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解海马号:中国制造走向深海

 dongchang 2014-06-30

今年四五月份的科技展台格外热闹,在科博会科技周等一系列新发明新科技轮番登场之前,有一个国家级的大型科研项目成果,因为它独特的“中国制造”属性,引发世界瞩目。

  这就是2014 年4 月18 日清晨,在中国南海中央海盆,东经114 度36 分,北纬13 度13 分,经过海试检测验收的“海马号4500级深海作业系统”。

  当时媒体相继报道了“海马号通过海试验收”的短消息,较为详细的内容要等到《科技日报》5月6日头版刊载的长篇报道《大海深处强国梦——我国首台4500级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诞生记》。

  虽然整体上报道数量很多,但是海马号依然神秘,很多公众好奇和关注的细节没有公布,有限的信息量不足以解渴。

  两个月过去了,蝌蚪五线谱网站记者联系到了“海马号”研发项目的总负责人陶军,获取了一手更详尽的资料。

  相信我们的这个系列报道,能带给科迷们货真价实的“猛料”。

   为了更直观的理解,我们用图文的方式,把海马号介绍给大家。

海马号

海马号

   海马号作业系统的主要构成以及自主研发的项目一览:

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的主要构成

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的主要构成

分解图

自主研发的项目 

  (1) 作业母船(海洋六号船);

  (2)(3)海马号ROV水面控制系统(项目研制任务);

  (4)甲板吊放回收系统,包括移动绞车、脐带缆和升沉补偿装置(项目研制任务);

  (5)A形架和止荡器;

  (6)海马号ROV本体(项目研制任务);

  (7)水下作业工具系列(项目研制任务);

  (8)深海水下升降装置(项目研制任务)。

1

 海马号细节图

2

海马号细节图

3

海马号细节图

 “海马号4500级深海作业系统”背景介绍

海马号各系统组成

海马号各系统组成

  如何理解“海马号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这个名称?

  其实,用英文来描述海马号,它就是一个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简称ROV。如果“笨拙地”直译就是“远程的遥控的、可操作的、车辆或工具”。

  然而我们的海马号是专门为4500米这个深度之内设计的深潜工具,所以它的中文全称为必须为“海马号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

  由于是无人有缆系统,ROV具有作业能力强、作业时间不受能源限制、无人员风险等优点,因而成为水下作业、尤其是深海作业不可缺少的装备。

  参与研发的单位一览:

  1 国家科技部 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

  2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为本项目的组织实施和上级主管单位

  3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本项目业主单位,或称:项目牵头单位。

  科研单位:

  4上海交通大学——本项目的参加单位,总体技术单位。

  5浙江大学——本项目的参加单位。

  6哈尔滨工程大学——本项目的参加单位。

  7海洋化工研究院——本项目的参加单位。

  8同济大学——本项目的参加单位。

  9北京国冶锐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本项目监理单位。

  10海洋六号调查船——“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海上试验/作业母船。

  为什么是4500米?

  4500 米,是中国南海中央海盆的深度,更是一个具有中国海域特点的深度。这一深度,可以覆盖我国南海98%的海域,以及国际海底富钴结壳资源富集区和绝大部分的热液硫化物富集区。研制这一深度级别的深海运载和作业设备,能够满足我国绝大部分深海探测和作业的相关需求。

   背景资料:美国,世界第一台——CURV1

QQ图片20140620182903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有几个美国人想把人的视觉延伸到神秘的海底世界,他们把摄像机密封起来送到了海底,这就是有缆水下机器人(ROV) 的雏形。

  1960 年美国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ROV——“CURV1”,如图所示。

  它与载人潜器配合,在西班牙外海找到了一颗失落在海底的氢弹,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近海石油开采业的发展,也促进了ROV的迅猛发展。

  到了70 年代,ROV产业已开始形成。

  ROV在海洋研究、近海油气开发、矿物资源调查取样、打捞和军事等方面都获得广泛的应用,是目前使用最广泛、最经济实用的一类潜水器。ROV 的最大下潜深度可达10000米。

  美国CURV2和CURV3 型ROV,这是在CURV1 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而形成的功能更完善的ROV。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