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绪致病机理机制的探索

 丘浓 2014-06-28

  情绪致病机理机制的探索

  傅星智

  摘要:

  情绪可以致病,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全新的话题。目前关于情绪致病的机理机制,有从心理学,精神病学角度研究的,有从中医学角度研究的,也有从西医角度研究的,本文从能量医学和神经细胞的视角,探讨了情绪引发疾病的机理机制,并进一步探索了情绪产生的根源,情绪不仅和我们的思维相关,更和我们自身的遗传和原始记忆有着密切的联系。治疗情绪疾病,要从身心灵三个层面整合,辩证施治,灵活运用。

  关键词:情绪,压力,能量,身心疾病,致病机制

  Study of Mechanisms of Emotion Induced Pathogenesis

  Fuxingzhi

  Abstract:It is an old topic that emotions can cause the disease, in some sense,it is also a whole new topic. Currently on mechanism of emotion induced pathogenesis, there are som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psychiatry perspec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oint of view, Western Medicine perspective. The mechanism of emotion induced pathogenesis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from nerve cells and energy medicine perspective, and further explore about the root causes of the emotion is also investigated. Emotions are not only relevant with our thinking, but also with our own genetic and original memories. It is necessary that integrated body,heart and soul for the treatment of emotion illness .The methods should be flexible us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Keywords: emotion, pressure, energy, physical and mental illness, pathogenic mechanisms

  前言

  情绪可以致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导致人体产生疾病的原因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的情绪状态。情绪失常是导致疾病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即所谓“七情致病”学说。

  同时,由情绪压力所引发的疾病,在人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著名细胞生物学布鲁斯.利普顿博士1998年发表的研究成果,至少 95%的疾病是由压力引起,而剩下的5%来自于遗传基因。【7】和压力相关的各种失调症状,包括焦虑和抑郁,正在我们社会里广泛蔓延。事实上,在美国,十种最常用的药物处方里,其中八种是用来治疗压力和情绪问题的。1999年,美国最畅销的三种药物都是抗抑郁药:百忧解(Prozac),赛乐特 (Paxil),左洛复(Zoloft)。 【4】 因此,深入探讨情绪引发疾病的机理机制,找到情绪引发疾病的根源,对于治疗情绪类相关疾病,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重大的意义。

  目前,关于情绪致病的机理机制,有从心理学,精神病学研究的,也有从中医学研究的,更有从西医学角度研究的。中医研究认为,情绪变化通过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西医研究认为,情绪变化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导致疾病的发生。【2】以上所有的研究,都是停留症状和反应的研究。本文认为,情绪是一种能量的流动,正常状态下是不会引发身心的疾病。引发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情绪能量流动受到阻滞,而所有的躯体症状和生化反应都是疾病外在的表现,

  正文

  一、情绪是什么?

  情绪在中国传统医学表述为“情志”,所谓喜、怒、忧、思、悲、恐、惊。在西方,“情绪”这个词源于拉丁文“emovere”,字面意思是“干扰,骚扰”的意思。【9】目前关于情绪大约有二十多种观点,传统的观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传统观点:情绪是一种感受(feeling),伴随着生理反应的副产物;第二个传统观点:主张从情绪的功能和情绪的成分来定义情绪。【3】那么,情绪是什么?

  我们认为,

  首先,情绪是一种生物的本能,不仅人有,所有的动物,植物都有情绪。这种本能是生命体先天具备的能力,它对生命体具有一种保护作用。

  其次,情绪是人对外部情境的内在反应。这种情境既可以是客观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想象的。孟昭兰教授认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物唤起三部分组成。我们认为,情绪既可以由客观真实的情境引起,也可能由虚拟想象的情境引发。比如:恐惧这种情绪的引发,既可能是由现实的情境引发,也可以是由当事人的想象所引发。

  最后,情绪是一种能量的流动。埃克哈特.托利认为,情绪通常代表一个被强化的以及被注入能量的思维模式。我们认为,情绪不仅和我们的思维模式相关,更和我们的遗传基因,原始记忆,深层记忆密切相关。

  二、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情绪致病,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及“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情绪的发生,是一个能量变化过程。这样一个能量变化过程,可以引发“心动”,严重的可以影响到五脏六腑正常的功能活动。

  情绪的变化,犹如潮起潮落,是一种正常能量的流动。情绪的变化,就像我们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通常情况下,情绪不但不会影响健康,而且,对于我们的机体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适度的焦虑,可以唤醒我们的机体状态,从而是我们变得更有效率。

  目前,很多人认为,负性情绪是引发疾病的原因。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是负性情绪,什么是正性情绪?如果开心快乐是正性情绪,那么忧苦悲伤就是负性情绪。如果这个论断正确,那么,人要获得健康,必须每天开心快乐,不能有痛苦和悲伤。这种要求,显然是每个人都做不到的。《说岳全传》中这样写道:牛皋是笑死的,金兀术是被活活气死的。由此可知,无论是开心(大笑),还是生气(愤怒),都会引发疾病,甚至是生命的死亡。所以,负性情绪是导致疾病的原因,显然是一个伪命题。情绪本身没有正负之分,是我们人为地给它分类,这种分类的背后,隐藏着人们追求快乐,拒绝痛苦的心理动机。其实快乐与痛苦,如影相随,无法隔离取舍。而这种拒绝痛苦的动机,很可能成为导致疾病的诱因。

  那么,情绪在什么情况下,会引发疾病?

  《灵枢.百病始生》中提到“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喜怒不节”就是情绪不加节制的意思。情绪不加节制,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在生活中,情绪不加节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剧烈的情绪起伏变化:比如:大喜,大悲等等,突然之间的情绪剧烈变化,会引发许多身体的疾病。剧烈的情绪对人的影响,就像3万伏的电流通过220伏的电缆。古人讲:心平气和,身体安泰;

  2、长时间的沉溺于某种情绪状态,就像在自己身体内建了一个堰塞湖。比如,整日以泪洗面;长期的抑郁,焦虑等。这种堰塞湖,阻碍了情绪的正常流动,使其不断蓄积,人体的内在系统为此失去原有的平衡状态,一旦堰塞湖溃堤,就会引发疾病的发生。

  3、过分的否认自己的情绪:否认和压抑自己的情绪,不仅不会是某种情绪消失,反而使其不断强化。如果把情绪的唤起比作海水涨潮,那么压抑和否认,就像在潮水前面筑起一个堤坝。长期压抑和否认自己的情绪会导致很多疾病,比如,生活中常见的肿瘤,癌症,一定程度上与情绪的压抑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常讲的“喜怒不形于色”是一个非常不良的习惯,从健康的角度而言,要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要笑,你就开心的笑;要哭,你就大胆地哭。

  那么,与情绪相关的疾病有哪些?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由情绪因素引发的身体上的疾病:中医上所讲的:“怒伤肝,

  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正是此类。这种疾病根据有无发展到器质性病变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身体上的不舒服,但是没有发展到器质性病变,例如:感冒,心因性疼痛,心因性呕吐,过度换气症候群,紧张性头痛,女性月经不调,男性阳痿早泄等等;第二类:由情绪导致的器质性病变,常常以慢性病的方式呈现,例如:气喘,高血压,紧张性偏头痛,胃溃疡,秃顶等。【6】

  2、由情绪因素所引发的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躁狂症,创伤后反应应激障碍(PTSD)等等。

  3、由于情绪因素所引发,身心疾病相互传导引发的疾病:其表现特征,既有身体器质性或非器质性病变,同时还伴随一些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病情表现极为复杂多变。

  三、情绪引发疾病的机理机制

  情绪可以致病,相信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那么,情绪是如何引发人体的疾病?其中的机制机理是什么?

  传统医学对于情绪致病的机理探讨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之上。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先哲对自然、宇宙、生命独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根据阴阳五行理论,传统医学认为,五行,五脏和七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心,属火,其志在喜;肝属木,其志在怒;肺属金,其志在悲;脾属土,其志在忧思;肾属水,其志在恐惊。同时,人体是一个大的系统,五脏不是独立存在的,五脏之间存在着一种相生相克的制约关系,情志的变化波动,不仅会影响对应的脏腑功能,也会波及其他的脏腑功能。疾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传导影响的。机体的健康是建立在内在平衡的基础上。情绪不仅可以致病,情绪也可以治病。运用情绪相生相克的原理,治疗疾病的案例在古籍中多有记载。

  现代医学通过实验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在急剧变化时,人的血压,心率,呼吸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同时在机体内部,它会引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改变。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情绪的波动,就像潮汐的变化,是一种能量的流动。正确的运用和控制这种能量,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

  爱因斯坦认为,“一切皆能量”。诺贝尔奖得主(1969),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默里.戈尔曼教授认为,“身体化学由量子细胞场管控”。斯坦福大学的威廉.提勒博士认为,“未来医学将建立在控制身体中能量的基础之上。”【7】

  情绪是一种能量的流动。中国很多成语佐证了这个观点。比如,“怒发冲冠”,人发怒引起生物能量场的改变,头上戴的帽子好像要被冲起来。还有“悲痛欲绝”,过分的沉溺于悲痛的情绪状态中,生命个体的功能活动好像要绝迹。情绪不仅仅是一种能量,而且在有些时候,这种能量对人的生命活动,是具有破坏性的。

  根据现代脑科学的研究,人的大脑是由脑干,边缘叶脑系统和大脑皮质组成。脑干又称生存脑,生命中枢。掌管心跳,呼吸,睡眠,消化系统等;边缘叶脑又称情绪脑(情感脑),掌管着人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大脑皮质又称认知脑,掌管逻辑思维,语言记忆,理性分析等。

  边缘叶脑是一个信息指挥部,它通过自主神经系统,不断地从不同的身体器官接受信息,调节身体的生理平衡。心率,呼吸,血压,食欲,睡眠,激素分泌,免疫调节都服从它的指令

  “自主”的意思等同于“自动”。也就是说,这部分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器官的运作,是不受我们的思想意识所控制的。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其中,副交感神经系统主管的是机体的生长,治疗与保养。人体大部分自动进行的事情,都是由它来掌控,比如:心脏的跳动,呼吸,消化,体内代谢等等;交感神经系统被称为“战斗或逃跑”系统,它在生物遇到外在威胁或生命危险时,及时拉响“警报”,迅速组织机体应对外在的危险。虽然我们启动它的情况较少,但是它在人体疾病和健康方面作用相当重要。

  当外在的压力让感受到“不堪重负”时,焦虑,紧张,恐惧,沮丧等不良的情绪就会产生,大量的情绪能量,使得交感神经系统会立即拉响体内警报。此时,你的身体立即处于超负荷的压力状态,体内所有的能量资源都运用到应付处理危险情境方面,所有的细胞也暂时停止了正常的生长、治疗和维护。这种状态下,氧气和营养无法满足机体细胞的需要,。同时细胞内的废物和毒素也不能正常排出。【7】因此,很多人都会感觉到,在处理完危机事件后,身体好像有一种“虚脱”的感觉。

  如果将人比作一辆车,那么交感神经系统就是油门(让身体活跃),副交感神经系统就是刹车(让身体放慢下来)。当你开着一辆车在行驶时,你的一只脚踩着油门,另一支脚踩着刹车,车子会出现什么状况。同时,你在开车过程中,不断地一会踩油门,一会踩刹车,车子的又会出现什么状况?

  长此以往,车子的状态是可想而知的。同样,如果我们长期处于一种情绪状态中,或者情绪状态大起大落,变化剧烈,那么,我们的身体就会时常处于应急状态,或者长时间的处于应急状态。在这种超负荷的压力状态中,细胞失去了正常的营养代谢,它的功能活动逐渐丧失殆尽,机体的疾病由此产生,愈加严重。

  综上所述,正常情况下,情绪是一种正常的能量流动,当这种能量突然增强或者受到严重阻塞时,就会引发各种身心疾病的产生,正确的觉察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有助于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

  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如何做到正确的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核心是我们必须了解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四、情绪产生的根源

  在心理学方面,大家普遍接受一个观点,即:情绪的产生和事件(或情境)无关,而与当事人对事件(情境)的感受和认知有关,最有代表性的是埃利斯的ABC理论。大卫.塞尔旺-施莱伯认为,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我们是在身体上,而不是在头脑里感受情感。埃克哈特.托利认为,情绪在思维和身体的相遇处产生,它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目前,对于情绪性问题,心理治疗方面,大多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模式。

  诚然,思维和情绪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但是,情绪的产生不完全取决于思维。思维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根据思维的定义,动物是没有思维的,但是,动物有情绪,可以表达愤怒,恐惧,哀伤。显然动物的情绪,与思维无关。同样,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他的感觉系统尚未发展成熟,更谈不上思维。但是,他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与情绪表达。那么,他的情绪是受什么影响?

  事实上,在我们人生成长的头6年,我们生活在一种被称为“δ脑电波和θ脑电波的状态中,此时此地发生的任何事都被直接的硬生生的写进我们的大脑,而没有经过理性的意识判断。

  弗洛伊德曾经讲:“如果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浮出水面的部分就是属于显意识的范围,约占意识的5%,换句话说,95% 隐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识就是属于潜意识。”

  因此,情绪不仅和我们的思维意识有关,更和我们的潜意识,早期的深层记忆有关。

  我们早期的情绪记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原始记忆,先语言记忆和创伤性记忆。

  原始记忆是人类的祖先通过基因遗传,保留下来的深层记忆,甚至从生命的早期继承下来。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称其为“集体潜意识”。比如,大家熟知的原始情绪,恐惧,愤怒,悲哀和快乐。这些不仅人类有,动物也有。

  先语言记忆:是一个个体在语言和思维发展成熟以前的一种记忆方式。这个阶段,个体的记忆方式主要通过颜色图像,声音和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储存信息的。

  创伤性记忆:是一组关于创伤事件的信息,它几乎原有的形式储存在神经系统里。这组信息包含图像,图形,声音,气味,感触觉,以及情绪感受、自我信念等。它根植于情感脑,和显性理性思维认知几乎没有关系。

  如果这些早期的记忆是一种痛苦的记忆,那么它就会在我们的身体中共同形成一个“刺激-反应”式的保护程序。只要现实的生活中出现了类似于痛苦记忆的情境时,那种原始的痛苦的感受,思维就会被重新启动,当事人的身体立即进入应急保护状态。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绕开思维,在毫无察觉的状态下,自动运行的。

  从以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情绪的引发,既可能来自于意识思维层面,又可能来自于潜意识层面,既可能和意识思维相连,也可能由一个具体的图形图像,或者一个声音,一种感觉所启动。这种情形,使我们认识到,在调整和控制情绪过程中,仅仅从语言、思维层面入手,是远远不够的。

  五、辩证施治 从身心灵的整合开始

  引发情绪产生的原因,既有身体疾病层面的原因,又有心理层面的原因;既有意识层面的原因,又有潜意识层面的原因;既可能由现实情境引发的,又可能由早期的创伤性记忆引发的……等等,真可谓林林总总,错综复杂。如果不加分析地从一个方面或者两个方面入手,调整和控制情绪,其有效性是可想而知的。我们认为,对于情绪类的疾病,需要从身心灵三个层面探其源头,辩证施治。

  首先是身体层面入手,主要从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角度出发。比如说,大家熟知的,甲状腺机能亢进,属于器质性的内分泌疾病,但是,这种疾病会引发人情绪的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的进一步延伸发展。对于它,就需要从身体层面,采用医学手段治疗。还有由于人体营养结构的不均衡,身体某些矿物质或营养素缺乏也会引发情绪的改变,这种类型,就需要从营养学角度出发,补充营养,调整疾病。

  其次,从心理层面入手,现在很多疾病都与压力和情绪相关。比如:失眠、高血压、胃溃疡、恶心、综合疲劳症、某些皮肤类疾病等,这时,就需要从意识,情绪和行为方面采取措施。改变习惯,疏导情绪,认知改变等等。

  最后从心灵层面,从潜意识层面入手,在这方面,美国西北大学黄维仁博士提出了“情绪按钮”的观念,主张情绪疏导由潜意识状态进入意识层面进行疏导;家庭系统排列的创始人-海灵格主张从家族,家庭的系统层面处理当事人的情绪问题,疾病问题;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提出从发现觉察,重新改写当事人的“心理程式”来处理对方的问题;中国心理画像第一人刘峰老师提出,通过当事人的居住环境来分析他的行为问题,通过改变他的居住环境可以调整或避免当事人某些问题的发生;美国亚历克斯.洛伊德和班.琼森从量子物理学高度提出“治疗密码—修复潜意识”的观念与方法,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临床教授大卫.塞尔旺 -施莱伯主张,通过七种自然疗法,来重新达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平衡,从而发掘机体痊愈的自我本能……等等。

  笔者认为:情绪可以致病,情绪也可以治病。对于由情绪所引发的疾病,我们需要从身心灵三个层面来认识疾病,寻找疾病的根源。 国内外很多大家都对此都做了很多探索,同时也提出了许多非常有意义的理论与方法。这对于后来的研究者、实践者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在研究运用中,既要有开放式的思维,又要有辩证施治、因人施法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实践水平。

  参考书目:

  1、《情绪心理学》孟昭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2,《中西医疾病致病理论的比较和思考》,《北京中医药大学报》2010年10月;

  3、《近二十年情绪心理学研究的解析与思考》刘爱楼著,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4、《痊愈的本能》【法】大卫,塞尔旺-施莱伯著,中国轻工出版社,2010年6月版

  5、《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樊富珉,陈丽云,梁佩如著,中国轻工出版社2009年1月

  6、《每天用一点神奇催眠术》廖阅鹏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6月版

  7、《治疗密码》【美】亚历克斯。洛伊德,班。琼森著,中信出版社2012年1月版

  8、《窗外依然有蓝天》【美】黄维仁博士,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9、《当下的力量》【德】埃克哈特。托利著,中信出版社,2009年1月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