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食帖:王羲之《十七帖》殘本 王羲之書法真跡亡佚已久,世無傳本,唐人臨摹本已為稀世之珍。敦煌所出唐人臨本王羲之《十七帖》,此前已經確認的有英藏《瞻近》(S.3753)、《龍保》(S.3753)及法藏《旃罽胡桃》(P.4642)三帖殘本,近年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獻》第十五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所收Dx.11204殘片,草書四行,未予定名,經考也同出唐人臨本王羲之《十七帖》。殘片圖版及錄文如下: 爲劣劣,大都比之年[時], 爲復可可。足下保愛[爲] 上,臨書但有[惆悵]。 第一行“如何可言”,刻本《十七帖》為《積雪凝寒帖》末句,“吾服食久”以下為《服食帖》全文。但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所收《十七帖》錄文,此二帖合而爲一,正與此同,原文為: 計與足下別,廿六年於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後二書,但增歡慨。頃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復得足下問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吾服食久,猶爲劣劣。大都比之年時,爲復可耳。足下保愛爲上。臨書但有惆悵。 范祥雍先生點校本《法書要錄》(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據《墨池編》錄文及刻本《十七帖》將其分作二首,現證以敦煌本,可知分爲二首當出於前人誤析。“爲復可耳”,敦煌本作“爲復可可”,“耳”疑為“可”字重文符號的誤錄。“可可”意即稍許、輕微。《右軍書記》錄王羲之雜帖有云:“大都夏冬自可可,春秋輒有患。”《淳化閣帖》卷十所收王獻之《鐵石帖》有云:“疾侯極是不佳,幸食眠意事,爲復可可。”用例略同。 俄藏Dx.11204《服食帖》,與《瞻近》(S.3753)、《龍保》(S.3753)、《旃罽胡桃》(P.4642)三帖,風格相近,《瞻近》、《龍保》原本同紙,當出自同一書家之手。茲附載《瞻近》、《龍保》、《旃罽胡桃》三帖圖版及錄文,以爲合璧。 《瞻近帖》(S.3753) [瞻近無緣]省苦但有悲 [歎,足下小大]悉平安也。 [雲卿當來居]此,喜遲 [不可言],想必果,言告 [有期耳]。亦度卿當不 [居京。此]既僻,又節氣 [佳,是]以欣卿來也。此信旨 [還,具]示問。 龍保等平安也。謝之。 甚遲見, [卿舅可早至,爲簡隔也]。 [得足下旃罽、胡桃藥二種,知 足下至,戎鹽乃要也。是服食 所須。知足下謂須服食,方] 回近之,未許[吾此志]。 知我者希,此有成 言,無緣見卿,以當一 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