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书画,晨路晓峰

 红豆居士 2014-06-29

人文书画,晨路晓峰

2014-06-29 06:15江南时报

  邵晓峰《山村瑞雪》 70cm×70cm 2000年
  邵晓峰《春水》 31 cm×31 cm 2014年
  邵晓峰《黄梅时节家家雨》 70cm ×70cm 1998年
  邵晓峰《山村瑞雪》 70cn×70cn 2000年
  韩丛耀(南京大学中华图像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近林观象—邵晓峰书画展”我看了两遍,想以八个字来概括,即“人文书画,晨路晓峰”。

  所谓“人”,我这几年来与晓峰一起进行学术研究,他给我的总体感觉是“讷于言,而敏于行”,每次画展均拿出了不少精品,因此我真诚地希望现在我们的艺术家能够少说多做。

  所谓“文”,我们现在通常指的是论述。晓峰的理论功底较为深厚,其学术研究是善于“精于道,而摧正锐”。作为一位真正的学者,需要找到的突破点是目前最难攻克的理论难点,在于“力挽于狂澜”。因此,我建议今后他论述的力度可以再大一些。

  所谓“书”,即书法,但我更愿意将其称为“法书”,因为其中存在着法度。晓峰是“知法度,而敛于内”。我们均知道“书画同源”,但书、画是两种艺术形态,并不一样,对它们的探索与研究如同审美上两种类型:日神如何在内心燃烧出酒神的激情,而酒神的浓烈如何沉浸于一种洒脱的安静。

  所谓“画”,晓峰的画是“意气象,而据于实”。从他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从造型、符号、符码、意象,从视觉图式的呈现,从而表达一种精神范式的构建,或者说其中的精神范式通过这种视觉图式来进行构建,给我们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具有深度文化历史内涵的一种场域。

  因此,就以上而言,看了他的书画,我感觉到,晓峰好像是走在茫茫午夜中的赶路人,在晨曦中我们终于看到了他的身影。也犹如破晓之前的一座峰嶂,但能不能刺破云霄,而且“刺破青天锷未残”,全要看他的造化了。最后我想说:晨曦里你行路,拂晓中我观峰;阳光下你泼彩,山林间我灵动!

  (摘自韩丛耀先生在“近林观象—邵晓峰书画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预告:“墨彩香江—邵晓峰教授书画展”

  开幕时间:2014年8月11日(周一)下午三点

  展览日期:2014年8月11日(周一)—8月18日(周一)

  展览地点:香港集古斋(香港中环域多利皇后街9号中商大厦二楼、三楼)

  主办单位:香港集古斋

  集古斋成立于1958年,是香港最为资深的画廊。作为沟通海内外艺术界的桥梁,集古斋对于宣扬、扩大中国书画在国际上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邵晓峰教授是首位受邀在集古斋举办书画展的江苏著名书画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