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帖]葛印卡关于对内观法

 风雨狂7 2014-06-28
                唯一能够直接体验真理的方法,就是向内观照,观察自己……我们必须洞察自身的本质,才能了解存在的本质——整个宇宙及其运作的自然法则,都必须在我们自身体验。也唯有在自身内部,才能体验。

    透过对自身的观察,我们第一次觉察到那些受制约的习性反应,那些遮蔽了我们的心眼、隐藏了实相、制造痛苦的种种偏见。我们看清累积在内、令我们一直焦躁烦恼的紧张压力;而且我们也体会到,它们是可以去除的。渐渐地,我们学会如何让他们分解消融,而我们的心就得清净、祥和、快乐。

    痛苦是我们每个人对于这个身(色蕴)和心(识蕴、想蕴、受蕴、行蕴)的过度执著。人们对自己这个个体——身和心——有强烈的执取,而事实上,这个个体只是不断变化的过程而已。这种对自身的不实想法的执取,对一种事实上不断生灭变化的东西的执取,就是苦。第一种就是习于追求感官享乐的执取;另一个很大的执著,就是对“我”的执著,这个自我,这个我们认同的自我形象。我们的执取,也并非仅限于“我”;我们还将执取延伸到“我的”,任何属于我们的东西。更进一步地延伸执取,就是对“我的见解、信仰”的执取。无论它们真正的内容是什么,无论是正确或错误的,只要对它们产生执取,就一定会不快乐。每个人都深信,自己的见解和传统是最好的,一旦有人批评,我们就会十分不悦。最后,是对宗教仪式和典礼的执取。无论是何种痛苦,所有的痛苦都与这里所提的某种执取相关。执取和痛苦同时存在。

    执取的形成,是由于刹那刹那喜爱与厌恶心理的习性反应。这些短暂、无意识的心理反应,一刻接着一刻地不断重复、加强,形成强大的引力和推力,形成我们所有的执取。执取其实就是刹那刹那的习性反应所发展出来的形态,这就是痛苦的直接成因。

    习性反应的发生,是由于感受。我们感觉到愉快的感受,便开始喜欢它;我们感觉到不愉快的感受,便开始讨厌它。感受的生起,是由于接触——眼睛接触影像;耳朵接触到声音;鼻子接触到气味;舌头接触到味道;身体接触到可触知的东西;心接触到念头、情绪、想法、想象或记忆。我们经由五种感官以及心体验这个世界。每当种对象物体或现象接触到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之一,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就生起了。对这些愉悦或不愉悦的反复出现过程就是人的心识之流,因而,心识之流的生起,是由于习性反应。心片刻不停地起习性反应,每一个习性反应都是心识之流的推动力,使它延续到下一刻。习性反应的发生,是由于无明: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生起习性反应的这个事实,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对象生起反应。我们对存在的无常、无我的性质完全无知;我们也同样不知道,对存在的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因为不知道自身真正的本质,我们盲目地起反应;因为不知道我们已起了习性反应,我们持续地盲目反应下去,并且任由它们愈演愈烈。因此,由于无知,我们被困在习性反应的牢笼中。

    佛陀介绍了人为什么会产生痛苦的这一原因及过程:

    “若无明生起,习性反应就发生(无明缘行);

    若习性反应生起,心识就生起(行缘识);

    若心识生起,心和身就生起(识缘名色);

    若心和身生起,六根就形成(名色缘六处);

    若六根生起,接触就发生(六处缘触);

    若接触生起,感受就发生(触缘受);

    若感受生起,贪爱、嗔恨就产生(受缘取);

    若贪爱、嗔恨生起,执取就产生(爱缘取);

    若执取生起,未来的存有就形成(取缘有);

    若未来的存有形成,生就开始(有缘生);

    若有了生,就有老、死、愁、叹、身心之苦、忧以及恼(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

    如此大苦蕴聚生起了。”

    接着,佛陀又道明了人能够根除痛苦的唯一途径: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若根除无明,并将其完全止息,习性反应就止息了(无明灭则行灭);

    若习性反应止息了,心识就止息了(行灭则识灭);

    若心识止息了,心和身就止息了(识灭则名色灭);

    若心和身止息了,六根就止息了(名色灭则六处灭);

    若六根止息了,接触就止息了(六处灭则触灭);

    若接触止息了,感受就止息了(触灭则受灭);

    若感受止息了,贪爱、嗔恨就止息了(受灭则爱灭);

    若贪爱、嗔恨止息了,执取就止息了(爱灭则取灭);

    若执取止息了,未来的存有就止息了(取灭则有灭);

    若未来的存有止息了,生就止息了(有灭则生灭);

    若生止息了,老、死、愁、叹、身心之苦、忧以及恼就止息了(生灭则老、死、愁、叹、苦、忧、恼灭);

    如此大苦蕴聚止息了。”

    如果我们不再有无明,就不再有盲目的习性反应,也不会有随之而来的各种痛苦。而一旦不再有痛苦,我们就能体验到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快乐。痛苦之轮就转成解脱之轮。

    当所有造成新生命的习性反应都止息了,生死的过程就停止了。说的乃“我”这个幻象的毁灭,是“痛苦”的灭除,而非对自己的毁灭。这就是“涅槃”这个字的意义。

    关于如何达到修行的终极目标方面,可运用“八圣道”的三个训练方法:戒、定、慧。“戒”是道德修养的训练,戒除所有不良的言语和行为;“定”是专注力的训练,培养念念分明的能力,让我们能够主导并且控制自己的心念;“慧”是智慧,也就是培养清净的洞察力,以照见自己的实相。

    戒的原因是:我们都希望能深入观察自己,培养洞察力,以照见自身的实相,这有赖一颗非常清明平静的心。池水若是搅扰不定,就无法看清它的深处;同样的,想要往内深观,就需要一颗平静而不受干扰的心。我们一旦做了坏事,心中就会忐忑不安,失去平静。必须远离诸恶行,心才有可能变得安详,也才能够开始往内深观。修行的戒律一般是持守五戒:1、戒杀生;2、戒偷盗;3、戒邪淫;4、戒妄语;5戒除烟酒毒品。五戒是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任何想修持正法的人都必须遵循。

    定的训练一般采用端坐观呼吸法。借着对呼吸的觉知,我们开始觉知当下和并将心安静下来。而且,将注意力置于呼吸上,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对自己未知的部分,让潜意识成为意识。呼吸就像是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桥梁,因为它的运作方式,既属于潜意识,也属于意识。

    我们只要觉察到注意力分散时,再将它放回呼吸上就够了。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点,就已经开始改善内心胡思乱想的习惯。范围愈缩小,专注力愈强。要达到这个程度的专注,腹部的范围就太大了,最适合的就是鼻孔处。觉知的对象仍应是呼吸,若去注意任何其他东西,就走偏了。

    只要贪嗔的根仍在心里,我们就不能享有真正的安详。持戒虽然有所帮助,但不能只靠意志力去把关;培养定力确实有用,但也只能解决部分的问题,不能解决内心深处烦恼的根本、污染的根源。只要这些根仍旧深埋在潜意识中,就不会有真正持久的快乐,也无法解脱。但是,如果能将习性反应的根源从心中斩除,那就不用担心不良的行为会一再出现,也没有心要压抑自己,因为导致不良行为的冲动已经消失。当我们不再有寻寻觅觅或自我否定的压力时,就可以真正生活在安详之中。因而,需要一个办法可以达到开悟的这个目标——内观(内观是印度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多年前被佛陀重新发现。其意是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是培养洞察力,以观察自身的本质。借着这种洞察力,一个人可以辨识并止息痛苦的原因。

    佛陀说:“以戒而得定,则定力有成且殊胜; 以定而得慧,则智慧有成且殊胜;以慧作根基,则远离烦恼与不净。”“戒”和“定”本身虽然有价值,但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开展“慧”。只有开发智慧,才能让我们在自我放纵和自我压抑的两种极端之间,找到真正的中道。借着持“戒”,我们可以避免做出不正当的行为,可以避免内心的强烈激动。借着修定,我们进一步使心平静,同时使心成为一个有利的工具,以便检查自己。但是,唯有借着培养智慧,我们才能透视内在的实相,远离所有的无明和执著。

    在练习对呼吸的觉知时,我们只观察自然的呼吸,不要刻意控制或是调整呼吸。同样的,在练习内观时,我们只要去观察身上的感受即可。我们对全身有系统地移动注意力,先从头到脚,然后从脚到头,从一端移到另一端。但在整个过程中,不要刻意寻找或避免某种感受,而是如实地去观察、去觉知全身所出现的感受,无论那感受是冷、热、轻、重、痒、悸动、紧、胀、压力、疼痛、剌痛、脉动或振动等等。内观者不追求任何特殊的感受,只是当身体上的各种感受自然发生时,如实地去观察它。

    借着“内观”的练习,我们培养出觉知每个感受,并且也培养平等心:我们不生起习性反应,只是冷静地检视感受,不起好恶之心,不带贪爱、嗔恨或执著。对每个感受,都不再产生新的习性反应,而是产生智慧与洞见:“它是无常的,一定会生起灭去。”当因果之链被打破,痛苦也就止息。不再生起新的贪爱、嗔恨的反应,苦的起因也就消失了——这就是解脱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