犯错和失败之后,爸爸妈妈会骂他。有时候,父母“高标准、严要求”,超过了孩子的年龄水平,孩子一旦做错或做的不好,父母严厉训斥,而不是温和鼓励、积极引导,结果孩子越来越不敢做。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他,他才有勇气面对困难。

4、父母自己有安全感,热爱生活,待人友善,相信世界的美好。
    就像上文中说的,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心中灌输社会很邪恶、坏人很多的观念,那么,孩子一定也认为世界是不安全的、他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以免钻空子,我再强调一句:正当防范、自我保护、合理反击,与真诚善良的做人原则,并不矛盾。)
    父母自己具有安全感,热爱生活、待人友善、信任世界,孩子才能耳濡目染,获得坚实的安全感。

5、营造和谐欢乐的家庭气氛。
    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关心和体谅,尤其是夫妻之间和睦相处,这将带给孩子很牢靠的心理支柱。
    如果大人之间经常吵架,孩子处于父母言语不合或是肢体冲突的不安环境里,孩子总是生活在惶恐和焦虑之中,毫无“安全感”,心理上承受很大的折磨。孩子会有恐惧的猜测:爸爸妈妈是不是因为我不乖才吵架?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了?他们会不会离开我?……由于孩子对大人们的争吵无能为力,可能躲在角落里压抑情绪,或者,孩子也学会大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变得暴躁、攻击等等。具体的分析我在《孩子面前夫妻吵架的严重恶果》一文中详细说过。总之,拥有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6、诚实守信,说话算数,不欺骗孩子。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安静片刻这样敷衍孩子:“如果你听话我就给你买玩具!如果你听话我就保证第一个来接你!”可是,仅仅作为哄骗孩子的手段,说到却不做到。如果孩子发现,即使是自己最信任的父母,也会骗自己,也是不值得信任的,那么,孩子对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也会受到影响。

7、不拿孩子当“泄愤工具”和“出气筒”。
    大人要面对的事情很多,工作上的压力,同事间的别扭,夫妻间的矛盾,家庭中的纷争,还有各种日常琐事带来的烦恼……以至于我们的内心总是无法平静下来,积攒了很多的“情绪垃圾”,无处释放。如果父母心情不好,就拿孩子当“出气筒”,那么,孩子在心理上会非常恐慌,他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平时也会战战兢兢,生怕触怒了父母,感觉极度的不安全。
    所以,父母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去面对孩子的问题。

8、重视亲子时光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
    有些全职妈妈跟我说:为什么我一天24个小时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还是没有安全感呢?
    其实,孩子的安全感被满足的程度,来自于你的关注度,也就是说,不是仅仅取决于你花了多少时间陪孩子,更在于你和孩子相处的质量。比如,一位妈妈,牢骚满腹地和孩子分分秒秒纠缠在一起,和孩子做手工,又嫌孩子没耐心,和孩子阅读,又嫌孩子问题太多,和孩子睡觉,又嫌孩子哭闹非要妈妈陪睡……另一位妈妈,虽然只抽出有限的时间陪孩子,但是总是面带微笑,和孩子轻松地做游戏,温暖地互动,即便孩子出现问题也保持心平气和,当妈妈离开孩子的时候,孩子能够很好地与其他人相处和交往。
    事实上,有很多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是亲子关系很融洽,孩子的安全感也很稳固。其实,一分钟的全心全意,就足以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而不是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做家务、一边工作)一边随便敷衍孩子。

9、肢体接触的亲子游戏有助于建立安全感。
    多和孩子做一些身体上亲密接触的游戏,比如我和笑笑经常玩的,他在我身上“爬山”“跳华尔兹”;我躺在床上、他抱着我的小腿,然后我把腿伸到空中,他就“坐飞机”;等等。很多父母都会发现,这个时候,孩子是最放松的,也是最开心的,因为能和爸爸妈妈融为一体。

10、给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环境。
    有些家长的口头禅是:“这个不要动……那个不许碰……这个不准做……那个不能拿……”结果,孩子形成一种印象,我周围的一切都不安全。
    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内在的求知驱动力特别强烈,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鼓励孩子大胆地尝试,而不是一味地担心危险或者阻止孩子。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探索行为,会压抑孩子的正常发育,甚至养成退缩的性格。要知道,幼儿是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对环境和事物的安全感。

11、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朋友圈,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现在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一离开家人,就会恐慌不安。而朋友多的孩子,见多识广,不容易“分离焦虑”,对他人比较信任,能适应集体环境。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交朋友,比如,可以邀请孩子的伙伴来家里玩,或者组织一些小朋友一起郊游,等等。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大人也不要急于介入,让孩子自己解决,从而积累经验。融入群体,有助于孩子产生归属感、建立安全感。



(六)怎样处理“分离焦虑”?处理“分离焦虑”的几种错误方式。

    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时,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哭闹,这时候家长可以这么做:
1、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要训斥,不要反感。
2、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告诉宝宝:妈妈现在要离开、去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大概什么时候回来等等,帮助宝宝建立起“妈妈并没有消失”的概念,让他跨越这道“认知”的鸿沟,走出分离焦虑的恐惧。
3、用上文所述的11种方式,让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

    另外,在平时还可以和孩子进行“演习”,玩一下“捉迷藏”的游戏,但是,不是像普通的那种躲一躲就完了。妈妈可以躲起来之后,自言自语说:妈妈现在去上班了(或者妈妈现在去买菜了),不见了,宝贝自己在家玩,玩什么呢?玩积木,玩卡车,玩的很开心。宝贝想妈妈吗?想,但是宝贝知道妈妈很快就会回来的。哦~~~(出来)妈妈现在回来啦,(抱着孩子),宝贝一个人玩的很开心啊,你看,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宝贝不哭,自己玩的多好!……妈妈可以随机应变地说一些话,大概就是这样类似的心理暗示,不断的暗示,让他理解什么是“分离”,而且,“分离”并不可怕。


处理“分离焦虑”的几种错误方式。

1、给孩子贴上“胆小”“怕生”“没出息”的负面标签。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父母偷偷摸摸地溜走。
    对于年龄小一点的孩子,转移注意力可能暂时会非常奏效,但是,这样做无法让孩子真正了解并接受“分离”,在认知上还是停留在“妈妈一走就消失”的概念,更无法建立安全感,导致孩子有被抛弃的感觉,反而增加了焦虑感和依赖性,因为孩子随时都会担心妈妈离开,变得更粘人,还不如“坦白从宽”。

3、父母的表现比孩子更加焦虑,依依不舍。
    即便自己的内心有再多不舍,还是要表现的坚强一点。如果爸爸妈妈每次都能轻松愉快地与孩子告别,孩子一开始也许会哭闹,但是日复一日慢慢就会适应“分离”。
    说实话,母亲的心都是很柔软的,我当然理解。我和笑笑告别的时候,有时候就是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打转,不过还是平静快乐地亲吻一下笑笑,微笑着挥手再见。我估计,我要是老泪纵横,笑笑肯定“母唱子随”,呵呵。


(七)最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的4句话。
 
这4句话我在《妈妈的爱无条件 但是有原则》一文中提到过:
“你再……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你再……妈妈就把你送人了!”
“你再……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再……妈妈就把你扔在这儿不管了!”


【结束语】

    “安全感”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健康心态的基石之一。

    孩子对世界最初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于父母,如果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可信任的、安全的,那么,就会把这种安全感推及到他人。

    我们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相信生活是安全的、世界是可靠的、人生是美好的、人性是善良的、他人是值得信任的。有了安全感,孩子才能摆脱焦虑,克服胆怯,主动探索,大胆尝试,不怕困难,发挥自我价值,并且不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控制。

    也许,我们在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之前,还需要加强一下自我的安全感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