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京的原址位于今天北京城的西南方。它的东部与今天北京外城的西部相重合,辽代南京城略呈正方形,周长36里,也有学者认为是25至27里。城墙高3丈,宽1.5丈,有八个城门,东南西北每边两门。东边的两个门叫安东门、迎春门;南边的两个门叫开阳门、丹风门;西边的两个门叫显西门、清晋门;北边的两个门叫通天门、拱辰门。城墙外有三道地堑,城墙上有910座敌楼战橹,城中共有二十六坊。宫城在南京城内的西南部,为长方形,在两重围墙,皇城内有辽景宗、圣宗的御容殿,东部有宣和殿,南部是大内,有楼阁、球场,南门外有永平殿。集市在城区北部,宫城西南有凉殿,城东北角有燕角楼。城内外有许多佛教寺院,如悯忠寺、延寿寺、吴天寺,今日尚存的天宁寺,就是辽代所建。公元1122年,辽南京城被金军攻破。北宋王朝以每年40万两金银、100万缗代租费为条件赎回燕京城及山前的六州。1125年,金军再次进攻燕山府,北宋守将郭药师降金。金兵占领燕山府。 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初名圣都,不久后改称中都。金中都是在辽南京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外城墙在东、南、西三面比旧城墙向外扩展了许多,只有北城墙的位置没动。外城周长为37里多,略呈方形,东、西、南方向各有三座城门,东边的是施仁门、宣曜门、阳春门;南边的是景风门、丰宜门、瑞礼门;西边的是丽泽门、灏华门、彰义门;北边有四门,是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光泰门。会城门的名称至今犹存,位于木樨地以西。会城门是金中都北城墙最西边的城门,城墙、城门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城门名称,外城城墙为夯土版筑而成。 外城墙内还有皇城,位于中央偏南,周长为5800米,开有四门:东边宣华门,南边宣阳门,西边玉华门,北边拱辰门。宣阳门内正对宫城南门应天门,二门之间有御道,御道两侧为千步廊,御道北端有一条东西向大道,和御道一起组成一个T字形广场。中都城内的皇宫十分气派,正南宫门应天门楼高八丈,四角建有垛楼,东、西有左右掖门,宫城东边有宣华门,西边有玉华门,正北有拱辰门,宫城内有九重殿宇、三十六楼,从应天门往北是仁寿门,门内是大安殿,是皇帝举行盛大庆典的地方,大安殿以北是政和门,门内是仁政殿,是皇帝临朝听政的地方。 在金中都皇城西部有一座金西苑,由同乐园、琼林苑组成,内有瑶光殿、临芸殿、鱼藻池、横翠殿等许多殿宇楼阁、岛池园林。位于今广安门外莲花池一带,是金代的皇家园囿,金代皇帝常在此地赐宴、泛舟,风景十分秀丽。 金中都共有六十二坊,居民约二十三万户,城中北部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如此繁华的一座大都市却在兴建之后不到一百年就遭到浩劫。1215年,攻入金中都的蒙古铁骑将这座繁华都市烧成了一片废墟。 蒙古贵族本没有在此地建都的打算,所以在肆意抢劫之后将金都的宫殿付之一炬。二十年之后的1234年,有人目睹了金代宫阙遗址,只剩下了“瓦砾填塞,荆棘成林”。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从蒙古高原的都城和林来到燕京城,眼中所见的只是金中都城被战火焚毁后的一片废墟,忽必烈只得“驻跸燕京近郊”。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金中都城东北郊外的琼华岛。由于位于金中都城外,在那场金、元两军之间异常惨烈的战争中,琼华岛得以幸存下来。在金代,这里是皇帝的离宫大宁宫,有一个天然湖泊,景色秀美,故而忽必烈选择琼华岛为驻跸之所的可能性很大。 |
|