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里的“老虎”和“苍蝇”

 zcm1944 2014-06-2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1db900102uw0c.html王立群智解成语

 

成语“生杀予夺”本是天子制定的法规,生指让人活,杀指处死,予指给予,夺指剥夺,整体意思是指天子掌握生死、赏罚的大权。这是“生杀予夺”的最初意思,但因“八枋之法”是由内史负责对外解释,并要具体执法,加之位高权重者经常窃夺天子的权力,因此后来“生杀予夺”也指有权势的人所掌握的能任意处置他人生命财产的权力。

正是在权力的这种高压之下,“指鹿为马”这种颠倒是非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赵高的淫威之下,鹿可以被认作马,错误可以战胜真理,秦朝的人不是思维混乱,他们心里跟明镜一般:站队站错了是要掉脑袋的。

权力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但是一旦把权力激活,它便如魔法盒一般,自动生发出无穷无尽的财富,于是,中国成语中便出现了“官久必富”一词。“官久必富”,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当官久了,财富势必会多起来。因此,进入官员的圈子,想不富都是很难的。中国还有个比较吸引人的词——“当官发财”,多少人为此挖空心思、费尽心机。“当官发财”在好多人眼中是个有着因果关系的词语,做官就能发财。福建政和县原县委书记丁仰宁明确说过自己当官的目的就是要发财:“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

当官是有俸禄的,而且有的王朝官员的俸禄还不低,但是,对于想当官发财的人来说,正常的俸禄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他们在意的是更多的隐性收入。这便是“招权纳贿”。

“招权纳贿”,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接受贿赂的成语,意思是抓权力、受贿赂,招权即弄权、揽权。“招权纳贿”作为一个定型的成语出现在宋代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臣僚孝友上言》中:“遂招权纳贿,其门如市。”但其意思在《汉书·季布栾布列传》中即已出现:“辩士曹丘生数招权顾金钱。”曹丘是成语“一诺千金”的关联人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季布据此认为此人品行不佳,不让朋友与他交往,自己也不愿意见他。

中国成语中有“九儒十丐”的说法,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一成语源自古代的等级制度,将人按其职业和身份划分为三六九等,其中,读书人排在第九,乞丐排在末尾第十,指的是对读书人的歧视,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名头就源自于此。与“九儒十丐”相对的,排在前两位的是什么呢?那便是“一官二吏”。这虽然是元代的座次,但官员在社会生活中的优越地位一直以来并没有多少改变。

坐上官位之后,便开始“颐指气使”,不用顾忌。“颐指气使”是指不说话而用下巴指使人、用面部表情指挥人,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这种态度似乎是许多官员共有的特征,官架十足,官威十足。

宋代陈新曾经对中国古代的官场情形做过比较贴切的说明——“十官九贪”,也就是说古代贪官与清官的比例是九比一,贪官占九成,清官占一成。在“明镜高悬”的牌匾背后隐藏着诸位道貌岸然的“官大人”的种种贪赃枉法之举。

“卖官鬻爵”一词虽出自《宋书》,但是卖官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即已开始,指当权者出卖官职、爵位以聚敛财富。南朝时的邓琬是这方面的高手。邓琬是刘宋时期的人,他辅佐刘子婴登基称帝,被封为左将军、尚书右仆射,邓琬的大儿子邓粹也封了高官。虽然是动乱时代的小朝廷,但就在这一亩三分地上,邓琬与他儿子开始卖官鬻爵的生意,将朝中官职、爵位一一标价,让家中奴仆沿街叫卖。自此家中酣歌博弈,日夜不休,惹得百姓离心,怨声载道。

按照商品经济的供求规律,供求双方需要达成共识,有供有求交易才能完成,这条原则在古代社会没有任何障碍,想当官的人多了去,想卖官的人也不少。另外,古代官职的交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不存在“供过于求”的局面,只要有卖的,立马哄抢一空,因此,卖官的人便会将手中的“商品”抬高价格,有时甚至会狮子大开口,成语“饥鹰饿虎”便是对此类人的讽刺。

“饥鹰饿虎”是一历史成语,有其特定的人物对象,“饿虎”指的是北魏时期的元晖,“饥鹰”指的是与元晖交好的卢昶。元晖本性贪婪,如同饿虎一般胃口很大,他担任吏部尚书时,卖官鬻爵明码标价,而且价码很高,被人称为“饿虎将军”,卢昶因受元晖恩泽,则被连带称作“饥鹰侍中”。

     “结党营私”,指的是结成党羽,谋求私利。官场是有圈子的,不同圈子里的人抱成一团,方能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成语对这些依附权贵的现象也有所反映,比如“如蚁附膻”,比如“如蝇逐臭”。两个词都是比喻依附有钱有势的人,追慕权力。官员结党营私,可以依靠诸多人的力量徇私舞弊、以权谋私,有时甚至还会通过“上下其手”的方式颠倒黑白,篡改历史的本相。

“上下其手”,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段史实。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国与郑国发生了战争,郑国战败,郑国主帅皇颉被楚国的穿封戌俘虏了。抓住了一国的主帅,这是大功一件,穿封戌心中不禁一阵飘飘然,等待着要去楚王那里领赏。谁料半路杀出了一个程咬金,要与穿封戌争功。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楚王的弟弟公子围。公子围非说皇颉是他的俘虏。

穿封戌眼见着自己的功劳要被他人强取,自然不会同意,于是两人就争论起来,争得面红耳赤,但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让随军的太宰伯州犁来做仲裁。伯州犁并没有遽然下结论,而是找来了最为有利的证人——被俘虏的皇颉,让皇颉来说出俘虏他的人。当然,伯州犁是有意偏袒公子围的,在向皇颉说明原委之后,先是把手抬得很高,指着公子围说:“这位是公子围,他是我们国君最宠爱的弟弟!”接着,伯州犁又把手压得很低,指着穿封戌说:“这人叫穿封戌,是我国方城外的一名县尹。现在你可以说是谁俘虏了你啦。”皇颉也是在官场中摸爬滚打过来的,他当然明白伯州犁的意思,于是很肯定地说俘获他的人是公子围。

“骄奢淫逸”似乎是对贪官生活状态的集中反映,此成语源自《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佚,所自邪也。”这是石碏劝谏卫庄公要严加管教州吁的话,指的是骄纵、奢侈、荒淫、放荡。后形容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

除此之外,唐代的一名医生孟斧也为中国文坛贡献了一则成语——“金迷纸醉”,也称“纸醉金迷”。孟斧以治疗毒疮闻名,唐昭宗经常召他进宫医治,由此孟斧的财富遽然增加。孟斧有一间屋子,窗明几净,屋内的器皿家具全部贴上金箔纸。阳光一照,满屋金光闪耀,光彩夺目。亲眼见过此景的人都会说:“在这个房间里休息,会被金光灿灿的金迷纸醉了。”这便是“金迷纸醉”的本义,后用来形容奢侈豪华、腐朽享乐的生活。

抚古追今,我们不禁感叹,历史是何其相似啊。古人的“官瘾”影响着多少今天的“官迷”,古代贪官的腐败之举在今天并没有绝迹,有的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多少人走在历史的老路上迷失了双眼。所以,“老虎”“苍蝇”不仅要打,而且要狠狠地打,长期地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