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踏访东坡足迹

 东方欲晓10 2014-06-30

3月28日上午9:00,眉山市政协“东坡足迹行——文化考察活动”在三苏祠正式拉开帷幕。即日起,考察组将循苏东坡的足迹,考察其在各地的遗址、业绩,并与当地苏学专家交流研究成果,弘扬东坡文化,扩大眉山在外的影响力。

据悉,除眉山外,在本次考察线路中还包括15个市州,分别是:开封、凤翔、杭州、诸城、徐州、湖州、黄岗、蓬莱、扬州、颖州、定县、惠州、儋州、北海、常州。

3月28日,考察组一行用镜头和笔在三苏祠、连鳌山、蟆颐观纪录和领悟一代文豪的成长之路,究本溯源,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少年苏东坡。

苏宅老井

三苏祠园景

三苏祠

“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 970年前,一代文豪苏东坡就降生于此。这里是眉山城的蕴秀之地,这里成就了一座城市的千古文名。

“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是时鸟与鹊,巢鷇可俯拿”,苏东坡曾在《异鹊》中对故居的幽雅环境作出了生动描述。苏东坡笔下的苏宅已于明末毁于兵火,如今我们看到的三苏祠为清代重建而成,经过历代增修扩建,目前的占地面积已达86亩。

让我们循着遗迹的脉络回溯历史,瑞莲池、苏宅老井……三苏祠内处处留有三苏佳话。

相传,三苏父子进亲赶考前,曾有并蒂莲花于瑞莲池中绽放,苏洵认为花开并蒂乃吉兆,后来苏轼、苏辙兄弟果然双双高中进士。正所谓“奇池荷极盛,并蒂兆科甲”。早在明成化年间,“苏池瑞莲”便被誉为眉州八景之一。2006年夏,三苏祠也曾再现并蒂莲花盛景。

跨越千年历史,躲过兵火之劫,苏宅有一口古井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井水至今清冽依旧。有人说,这是因为其与蟆颐观老人泉水脉相通,因此历经千年从不枯竭。古井旁还保留有当年苏洵手植的黄荆树一棵。眉山的后学每每进京赶考之时,都必先到三苏祠烧一柱香,用古井水洗一回手,祈愿沾一沾三苏灵气,这种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碑亭、百坡亭、披风榭……三苏祠内处处都有说不完的三苏典故。

连鳌山

连鳌山地势陂陀起伏,相传为苏东坡读书处。“连鳌山”石刻位于东坡区广济乡连鳌村的连鳌山西南坡上。据介绍,为苏东坡青年时代以扫帚手书而成,始凿于宋,清代对字迹曾予以加深。“连”字长3.15米,宽3.2米;“鳌”字长3.5米,宽3.2米;“山”字长3.2米,宽3米,深度约0.1米。连鳌山石刻字是国内现存最大的苏轼手书遗迹。明曹学荃《蜀中名胜记》,清《眉州州志》,民国《眉山县志》均有记载。明丹棱县令吕禧有诗述其事:“一举何人得六鳌,东溟从此静波涛。指挥苍莽鸿蒙合,点缀江山景象高。海上蟠龙张爪吻,云间彩凤舞苞毛。定知干开符元气,净扫苔痕漫刻雕。”光绪六年(1880),丹棱县令庄定域在一大批文人和绅士请求下,置石栏保护,并设立保护碑。清置石栏毁于1973年。1986年,三苏博物馆拨款重修石栏加强保护。1999年,为更好地保护石刻,三苏博物馆拨款对字迹予以加深。目前,除“鳌”字中间部分有轻度自然剥蚀外,其余都保存的极为清晰。

苏轼青少年时期,曾在蟆颐观地游历

老人泉

(摄影:王国荣

蟆颐观

蟆颐观,位于东坡区崇礼镇北。观内楼台亭阁,曲栏横槛,幽静清雅,晨钟暮鼓,间以竹韵松涛,尘声尽销。相传苏洵曾于此地求子,后得苏轼、苏辙二兄弟。苏轼青少年时期,曾在此地游历。明末该观曾毁于兵火,清代获得重修,目前正在进行进一步的恢复性建设。(完) (王国荣 谭晓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