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挨饿这件事

 南瓜野 2014-06-27

昨晚饿了小家伙一回,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

一开始,小家伙在电脑前看着《花园宝宝》,爷爷在接电话。小人儿像平时一样,听到里面依古比古的出场音乐时,要爷爷也在他的电子琴上弹奏出来,可是不巧的是,爷爷在接电话。煊煊大声喊爷爷,腔调由正常变成哭号,后来爷爷打完电话回来了,音乐也放完了,小家伙就不干了,坐在沙发上哭闹着要喝奶。那时妈妈正在厨房做饭,离晚饭时间最多也就半小时,我们是一定不会同意他这时喝奶的,拒绝招致小人儿更凄厉的哭喊(这是煊煊最近学会的新本事,一边哭一边喊,哭2声喊一声,效果很不错的说)。当时我就跟煊爸说,要哭就哭一会儿吧,不用管他。煊爸是同意的,但是一直在一旁耐心哄着,在我看来,爸爸的语气有点软,是部分导致他哭闹得更起劲的原因。

终于,妈妈受不了他的凄厉哀嚎,拿着一瓶奶出来了,走到小人儿跟前,谈条件:“现在要喝可以,不过,喝完奶后一直到睡觉前,就没有任何东西吃了,水果也不行。只有白开水可以喝,可以做到吗?”,小人儿停止了哭闹,很肯定地马上回答:“可以。”“睡觉前的奶,也不可以喝了,可以吗?”“可以”小人儿的回答还是很快很坚决,一看就是没有真正被饿过的孩子。“好!”我把手里的奶递给他,转身做饭去了。听见爷爷在跟他说:“煊煊,你这样到晚上会饿的哦!”“不会饿的。”小人儿依旧淡定。

吃晚饭时,妈妈喊“吃饭喽!”,煊煊就放下玩具站起身,问:“妈妈,是吃饭了么?”“嗯,是的,但是你不能吃哦,妈妈是喊爸爸和爷爷奶奶吃饭。你刚才喝奶了,一直到睡觉前都不能吃东西的。”小人儿淡淡地:“哦,我还以为你是喊我吃饭呢。”转身接着玩去了。后来又凑上来要求吃一点,但被拒绝后也就作罢,妈妈省得他老来烦,就让他再看一期巧虎,他同意了。那期是讲怎么好好吃饭的,又是鸡腿又是pizza的,小人儿饿着肚子看得津津有味,爸爸在身后摇头苦笑。

高潮在睡觉前。之前小人儿一直玩得挺高兴,当9:30被告知要准备收玩具、该睡觉了时,小家伙突然又上演拿手好戏--连哭带喊:“我饿了~~我好饿呀~~55555,我真的好饿啊~~”别说,认识小宝快3年了,这次演得最入戏,表情和腔调都极其到位,我想他是真的饿了。爸爸偷偷跟我商量,说是要不睡觉前那顿奶还是给他喝吧,我没同意。我的想法是,如果在饿的时候喝了奶,那他就不能真正体会饿肚子的感觉,那么之前的饿也就没有意义了。而且,立规矩的时候就是这样说好的,我们都应该遵守。于是,爸爸继续去好言相劝,终于小宝不嚎了,跟我一起收拾好玩具,洗漱完毕睡觉了。临睡前还是很委屈地哭着说:“我要喝奶。”我告诉他:“你喝奶之前妈妈跟你说过的,喝了那盒奶的话,没有晚饭吃,睡觉前的奶也没得喝,你是同意了的,对不对?”“不对。”开始耍赖了,“那行不通,现在乖乖睡觉,睡醒了明天早上可以吃早饭。”在爸爸的陪伴下,小人儿终于睡着了。

夜里醒了2次,哭闹着要“妈妈看着我睡觉”,过去看了一会儿,很快就入睡了。今早起床跟平时一样,很高兴,但是早饭吃得并不多。

小人儿睡着后,我和煊爸还小谈了一会。我在想,今晚的做法是不是对的,牛牛说是对的。以前也有他不好好吃饭时,收走碗筷等下顿的经验,但是因为不限制吃水果,而且通常那顿饭都是吃了一半才收走的,所以他其实没有真正体会过饿,今晚是第一次,希望能给他一个教训。从今天吃饭的情况来看,早饭和午饭都吃得很痛快,不再要妈妈不时地催促,看来效果是有的。然后我又在想,自己有时候是不是太严格了,规矩立得太多?煊爸说,规矩是需要的,煊煊的生活习惯很好,待人接物也很得体,这些基本能力跟规矩是分不开的,这对他的成长是有好处的;但是我的期望应该降低一些,即使他有做不到、做不好的时候,要允许有迂回的余地。

看来我是太着急,不知不觉间,就把一直看重的耐心扔在了一边而自己还浑然不知,所以当妈妈要经常自省才对。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思是一个人的先天特性超过了文化对他的影响,那他就会显得太过野性;如果文化的影响超过了自己的先天特性,那他就会显得迂腐和呆板,遇事往往偏激,不知变通。我想这其中的度,就要靠妈妈自己把握,既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情,为他的社会化做好铺垫;同时又不能太激进,在立规矩时先想想,哪些是他能够做到的,哪些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高期望。即使在孩子对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有反复时,也要态度温和地坚持,同时问问孩子内心的想法。

牛牛之前给我看过一篇育儿的文章,他说,那个妈妈最了不起的地方,并不是她的一些方法有多好,而是她通篇表现出来的,对自己的女儿完全无条件的接纳。开始我有点不明白,因为我看到她说自己也有对着孩子“忍到内伤”的时候,我想当然的以为那时她必然也是“不够接纳”的。但是后来想想,无条件的接纳,本来就不是指父母对孩子无原则的包容和忍让,每个大人都有被孩子惹毛的时候,区别在于,无条件接纳孩子的妈妈,会在这时候就事论事,情绪和注意力更多地指向事件本身;而接纳不够的妈妈常常会在这时联想更多,情绪多指向自己。比如孩子在人多的场合表现得很胆小、哭闹,用尽一切办法也没用,前者会想,既然孩子不喜欢这里,那我们就先离开吧,唉,真是倒霉,原来以为他会很喜欢这里呢。而后者可能会觉得挫败--自己一片苦心怎么教出这么胆小的孩子;还会觉得没面子--人家比他小的孩子怎么都玩得好好的,怎么就我的孩子不行?别的家长一定都觉得我是一个失败的妈妈。。。指向自身的情绪导致挫败感,挫败感加剧了愤怒,而愤怒的出口却指向孩子--盛怒之下打孩子,或者对孩子越来越“高要求”。所以说,做父母最难的,就是跟自己不完整的人格做抗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