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醫訊:中醫支招夏至養生 重點在「養脾」

 wenghuaxian 2014-06-29

新華社電:夏至當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專家指出,夏至之後,應少食生冷、夜臥早起、避免貪涼、調息靜心,同時注意補充水分和適量運動。 在中醫養生理論中,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這一時節的養生保健,一方面要順應夏季陽盛於陰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謂「陰陽爭死生分」的時節,喜陰的生物開始滋生,而喜陽的生物則開始死去,陰陽交替,人體容易患各種疾病。所以,在此時節合理的養生保健非常重要。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白文認為,夏季養生應注意以下幾點:飲食有節,少食生冷。長夏養生的重點是養脾。「冬吃蘿蔔夏吃薑」,晨起空腹吃薑或喝一杯薑糖水是養護脾胃陽氣的最好辦法。在中醫理論中,脾負責將營養物質運化吸收並布散到全身,在五行中屬土,喜燥惡溼。而長夏季節陰雨連綿、潮溼,人最易出現脾虛溼困。

西瓜、綠豆湯、烏梅湯等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解暑最好的辦法是喝熱茶。炎炎夏日,一杯熱茶最能解暑消渴,這是因為熱茶利於汗腺排汗,可以達到散熱的效果。而且茶能提高脾胃運化能力,把水運送到周身。夏季不僅要保養脾胃,還要利溼。薏米、紅豆等食物,對健脾利溼有很好的作用,可將薏米、紅豆和不去心的蓮子放在一起煮成粥,有助於排出溼氣,調節脾胃。「夜臥早起」。一般宜晚睡早起,並利用午休來彌補夜晚睡眠的不足,盡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的睡眠時間。不要過度貪涼,不要長時間呆在封閉的空調房裡。也要注意不可用冷水洗頭洗腳,下雨天避免淋雨。應常洗熱水澡,熱水洗澡使身體的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機體排熱、排毒。注意補充水分。

夏至時節,大多數人會有全身睏倦乏力以及頭痛頭暈的症狀。究其原因,首先是由於這一時節氣溫高,人體只能通過排汗來散熱,使人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時若不及時補充水分,就會使人體血容量減少,大腦會因此而供血不足,進而造成頭痛頭暈。此外,頭疼的另一個原因是人體出汗時體表血管會擴張可使血壓偏低的人血壓更低,從而發生頭痛頭暈。適時適量運動,在夏至時節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在運動鍛煉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頭、淋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