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模式”转型升级的经验极具参考价值

 决策咨询 2014-06-27

 2013.7.31

“苏州模式”曾一度是各地模仿的对象,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思路和招商引资方法至今仍被一些地方沿用。然而近几年苏州在面临外部全球经济低迷,内部土地日渐不足、GDP含金量不高等问题下,也在进行着变革,比如实施新兴产业战略、腾笼换鸟、发展民营经济等。在目前各地实体经济运行压力增加,地方经济亟待转型的形势下,苏州的转型升级经验极具参考价值。

苏州很早就确定了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分别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和高端装备制造八大产业。从大的类别上看,并无特别之处,这是参照了国家和江苏省的目录,根据苏州的产业结构做出的选择。在这之后,苏州又对具体的新兴产业进行了重点细分(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每一个新兴产业,不是什么都做,而是做一两个关键的环节,以风能为例,主要做的是风向控制器。这与业内广为推崇的垂直整合战略正好相反。对此,苏州方面表示,垂直整合是一种控制成本的良好途径,对企业成长发展很有帮助,但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一条产业链什么都做,那么风险全都集中在上面,无法分散。

这在后来风能行业遭遇危机得到了很好地印证。因此,对于地方政府制定产业规划和招商方案来说,选择垂直整合还是产业链关键环节十分重要,如果是一项相对成熟的产业,垂直整合更为合适,而风险尚未明确的新产业,做产业链的部分环节则更为可行。另外,苏州在支持新兴战略产业上的干预手段也是值得关注的。例如在光伏产业上,曾经有薄膜和多晶硅的技术路线之争,各地也都有相应的选择。而苏州只规划了大的方向,不管薄膜还是多晶硅,具体方向不干预,重点是支持太阳能光伏的设备,抢占产业链的上游,对具体的技术模式不作要求。

苏州的腾笼换鸟,不如广东那般高调,却很早就在布局。早在2008年前后,苏州古城区就通过“腾笼换鸟”盘活空置楼盘,吸引科技、创意、文化类企业入驻,现已逐步形成了“内容产业”、“创意产业”、“设计产业”等产业集聚区,楼宇经济也成为第三产业增长的一大亮点。近几年,工业园区也开始腾笼换鸟,一些产业层次和投资强度低、占用土地多的企业开始被“请”出园区,昆山开发区曾花2亿元巨资“请”26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出门,将这些企业逐步转移到乡镇或苏北等地,腾出土地来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

苏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也是“苏州模式”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特征。2004年,苏州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民营经济腾飞计划”,随后配套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帮助乡镇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2011年,苏州市委出台了“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对如何进一步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如何破解“玻璃门”、“弹簧门”问题,如何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以及如何进一步强化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政策细化。

除了政策上的支持以外,苏州市还制定了“姑苏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每年年中由市委书记、市长带领民营企业负责人外出学习考察;每年年初召开民营经济工作会议,表彰百强民营企业、十佳民营企业家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由市委书记、市长颁奖;政府还经常组织民营企业参加“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帮助企业了解信息,拓宽视野,捕捉商机;专门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联合社会中介、行业协会,积极开展创业辅导、政策解读、管理咨询等各种公益服务。

此外,苏州市还定期请专家为企业家培训。例如2011年以来,受多晶硅价格波动、美国光伏“双反”调查的影响,国内光伏产业受到很大的影响。政府如何帮助光伏厂商走出困境?苏州市的做法是,不盲目指导企业,不盲目出台政策,而是请来专家为企业答疑解惑。在金融服务方面,苏州市不定期组织金融机构到各市(区)巡回服务,通过座谈等形式,加强银企对接,并推动银行签订“助推中小企业成长伙伴计划”,以及由政府出资建立担保公司等。

“苏州模式”一直被认为是“强势政府”干预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近年来的转型升级中,无论是发展新兴产业、腾笼换鸟,还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都体现了强势干预的色彩。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苏州市政府也并非全盘包办,而是有的放矢,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在新兴产业的细分和政策扶持上,在帮助光伏厂商走出困境上。哪些需要政府制定顶层政策,哪些需要遵循市场法则,哪些需要政府花费大的代价也要去做,哪些需要政府搞好服务,应该是苏州转型经验给各地最好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